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为何要打造镶满金子和珍珠的“天球仪”,这背后有奇幻的故事
我们经常对历史产生一些刻板的印象,这些印象也造成我们对于历史存在偏见和误解,我们常常认为清朝皇帝对于西方科技缺乏兴趣,然而文物告诉我们的准确结果却相反。
在中国古代,黄金一直是皇室和贵族才能享用的奢华之物,也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的养性殿内展出的这件金嵌珍珠天球仪,是乾隆皇帝命令清宫造办处用纯金打造而成,通高82厘米,工艺精湛,极具奢华。。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它看作是一件金珠辉映、价值不菲的金器.是仅供皇帝赏玩的器物。但是,在天文学家的眼里,这件金碧辉煌的器物却是一件18世纪晚期中国天文仪器的实物代表,科学性极强。
这件金嵌珍珠天球仪是故宫院藏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件金质天球仪。仪器通高83厘米,总重5201千克,金质天球外壳直径30.7厘米,由底座、支架、子午圈、地平圈、赤道圈和球体组成。天球从中腰分为互相嵌合的两个半球,两个半球的嵌合处就是天赤道。天球的两端中心为南北天极,两极贯以钢轴,轴固定在球外的子午圈上。镂刻的十二时辰圈,以北极轴端为中心,也固定在子午圈上。球外的子午圈,直径36.7厘米,珐琅质,一面篆书360度,即每隔10度用文字标出。架上平放的是金地平圈,与子午圈十字形嵌合,两端落在龙形支架的凹槽中。极轴与地平圈的相交角度是京师北极高度39度55分的倾斜度,赤道与黄道约以23度角相交,相交点为春分、秋分两个节气。
天球表面以阴刻及珍珠镶嵌的方式布列星图。在球体的南天极附近,有三个刻有太极纹的金盖,打开金盖,则可看到隐藏在里面的钥匙孔,可插入钥匙上发条。
据研究发现,这件天球仪还同时可以奏乐和报时。钟的机芯就放置在金球壳内,有走时、奏乐、报时三组发条盒和塔轮、链条组成的动力源,上弦轴就贴近南极这三个圆洞,三组动力源各自带动齿轮传动。上弦后,球体转动,报时报刻,并逢报中午及子夜12时和晨昏6时之际开始奏乐,一天四次。所以,这架天球仪还同时是一件相当珍贵的天文钟。
这件天球仪大约在1770年左右由清官造办处制作完成,距今已有二百五十余年。天球仪上阴刻星象节候,以珍珠镶嵌代表恒星。星象图内出现了三垣、二十八宿,三百多个星座,约1330颗星。
仔细观察这件天球仪,可以发现一些特别有趣的现象。
其一,天球表面布列有大小不一的珍珠,每颗珍珠都代表天上的恒星。恒星的亮度以珍珠的大小来表示,基本分六等,即在天球仪上的珍珠越大,它所表示的星就越亮;相反,珍珠越小,就表示当时看到的星星越暗。例如,织女、大角、天狼星、轩辕等亮星,都用最大的珍珠表示出来,这种方法和现代星图上表示星等的方法(用较大的圆斑)几乎如出一辙,其星等的划分,也基本相似于我们现代的天文学观测。
但是,也有的星星现在看来存在一些误差,例如大家熟知的牛郎星,即河鼓二,民间所说的“扁担星”,其两旁的两颗星本应比河鼓二暗,按正常表示方法应该用小一些的珍珠,但是却用了与河鼓二同样大小的珍珠。再有,北斗七星的亮度本来有着明显的不同,可是在天球仪上表示它们的珍珠却大小相等。以上这些星等上的误差可能是工匠的无意之举,或者是因为关于这些星星的传说较多而使工匠误认为就是亮星。
而有些星等表示的误差可能就是有意为之了。比如,“五帝座一”的中心星为狮子座的β星,但在天球仪上,它用的珍珠明显比狮子座的α星,即轩辕十四还要大;相似的情况还有“帝座”那颗星是武仙座α星,只有2-3等左右,而它用的珍珠却跟一等的大角星一样大。可能因为这是专供宫内的器物,设计者刻意把表示帝王的星加大了一些,以显示帝王的至高至尊。
其二,如果仔细观察,还会在天球仪上看到银河。和现在星图上的银河相比,这条银河相对细一点,而且它在天球仪上也不易被发现,因为是用一种特殊的金工艺方法表示,即在球体表面细细地錾刻出一条浅浅的小孔带,没有旁边抛光亮,像是磨砂了一般。所以这条银河看上去比球体的其他部分暗一些,不注意观察很难发现。没有忘记表示出银河,这显示了设计者的科学与严谨精神。
在天球仪上的“造父”和“王良”之间,北纬68度左右,标有一个“客星”。这个“客星”的位置与1572年出现的“第谷超新星”位置基本一致。
第谷超新星出现在西方星座的仙后座,在中国古文献中称其为“客星”。第谷是丹麦天文学家,他在1572年11月11日夜发现了这颗超新星。实际上,中国的典籍《明实录》中就有记载:“隆庆(明穆宗的年号)六年十月初三日丙辰,客星见东北方,如弹丸,……历十九日壬申夜,其星赤黄色,大如盏,光芒四出,……十月以来,客星当日而见。”中国明代的观测者比第谷还早三天看到了这颗超新星。这件天球仪连超新星也标记出来,表明了设计者崇尚科学与严谨的精神,令人惊讶和赞叹。
其三,天球仪的基座为圆形珐琅盘底座,通体以细丝盘出缠技花纹,嵌以烧蓝和淡蓝的珐琅釉,以丰富多彩的色调改变了纯金的单调。景泰蓝座足又以四个龙首为形,采用高浮雕法,极富装饰性。底座盘上是奔腾的海水波浪,座上有东、南、西、北四象字,座心为罗盘(指南针)。
此外,这个天球仪最大的特点就是外面看是一个天球仪。但是天球仪的球壳里面实际是钟表的机心,在天球仪顶端南部有三个孔。这三个孔放进钥匙之后经过悬拧,天球仪就可以漫漫的旋转。这样就不仅可以看到天球仪是一个天文仪器,还能够生动的看到它不断的旋转,演示出天球仪星象活动的景观。这也是乾隆时期做天球仪的一个新的发展。
那么乾隆皇帝为何要打造这样一件天文仪器呢?
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天球仪是中国古代相当传统的一件天文仪器,早在元代时期就已经存在,是西域天文学家扎马鲁丁为元代统治者制作的。在中国,到了清代,统治者对西方天文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首先接受这种文化的清朝皇帝是康熙。天文数学的精确与神奇,激发了康熙皇帝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当时传授西学的“老师”曾经描述过康熙学习几何时的情形:“皇上认真听讲,反复练习,亲手绘图,对不懂的地方立刻提出问题,就这样整整几个小时和我们在一起学习。然后把文稿留在身边,在内室里阅读。同时,皇上还经常练习运算和仪器的用法,复习欧几里得的主要定律,并努力记住其推理过程。这样学习了五六个月,康熙皇帝精通了几何原理,取得了很大进步,以致于一看到某个定律的几何图形,就能立即想到这个定律及其证明。有一天皇上说,他打算把这些定律从头至尾阅读十二遍以上。”
康熙皇帝不仅亲自研习西学,还重用精通天文学的西方传教士南怀仁为钦天监,于康熙十三年,也就是1674年,令南怀仁铸造了六件天文仪器置于北京观象台上。中西文化交流也因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乾隆朝是清代鼎盛时期,同时期欧洲的科学技术也进入大发展阶段。在康熙皇帝的影响下,乾隆也对这种新奇的西方学科产生了浓厚兴趣,而且他更热衷的是繁复华贵的钟表与灵活奇巧的机械玩具,他是当时世界上收藏数量最庞大的钟表收藏者。
他还特地兴建了国有的“做钟处”并雇佣了几百人专门从事欧洲机械钟表和自动人偶的进口贸易。乾隆皇帝还将科技仪器礼制化,著录在册。所以制作这样一个豪华的天球仪也是一种必须的选择,里面也是充满了大量当时先进的机械技术。
从康熙到雍正再到乾隆,清朝皇帝们对西方知识的兴趣从未减弱,体现出清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而精美的金嵌珍珠天球仪就是这一历史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