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一个人命运如何,其实早就注定了,只需看一件事【一点资讯】
插图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贾平凹和路遥、陈忠实并称为西北三杰,是一位具有叛逆性和创造精神的当代作家,其代表作《废都》《秦腔》和《黑式》等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力,并先后五次获得了国家级文学奖和诸多国内外奖项。
一般情况下,我们喜欢一个作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作品有怎样的魅力,更是因为他实际上是一个怎样的人。对于我来说,贾平凹便是这样一位具有人格魅力的人。
没有了解他的时候,只是觉得他的作品引人深思,了解他以后,会发现他的整个人生历程,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和警醒的地方。
可以说,他在某些地方活成了我们的精神标杆,他的出生、经历和生平等,无不在告诉我们,一个人该如何改变看似无法改变的命运。
即便你无法选择出生在一个怎样的年代,怎样的家庭,有着怎样的父母,但是你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去决定往后的路。
如果你知道贾平凹是如何一步步逆袭的,一定会对于自己的命运,有全新的解读。
插图:电影《风雨哈佛路》剧照
散文集《自在独行》收录了贾平凹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其中第一章节的第一篇便谈到了他的母亲,正是母亲的坚持,让他坚定了往后要走的道路。
这篇名叫《纺车声声》的散文,凝聚了她对于母亲的爱和感激,也让书外的我们深深动容,终于明白:一个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命运的。
贾平凹的母亲没有文化,那个年代不识字的女性太多了,但她们都不像贾平凹的母亲那样,有着如此大的远见。
她知道,自己一辈子吃了没有文化的苦,所以只能做一些体力活贴补家用,正因自己亲身经历过,所以才无比重视对于孩子们的教育。无论日子多苦,多难,她都坚持让几个孩子好好读书,毕竟,这是改变命运唯一的一条路。
一个母亲的格局,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命运,贾平凹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坚定了好好读书,去往更大的世界的决心。
贾平凹生于1952年,他的童年和少年刚好处于文革时期,母亲虽然不识字,但父亲却是一位小学校长,所以他因此而受牵连,被拉到深山里改造。这一改造便是七年的时间,这七年,也是他们一家人最艰难的七年。
父亲走了,唯一的收入来源断了,贾平凹和母亲、弟弟以及两个妹妹一家五口的生活,便没了着落,这时候所有的压力都落到了母亲一个人身上。
母亲是一个小脚女人,身体不好,根本做不了什么重活,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她的那辆破旧的纺车,她靠替人纺线赚钱,供养几个孩子生活和读书。
贾平凹不忍心看着母亲如此辛苦,便跟母亲说,自己不上学了,没想到母亲因此生了很大的气,跟贾平凹说:“你说这话,就等于拿刀子扎妈的心。”
说完便开始哭起来,贾平凹吓坏了,没想到母亲对于孩子们读书这件事如此看重。
对于她来说,只有读书能改变原有的命运,如果不读了,这辈子也就基本固定了,只能走他们走过的老路,这岂不是害了他们?
那时候贾平凹兄妹四人的学费一共是22块钱,有一年无论母亲怎么拼凑,还是差了五块,就因为这五块,母亲急得眼泪直掉,后来卖了家里的一个盆,才将钱凑过。
有一年突遇冰雹,临近丰收的庄稼全被毁了,他们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了,贾平凹放学就去捡柴,挖野菜。
五六十年代前后,连吃得都没有,日子过得极其艰辛,偏偏有一年赶上母亲的纺车坏了,买一辆新的需要15块钱,可那时候谁家会有那么多钱呢?
走投无路之下,贾平凹直接把父亲的几大包书偷了出来,想当废纸卖掉,母亲见状直接甩手给了他一个耳光,他顶嘴,母亲又直接拎起棍子继续往他身上打去。
印象中,这是贾平凹和母亲最大的一次冲突,也是母亲第一次动手打他,她气得浑身颤抖,大声骂道:
“把书卖掉,我们都那么贱的活,还不如全死了。你爸一辈子就这一捆书,他看得比命都重,我跟了他三十年,只有这一包袱书跟着走,你爸拼了命才把它们留下来,你却要卖掉,你这不是要杀你爸吗?”
每每读到这一段,我总是忍不住鼻头一酸,很难相信一个连吃都吃不饱的年代,还有人将读书这件事看得如此重要。
也正因母亲对于读书这件事足够坚持,贾平凹才发奋读书,即便后来他还是退学去砍柴了,但一天也没有将功课松懈下来。他小学的后几年、初中、以及高中的全部课程,都是自学的,即便这样还是考上了大学。
离开家乡以后,他脑海里一直回响着母亲纺车的嗡嗡声,她摇着的不是纺车,而是孩子们的未来。
即便时代发展到今天,依然会有人觉得读书是没用的,经常会听到有人说:上那么多学有什么用?有那么高的学历有什么用?到最后不还是给人打工。说不定,工资还没有那些没上学的人高,没上学的很早出去混,有的也当老板了。
每次听到这样的说法,我基本不会反驳,因为反驳没有用。永远不要试图跟不同层次的人争辩,没有站在同一个思想高度上,不会有任何的共同语言。
读书,不是为了挣多少钱,而是为了改变你看世界的角度、宽度和广度,你的见识多了,眼界宽了,格局大了,认知模式和思维模式自然就改变了。
这时候,你眼中看到的世界和旁人是不一样的。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不会告诉孩子读书没用,只会告诉孩子好好读书,就像贾平凹的母亲一样,不管自己多么辛苦,都会让孩子走上一条读书的路。
一个人对读书的态度藏着生命的高度,命运如何,早已命中注定。
关于母亲对于自己的影响和自己年轻少的一些经历,都被写到了散文里,而这些散文收录在贾平凹《自在独行》这本书里,多读书,少玩手机,你的生活慢慢就会变得不一样的。
毕竟,你若一直玩手机,你的孩子也很难踏踏实实去看书,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