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晚熟的人》:用十二个故事讲述获诺奖后的里里外外 2024-05-07 01:14:20 十年蕴积,那个“讲故事的人”回来了——莫言诺奖后首部作品《晚熟的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7月31日,莫言携新作《晚熟的人》重返读者视野,这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首部作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中国籍作家首位获得者。2020年,距莫言获诺奖已经过去整整八年,距他出版上一部小说已过去整整十年。有人说莫言将陷入“诺奖魔咒”——得了诺奖就很难再进行持续创作,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前主席埃斯普马克却有预见:“我相信莫言得奖后依然会写出伟大的作品,他真的有一种力量,没有人会阻止他。”十年蕴积,人事全新。《晚熟的人》中,莫言根植乡土,聆听四面风雨,塑造典型,挪借八方音容,用十二个故事讲述获诺奖后的里里外外。十二个故事有喜有悲,有荒诞有现实,从上个世纪到当下社会,从历史深处步入现实百态,壁立千仞,气象万千。这一次,莫言将笔触延伸得很长、很远,但距离你我又是如此的紧密、亲近。(一)那个“讲故事的人”回来了莫言曾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像福克纳书中的约克纳帕塔法一样已然成了文学地标的高密东北乡,也不过是莫言用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构筑的文学幻境。在这本蕴积了近十年的新作中,莫言改变了他一贯的讲故事的方式,既延续了以往的创作风格,又明显注入了新的元素——汪洋恣肆中多了冷静直白,梦幻传奇里多了具象写实。他的眼光不再聚焦于“英雄好汉王八蛋”,而是转向了那些最平凡最不起眼的小人物。他们过于真实,仿佛就是从我们身边走出来的人物。正是这样一群人,组成了时代演进中的“常”与“变”。莫言写下他们的故事,好似不经意地在一张白纸上刻下一个又一个坐标。看完这12个故事,所有的坐标都被一条无形的线连系起来,读者才恍然大悟,莫言讲述的不是某一个人的故事,而是时代的潮起潮落。莫言所写的时代,其中就有我们所处的二十一世纪。不同于以往所有的作品,莫言第一次引入了当下社会的“新人”。在《红唇绿嘴》中,莫言塑造了一个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的人物——网络“大咖”高参。高参深谙互联网运作规律,最擅长胡编乱造、添油加醋,靠贩卖谣言发家致富。她手下有上百个铁杆水军,让咬谁就咬谁,让捧谁就捧谁,将网络玩弄于股掌之中。高参有一句名言:“在生活中,一万个人也成不了大气候,但网络上,一百个人便可以掀起滔天巨浪。”这依旧是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的故事,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个用童年经验和想象力织造的高密东北乡早已一去不复返。对于故乡的变化,莫言很坦然:“将逝去的留不住,要到来的也拦不住。”时代变了,故事照讲,《晚熟的人》又带回了我们熟悉的那个“说书人”莫言。(二)真假莫言莫言讲故事向来爱用第一人称“我”,《晚熟的人》延续了这一习惯。不同的是,这12个故事中的“我”大都借用了作家本人当下的年龄和身份,莫言真正将自己写进了故事里,毫不避讳地向读者敞开了获得诺奖后的生活。读者随着小说里的这位“莫言”,获奖后回到高密东北乡,发现家乡一夕之间成了旅游胜地,《红高粱》影视城拔地而起,山寨版“土匪窝”和“县衙门”突然涌现,“还有我家那五间摇摇欲倒的破房子,竟然也堂而皇之地挂上了牌子,成了景点”。每天都有人来参观,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甚至还有不远万里前来的外国人。莫言获奖后的经历真的像小说中写的那样,火了、忙了,不仅自己火、自己忙,还带着老家高密东北乡也跟着忙了起来。读者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书中的“我”就是莫言本人。于是莫言讲的故事中的人和事,看上去也有点像是真人真事。亦真亦假,打破现实与虚构的边界,这正是莫言想要的艺术效果。对于这一别出心裁的安排,莫言解释说:“小说中的莫言,实际上是我的分身,就像孙猴子拔下的一根毫毛。他执行着我的指令,但他并不能自己做出什么决定,我在观察着、记录着这个莫言与人物交往的过程。”小说中的“莫言”更像一个故事的寻访者和记录者,偶然路过人生百态,对争执不予置喙,对善恶不妄定论,始终冷静,始终淡然。作者的价值观始终深藏在文字背后,这些故事也因为“莫言”的介入更接地气,更加精彩。(三)“获奖八年来,我一直在创作”相较于过去的创作,《晚熟的人》少了很多血气方刚剑拔弩张,更加沉静平实,幽默松弛,这与莫言自身的写作状态不无关系。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的写作状态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面对公众的关切和质询,莫言有自己惯常的表达,以“获奖后陷入沉寂”开场,以“希望将来写出好作品”结束。随着《晚熟的人》问世,“闭关”了太久的莫言终于给出了实实在在的答案:“获奖八年来我一直在创作,或者在为创作做准备。”作家苏童说,诺奖之于莫言是“桂冠”也是“枷锁”,伴随获奖而来的是无形的压力和无尽的琐事,一度使他无法持续创作。据统计,截至2016年,莫言获奖后去了全世界至少34个不同的城市,参加过26次会议、18次讲座,题了几千次字,签了几万个名。特别是在获奖后最初的2013年,莫言忙到一整年连一本书都没有看。然而即使身在“枷锁”之中,莫言仍旧坚持了一个作家的使命。在这八年里,他写过戏曲、诗歌,也到过很多地方旅行考察。他依旧时刻关注着家国的变迁,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并用精彩的文字讲述着这些人这些事。“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你所做的事,都可能成为小说的素材或灵感的触发点。”回头再看,莫言还是那个莫言。正如他多年前在一次演讲中所说,一个作家一辈子其实只能干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血肉,连同自己的灵魂,转移到自己的作品中去。《晚熟的人》正是这样一部脱去“桂冠”、回到写作本身的作品。 赞 (0) 相关推荐 周日,济图邀你一同品读莫言新作《晚熟的人》:十年沉淀,乡归何处? "交享阅"读者沙龙第六十六期 乡归何处? --莫言新作<晚熟的人>导读 他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80年代中期以乡土作品崛起.他生于山东高密,充满着"怀乡&quo ... 16分读莫言《晚熟的人》晚熟分两种,一开窍的晚,第二种是什么? 16分读莫言《晚熟的人》晚熟分两种,一开窍的晚,第二种是什么? 莫言在《晚熟的人》中说:善良的人都晚熟,... 莫言在<晚熟的人>中说: 善良的人都晚熟,而且是被劣人催熟的, 后来虽然开窍了,但仍然善良和赤诚, 不断地寻找同类,最后成为最孤独的一个. 莫言所说的劣人, 是自私幼稚,爱占便宜,爱使坏的 ... 茅奖系列之莫言 | 《晚熟的人》读札:记忆的在场或声音的荒原 编者按 2019年,中国作家网与<文艺报>社合办 "文学观澜"专刊,开启一次新的聚合.拓展与碰撞.其中"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研究"专版旨在总结获奖作品 ... 莫言笔下的时代巨变与新人塑造 <晚熟的人> 莫言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入选八月光明书榜) 新近莫言中短篇小说集<晚熟的人>面世,是2020年中国文坛的重要收获,在莫言的创作生涯中具有"再出发&qu ... 莫言:谈晚熟的人 莫言:谈晚熟的人 莫言新作《晚熟的人》,你怎么看? 前些日子,闲了一段时间,有天路过方所,进去闲逛了一番.作为网红书店,拍照的人很多.我在走廊遇见展台上的<晚熟的人>,于是站在那里看了一个小时,大概看了两个短篇.又过了时日,才决定把它买回来 ... 分享诺奖后的生活 来抖音看莫言讲述新作《晚熟的人》 "当别人聪明伶俐时,我们又傻又呆:当别人心机用尽,渐入颓境时,我们恰好灵魂开窍.我们晚熟的人,要用一年的时间干出那些早熟者十年的业绩." "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并且是被劣 ... 莫言十年新作《晚熟的人》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再叙故乡人事 莫言是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自20世纪80年代起,莫言创作了大量极具分量的文学作品,在国内外影响广泛,深受读者喜爱.1985年,他以<透明的红萝卜>一书横空出世,次年创作出< ... 莫言《晚熟的人》:十年蕴积,人事全新 作者:师文静 莫言中短篇小说集<晚熟的人>共有12个故事,绝大多数故事都是从"文革"写到改革开放之后,最后着力聚焦当下世情,用冷静直白写尽乡村最平凡最不起眼的小人物,道 ... 李敬泽:我特别高兴在《晚熟的人》里看到一个晚熟的莫言 2020-08-03 本文摘选自<晚熟的人>新书分享会速记稿,未经发言者审定.图片来自分享会现场 李敬泽谈莫言 我特别高兴在这本书里能够看到一个晚熟的老莫(莫言). 对于一个批评家来说,其 ... 回归故土,他用左镰写作 | 莫言《晚熟的人》 陈晓明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08-19 文 | 陈晓明 发表于<文艺报> 自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各方面都期盼莫言有新作问世.然而,他需要平静,需要思考和整理:读者也需要冷 ... 李洱:从《晚熟的人》看莫言小说的变化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11-07 以下文章来源于文艺报1949 ,作者李洱 . 阅读<晚熟的人>的过程,就是感受莫言小说变化的过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8年之后,莫言最新小说集出版,自然会 ... 品文荐书|莫言:在《晚熟的人》里体会百味人生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莫言作品<晚熟的人>是作者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首部小说.从<红高粱>到<晚熟的人>,从历史深处到当下现实,从开天辟地到气象万千,依然是读者熟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