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喜欢那个变得讨厌的自己

我很喜欢《奇葩说》,除了这个节目是一场思想和话语的盛宴,有幽默智慧的表达方式、有开放多元的思辨精神,更重要的是,它总是能准确地抓住这个时代和我们内心的笑点和痛点,对于当下我们诸多的困惑和疑问,进行“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解读,让你跟着选手和导师,在一场思辨的奇妙之旅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就像《奇葩说》第四季最后一期表演赛,四季奇葩之王与四位导师的辩题:“我们终将成为我们所讨厌的那种人,这是不是一件坏事?”这可能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的困惑和纠结。四位选手和四位导师的论辩都相当精彩,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思考,也一直在想,我会站在哪一个持方。

如果换成20年前的我,我会毫不犹豫地站在正方,认为这一定是一件坏事,我为什么要变成我自己讨厌的那种人?我怎么可能会变成我自己讨厌的那种人?但现在的我,却在听到辩题的那一刻起,就已经站到了反方。

好吧,我仿佛听到对方辩友在说:“那是因为你已经变成了你所讨厌的那种人,你是在为自己的改变辩护”。对啊,那又怎样?如果我们注定要改变,却还在纠结这是不是一件坏事,我觉得那才讨厌,那才是一件坏事。

当然,我们首先要厘清一个概念,这种改变不是品质上的改变,那就不是变得讨厌,而是变坏了。我们的改变是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改变,而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产生的这种不适,才是这道辩题中所谓的讨厌。

但就像蔡康永所说:“我们活成了我们所讨厌的样子,是因为我们讨厌错了”,当然,这话说得有些绝对,如果加上罗振宇的,“成长的本质是变得复杂”,可能大家就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在听这场辩论时,我想到了两个小说中的人物,一个是蔡康永后来也提到的贾宝玉,一个是孙悟空。

贾宝玉痛恨“八股”、鄙视“禄蠹”,可是如果我们细想,不正是他所痛恨和鄙视的人和事,才为其提供了悠游自在的“大观园”吗?他“极无事最闲暇”的岁月静好,恰恰是他鄙视的那些人在负重前行。他的干净明亮和单纯,是因为他不用承担责任,不用做那些脏累之事。

你不用面对、承担、解决,就可以说现成话,这叫什么?这叫得便宜卖乖。

蔡康永说,贾宝玉喜欢姑娘,不喜欢婆子,可那些姑娘终将会成为婆子,所以作者只能把她们写死。我想,宝玉出家也是这样,按照他的活法,如果不想成为自己所讨厌的那种人,可能也只有出家这条路了。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变成自己所讨厌的那种人,但前提是,那样的你,也依然可以不被别人讨厌。你可以小众,可以清高,也可以摇滚,但要问问自己内心,这样的选择是不是让自己最舒适的状态;也要看看身边的人,是不是给他们带来了不适。

墨西哥诗人帕斯说:“生活就是离开我们所曾是,以便接近我们所将是”,他所说的是独处,但我觉得这句话也可以用于成长。

在时光和世界的河流中,我们可以不随波逐流,但也不应刻舟求剑;在人生和社会的旅程里,我们可以秉持初心,但也要学会入乡随俗。

其实这道理很简单,当环境改变,我们自然也要相应地做出一些改变。就像是天冷了,我们要穿上棉衣,下雨了,我们要拿把伞。可能我们会让我们觉得累赘麻烦,但却可以成功地让我们挡雨避寒。

年轻的时候,我们最爱说的就是要做真实的自己。可是年龄既长,我们就要反思:真实的就是好的吗?真实的就是对的吗?真实的就不需要一些包装吗?

裸体的我们最真实,可我们为什么还要穿上衣服?因为那就是社会性的我们的需要,是我们对天性的修饰与包装,是我们对外界的遮挡与防护。

年轻时,我们骑马仗剑走天涯,甚至都不需要一副铠甲,到中年风刀霜剑严相逼,全副武装只为了保护容易受伤的软肋。我们会做我们年轻时不愿做的事,不是虚伪,不是妥协,只是因为多了责任,多了认识。

我们只是懂得了,当你进入到了成人世界,就要在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中,学会和这个世界周旋。我们只是明白了,在复杂的社会和人际关系中,你可以愿所欲愿,却不能为所欲为。

我们不是不再和光,只是也学会了同尘;我们依然可以内方,但是为什么就不能外圆? 

奥黛丽·赫本有句话说得好:“人是从挫折当中去奋进,从怀念中向往未来,从疾病当中恢复健康,从无知当中变得文明,从极度苦恼当中勇敢救赎,不停地自我救赎,并尽可能地帮助他人。人之优势所在,是必须充满精力、自我悔改、自我反省、自我成长;并非一味地向人抱怨。”

如果你走出半生,跟出发时还没有什么两样,岂不是辜负了半生经历,一路风光?那样的你,岂不是白活了?

大闹天宫时的孙悟空,一定认为那时才是他喜欢的样子,所以他才总会跟各路神仙妖怪提起那段肆无忌惮、无所欲为的“光辉岁月”,但结果怎样,现实的五指山、生活的紧箍咒,给了他沉痛的教训,让他不得不保着唐僧踏上取经之路。五指山和紧箍咒,一定不是孙悟空最喜欢的生活状态,但那就是我们要面对的世界、要承担的责任。而当他陪着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除掉紧箍咒成为斗战胜佛的那一刻,他才是真正获得了大自由、大自在。

这个时候的他,还是自己讨厌的样子吗?一定不是。所以,纠结于成为自己讨厌的人是不是坏事,只不过是我们在转型期、蜕变期最容易产生的阵痛和迷茫。

当然,这也并非全然坏事,因为有这种意识,也是我们对自己的一种牵引和提醒,让我们在成长和成熟的纠结中学会反思,在人性和社会性的博弈中找到平衡。让我们在跟这个世界的周旋中,在跟他人的磨合里,依然可以葆有一颗孤独的、骄傲的、高贵的内心。

人生就该这样:在任何一个年龄段做任何一个年龄该做的事,不必为年轻时的冲动后悔,也不必对世故的自己抱歉。生活把我们变成自己当初所讨厌的人,也许只是我们找到了更恰当地跟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而我们要学会的是,喜欢上这个人,并让这个人变得让人喜欢。

如果我们终将成为我们所讨厌的那种人,套用罗振宇“社交货币”的说法,我觉得,这就是一个人的“成长货币”。我们付出了我们该付出的,才会得到我们该得到的。

也许,你还可以看看——

诗画菜单第三季‖那些看着鲜红热闹且辣味四伏的汤汁 你却把它叫做江湖

诗画菜单第二季‖你一层层地剥掉我青春的衣衫 让我雪白微颤的肉体因你见红

诗画菜单第一季‖用诗歌的方式报菜名  是种怎样的体验

致高考:面对人生大坎 你是否拼尽了全力?

愿你走出半生 归来不是遗体

慌乱感 让你的人生进退失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