有知识与有文化

有知识与有文化

还是说说有文化没文化的事。

人们习惯上把读过几年书、识得几个大字的人称作“文化人”。后来又不知怎么的,就有了“知识分子”这一称谓,其定义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主要以创造、积累、传播、管理及应用科学文化知识为职业的脑力劳动者。”而在掌管人事升迁事务的部门,还有更为严谨的界定,那就是至少要大专毕业或以上学历,这在干部或人才选拔任用的诡秘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硬杠杠作用。在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儿,这个标准略低一些,只要是中专毕业以上就算。至于说到当年曾经的身份标识——“知青”,那就更有些黑色幽默的意味了:在中学里没正儿八经地读几天书,就成了“知识青年”了,还说要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真真地搞笑!

文化和知识常态性地纠缠在一起,甚至到了彼此不分的地步。其实,有知识和有文化并不是一回事。人们从小学读到大学,所受的教育,更多的是知识、技术、专业,拿到了毕业证书,可以说在知识的学习中上了一个台阶,但不能因此说自己就是文化人了。在“有文化”的概念中,还应当包含有高尚的品格情操、有高贵的气节风骨、有高远的精神境界、有高雅的风采韵味,而这一些东西,是无法用“知识”两个字来涵盖的。我们常把高学历而死读书的人称作“书蠹头”,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可以很多很丰满,但缺少往往就是宽阔的视野、灵动的思维、仁爱的心胸、诗意的情怀。

人生在世,处事为人,知识确实重要,有知识当然好,学富五车真的了不起。但知识也有局限性。世界是无限的,知识也是无限的,可人生有限,一个人不可能全知全能、什么都知道。尤其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下,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本科毕业,一般情况下至少读了16年的书,课堂上所学习的许许多多知识,到了实际的工作岗位,相当部分往往嘛用都没有。术有专攻,每个人在社会上有其特定的身份定位,如果你经年积累,在自己从事的领域,掌握了足够丰厚的知识并融会贯通地应用,就可以成为专家甚至大家。但如果你什么都知道一点,浅尝辄止,看起来很厉害的样子,其实很可能只是比别人多了一些纷乱的知识碎片,至多在平时闲聊时多一些谈资而已。

现在有许多赛事,比如青年歌手大赛,说是旨在“弘扬民族艺术、普及音乐知识、发现和推出声乐人才、引领和推动中国声乐事业发展”。一开始,大赛只比谁唱得更好,比的是唱法唱技、音质音色,后来,大约觉得作为歌唱家的度衡选拔,光比扯着嗓子唱还远远不够,也或者是为了节目看起来更丰满些、更娱乐些,于是就添加了“综合素质测试”环节,整了许多题目考量选手,还请了专家大腕在那儿指点江山。当时真觉得那些题目有些为难选手了,一些冷僻的知识点,要不事先有范围、作准备,要答上来真的不容易。有一档节目叫《星光大道》,曾经很是红火,现在已是明日黄花,风光不再,渐渐没落了。依个人浅见,那里面的环节设置就比较好,不假模假式,不拿所谓的知识来唬人。

还有档节目叫“中国诗词大会”,说是“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看了那节目,十分汗颜,由于年少时一是没正儿八经的书念,二是没有机缘巧合的神助,三是没有悬梁刺股的刻苦,在学问修为方面缺了太多的功课,所以,要说背诵古诗词,或许还比不上刚刚上小学的孙子。然而,要论真正的文学创作,光靠死记硬背还远远不够,因为那些只能归入“知识”的范畴,从知识跃升到文化,毕竟还有一大段漫长的路要走。当年王羲之们的曲水流觞、见杯赋诗就不去说它了,就拿《红楼梦》里青年男女的结社比诗,我们现代人就无法做到,实在惭愧得很。从这个角度来说,诗词大会至多是一场“背诗词大会”而已。

在今年初春的一次同学聚会上,当年的恩师和我们谈起了有文化的话题。他开篇就说,对于文化的诠释,世上有几百种说法,台湾的龙应台说:“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积累的总和”。网上还有一段话广为流传,说文化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也许,这也仅仅是一种说法而已,但毕竟给出了一个有益的提示,那就是,不能把“有知识”跟“有文化”混为一谈。有知识是浅表层的,有文化是深一层次的,是人们通过学习、修炼、感悟、积淀而形成的某种气质,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华在气度、素养、品质。世象繁杂,我意清朗,学着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吧!

2018年4月23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