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少了,痰就多了!三味药,行阳气除寒湿,实实在在的小方子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

本文依据:《中药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诊断学》

   我不断地尝试,尝试用更简单、生动、形象的方法,把靠谱的中医知识传播出去。 因为我能深深感觉到,广大中国的老百姓需要中医,需要简廉便的治病方法,需要有人呵护他们的身体。

  前些年,我就遇上一个老爷子。 这老爷子,是我们单位收发室的工作人员,当时已经退休好多年了,不过与我熟识。 那天,他特意来找我诉苦。他说,他最怕的是就是秋冬天冷的季节。

   为什么啊?因他气管不好。每年秋冬季节,无论他怎么注意,怎么小心,肯定得犯病。犯起病来啊,不停地咳嗽,不停地吐痰,伴随胸闷、恶心、乏力、吃不下饭。那痰盂儿,不一会就满了。上班儿那会儿就这样。现在退休在家了,更严重了。

   我看了一下他,发现舌苔白腻,脉象滑,整个人佝偻着背,似乎直不起腰来。

当时我跟他说,你这个情况可能是寒痰阻肺。我给你出个主意,你回家试一试。方见——干姜3g,茯苓9g,桂枝3g,粳米100 g,红糖适量。干姜、茯苓、桂枝三味药一起煎煮取药汁。拿这个药汁和粳米一起来煮粥,最后少加点红糖调味,每日一剂,分2次服用。一定要温热服。

   我说,这里头药较轻,量很少,你自己可以先试着用。 结果,老爷子不久给我打来电话,说确实有效,咳嗽减轻,关键是痰少了。胸闷之感也有所缓解。

   我说,行了,这就是阳气慢慢升起来了,痰就少了。 其实,这其中道理很简单。你看他脉象滑,舌苔白腻,这显然有痰湿蕴于体内啊。平时畏寒怕冷,秋冬季节犯病,说明体内有寒邪。故就有了寒痰阻肺的局面。因寒痰阻肺,肺气不利,故当外感寒邪时,就咳嗽多痰。痰湿之邪,储于肺,但生于脾。故患者脾胃之气失常,出现恶心、食欲不振、胸腹发闷等症状。脾生气,肺行气。如今脾肺为寒湿所阻,故而气虚不行,于是全身倦怠。

   其实所有这些,都有个基本因素,这就是脾阳不足。朋友,记住,阳气少了,你的痰湿就多了。因阳气和痰湿,永远是矛盾的一对儿。这就好比太阳出来,水湿会被蒸发,太阳落山,阴湿就会聚集一样。脾阳不足的人,不但易让体内聚生痰湿,且运化痰湿的功能特别弱。比方说上头这老爷子,平时乏力、畏寒、倦怠、食欲不振,佝偻着腰直不起来。这显然是脾阳不足。脾阳不足的人,寒湿丛生,你的消化,你的呼吸系统,都不会太好。

   这个时候怎么办啊?很简单,就是把脾阳升起来,把痰湿化出去。上面所说的干姜、茯苓、桂枝三味药,我个人感觉,就是温阳除寒湿的好办法。其中的桂枝,可以温扶脾阳来化湿行水,还能温肾阳来助气化。同时,它还上入心肺,对化散上焦寒湿之气有益。其中的干姜,入脾肺二经,既能温脾阳化脾湿,还能温肺散寒化饮。茯苓这个药,专利水湿。它们搭配起来,既可以温补散寒,又可以化湿利水,可以说标本兼治。

   眼下啊,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证属寒痰蕴肺的人,恐怕又要多起来了。有些人,从来没确诊过呼吸系统疾病,但是平时在天凉的时候容易咳嗽、咳声无力,伴随气短、痰多、色白、质地清稀、神疲懒言、面色白、畏风自汗、容易感冒等等现象。这些,我认为都可以用干姜、茯苓、桂枝煎煮取药汁熬粥的办法改善。

   当然,阴虚有热、证属痰热蕴肺的人,不能用。比如说痰黄稠,舌红,苔黄腻,或者痰黏难咳,带着血丝,这个时候万万不能用干姜和桂枝。

   又:补阳气最快的是吃药物,比较常见的药物是用人参进行熬炖,组成独参汤进行口服,可以很好的回阳救逆。个人以为,在汤药方面补阳气最好的是四逆汤,常用附子、干姜、甘草三味药组成,对于身体虚弱的患者,特别是阳气不足、面临生命危险的患者,效果非常理想。其他方剂也有很多,比如四君子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至于食物方面,主要还是以日常比较常见的熬炖鸡、鱼等有营养的物质为主,可以适当放黄芪、当归等,对于补充人体阳气的效果会更好。

目前没有治疗阳气虚的“特效药物”,由于阳气虚可分为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等,故用药方案也不同,在经医生辨证后,常用药物包括香砂养胃丸(颗粒)、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右归丸、茸参益肾胶囊等。

阳气虚含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等。①胃阳虚以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等为主要表现,治疗以温中和胃为主要原则,可选用香砂养胃丸、颗粒(用于胃阳不足)等。

②脾阳虚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等症状为主,可选用具有温中健脾功效的附子理中丸等中成药进行治疗。

③肾阳虚多由素体阳虚,或年老肾亏,或久病伤肾等所致,常见症状为神疲乏力、精神不振、易疲劳、畏寒怕冷、筋骨萎软、阳痿早泄等,以补肾阳为主要治疗原则,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茸参益肾胶囊等。

阳气虚弱的人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使用药物,不要自行盲目用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