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裘》是《诗》的第146首。这是一首忧患诗。春秋时期一个小国——桧(kuài)国,其国君耽于奢华而忽视政治,把国家搞得越来越弱小。桧国大臣中的有识之士,面对国将不国,苦谏不从,被迫离去,以此诗表达的就是这种对故国邦家深深的忧患之情。
桧国,又写作“郐”,是西周初期周武王封置的礹(yán)姓侯爵小国,在今河南郑州、新郑、荥阳、密县一带,即中原古代名河溱洧(zhēn wěi)流域。周平王初年,也就是春秋时代开始不久,桧国就被郑武公所灭,桧国之地为郑国所有,本诗所表达的忧患,很快便成为历史的真实。
《羔裘》是《诗》“十五国风”之一《桧风》中的第一首,是桧国(郐国)即将灭亡时期的作品。《桧风》是西周封国郐国的歌谣,展现了这个小国命运的历史真实。《诗》中名为《羔裘》的共有三首:《郑风·羔裘》《唐风·羔裘》《桧风·羔裘》,但主题各不相同。
关于《羔裘》的主题,历史上争议并不大。主流是《毛诗序》的观点,即:“《羔裘》,大夫以道去其君也。国小而迫,君不用道,好洁其衣服,逍遥游燕,而不能自强于政治,故作是诗也。”验之于诗,庶几可信。另一种观点,认为此诗表现相思之痛苦,写一位女子思念她当官的情人。
注释:1、桧(kuài)风:即桧地的乐调。2、羔裘:羊羔皮袄。3、逍遥:悠闲地走来走去。4、朝(cháo):上朝。5、不尔思:即“不思尔”。6、忉(dāo)忉:忧愁状。7、翱翔:鸟儿回旋飞,比喻人行动悠闲自得。8、在堂:站在朝堂上。9、忧伤:忧愁悲伤。10、膏(gào):动词,涂上油。11、有曜(yào):犹“曜曜”,闪闪发光的样子。曜,照耀。12、悼:悲伤。
《羔裘》前两句描写桧君逍遥游宴的生活,反映出桧君失道以亡国之象;后两句抒发诗人对这种亡国之象的伤感情怀,反映出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此诗不用比兴手法,叙事急切繁复,但这种反复絮叨却更能表现出诗人的深切思虑之情。
《羔裘》中所描绘的桧国,是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后,历经唐尧虞舜至夏商周,身份地位高贵,文化底蕴丰厚,但所谓神族的高贵出身和枕在头下的深厚文化,最终没有挽救其衰亡的命运。由于统治者骄奢淫逸,国势日渐衰微,同平王东迁后不久,即被当时的“新贵”郑武公所灭。让后人记住桧国的,不是负有责任的桧国国君,而是具有忧患意识的臣属。读此诗,使人总想起这句话:“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所以,顾炎武有一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
自然于道,自觉于法,自在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