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宝康·老师,我永远的老师
从小学到大学,我遇到了很多可亲可敬的老师。但我心中始终敬重、永远难忘的,却是两位:小学的许斌斌老师和初中的周诗湘老师。学校呢,都是在张溇学校。无论是在内心里,还是在公开场合,我都真诚地说:这两位老师,是我永远的老师。两年前,张溇学校1969级初中春季班的30多位同学,经过两个多月的寻找,全都联系上了,于是组织了一次近50年后的同学会。周诗湘老师始终是此次同学会的中心。他是发起者之一,并且不顾年高,花心思去寻找、联系那些失散多年、久无联系的同学。我们有一个同学曾经在绍兴市区的大江市场工作过,周老师就亲自去跑了市区的好几个市场去寻找,最后通过114查号联系上了这位同学,让这位同学和大家都非常感动。在同学会上,周老师自称是“老同学”,十分亲切随和,但每一位同学都非常敬重他。
记得张溇学校开办初中班时,正是“文革”进行时,在外地一所学校当领导的周老师受到冲击后,回到老家的学校当老师。当时整个公社内还没有初中班,老师教室学生等等,都有不小的难题,加上非常时期的“读书无用论”“知识越多越反动”等思潮,更是让人为难。但周老师不为所惑,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读上书,便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施教区的学生人数不多,他硬是到周边的地方,一户一户地跑,动员了一批当时属于嘉会公社的学生跨区域来读书。我们这个不太正常的春季班有了30多个学生,像模像样地开学了。
当时的初中班老师不多,周老师可是什么都操心。虽然因为历史的原因,他不是名义上的校长,可他管得甚至比校长都要多。从招生到聘师,从经费到质量,从制度到管理,周老师可谓是从不推卸,亲力亲为。尤其是顶着压力,狠抓教育质量,布置作业改作业,测验考试照样抓,这在那个时候绝对是风险很大,但好在当时学校“贫宣队”还是比较开通,所以效果不错。在许多学校基本无人敢抓教育质量的年代,在我们的初中班里,却依然成绩好才是王牌,说不上师道尊严,但尊师爱生却真的是风气。正因为如此,有的同学因家庭原因,只读了半年一年初中就辍学了,但依然十分怀念和尊敬周老师。正因为如此,这所乡村中学的春季班后来有5人上了柯桥中学的高中,成绩好是公认的。恢复高考后我们高中班60个同学中有3人考上了大学,其中2人是我们张溇学校初中春季班周老师的学生。
后来,周老师和其他同仁一起,艰难地办起了当年华舍公社的第一个高中;再后来,周老师离开了学校从事其他工作。但他一直记挂着他的这批文革开始后的初中学生。对我这个穷学生,他一直时时关注着我的方方面面,甚至在我哥哥患病动手术前后来关心探望。每次见到,他总是不忘问起我哥哥及家人的情况。而我,也一直在心中记着周老师,默默地祝福周老师。
周老师,我永远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