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长道短
说长道短
自从开了博客和微信公众号之后,陆陆续续发了二三百篇文字。因为是写自己想写的,所以大抵为随笔。而既然是“随”笔,也就随心所欲,随得一塌糊涂了。也可能是多年一直毕恭毕敬地写中规中矩的文字,就像久受禁锢的鸟儿,一旦飞出笼子,呼吸到自由的空气,便海阔天空,放浪形骸,没了个正形。“我的地盘我作主”,在文体上就没了过多的讲究,散漫为体,杂说为用,或记叙,或议论,或摩描,或阐发,或称道,或针砭,逮到个话题就直抒胸臆,杂揉一气,混搭无羁。也正因为信马由缰,写到哪儿算哪儿,故体裁不忌、文风不纯,仅在篇幅上有一个大致的约束,即1500字左右,偶尔或长些、或短些。
一日,导师与我聊及了文帖的长短。他年逾古稀,却依然笔耕不辍,尤以精短隽永的文字见长,每周几乎都会发稿,但长则不过三四百字,短则仅寥寥几行。他跟我说,如今世风浮躁,人们似乎都很忙,虽然手机须臾不离手,但阅读只图一个快字,刷屏时一般只浏览个标题,短的文字,也许就全部地看完了;稍长些的,至多略为“扫”一下,心里想着,待会儿有空时再来细细看吧,而往往因诸事牵绊,一“待”而后就再也没有时间看了。因此,导师的结论是:就读文而言,短就是长,长就是短。很有哲理。
启蒙时,语文老师会教我们一些基本的词语概念,如大小、多少、方圆、黑白、进退、强弱、高低、长短等等。初涉人世,理解比较直白,坚定不移地认为,长短就是一种度量,长些的就叫长,短些的就叫短。年岁长了一些,人生的经历阅历多了一些,对世界上事物认识理解也渐渐地深了一些,才明白长短的意涵原比它们的本意丰富得多、深刻得多,可以是优劣,可以是好坏,可以是高低,可以长就是长、短就是短,也可以长不是长、短不是短,甚至长就是短、短就是长。
长短或许是优劣之别。所谓取长补短,就是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至于说别人的长处对自己适不适用,拿来之后能不能补上,就不得而知了。所谓扬长避短,应该归入谋略的范畴,人都有强项或弱项,把弱的一面躲避隐匿起来,而将强的一面示人并发扬光大,自可以在战略上获得主动。
长短或许是细微之分。所谓问长问短,则是嘘寒问暖,拉拉家常,说说体己话,问问细小事,感情很融洽,气氛很温馨。一般来说,不会细询别人的短处、痛处、伤心处,倘若“哪壶不开提哪壶”,兴许就“话不投机半句多”了。所谓争长竞短,往往也只是计较一些细小的出入,纵有争抢,也只是比个生活上的穷达,争个成就上的大小,论个职位上的高低,说到底是在良性竞争的范围之内,和谐得很。
长短或许是深浅之度。所谓家长里短,其中的长短,一般来说没有是非对错概念,无非是一团乱麻、一地鸡毛、一堆烂草。茶余饭后,人前背后,你八卦八卦,他演绎演绎,倘若飞短流长,夹杂了是非善恶的评判,兴许短的就拉长了,长的就拉歪了,如此而已。
长短或许是角度之异。所谓寸长尺短,是说尺也有显短的时候,寸也有显长时候。屈原老先生曾说:“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世事玄妙,确实不可一概而论。
行车有惯性,行文亦然,一写又长了,就此打住!
(图片为“平平”拍摄)
2019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