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槐聚诗存》笺说023

钱锺书《槐聚诗存》笺说023

何处南山许傍边,茫茫欲问亦无天。 输渠托命长镵者,犹有桑麻杜曲田。

【笺说】

此组二首诗作于1937年,当是钱锺书先生读杜甫诗集时,联想起国内外寇入侵,人民流离,自己学成归国,不知何依,诸种感慨,发而为诗。

何处南山许傍边,

首句写道,南山附近的什么地方能让我居住?

此句自杜诗而来。大约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陷贼中,困于长安,作有《曲江三章》一组诗,第三首有句云:“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钱先生“何处南山许傍边”,正是从此“故将移住南山边”而来。钱先生说,杜甫还有终南山这地方可归,而我却是不知南山的何处可“傍边”——“傍边”,即靠近依傍之义。

这是钱先生不如杜甫的第一个方面:杜甫有南山可傍,自己却没有。

“南山”,在我国有多处,主要是指如陕西终南山。其实,在人文世界中,南山已是一个文化符号。“南山”意象,以《诗经》为开端,《诗经》中提及南山的有十首之多,我们常用的祝寿词“南山”“松柏”就来自于《诗经·小雅·天保》。陶渊明诗中也有南山,如《杂诗》之七“去去何所之,南山有旧宅”,南山已成为他精神的寄托。到了唐代,南山,尤其是终南山,成为文人理想的栖息之地,隐逸之所,如“北阙休上书,南山帰弊庐”(孟浩然《歳暮帰南山》)、“我家南山下,动息自遗身。……云霞成伴侣。虚白侍衣巾”(王维《戏赠张五弟諲三首》)、“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何当造幽人,灭迹栖絶巘”(李白《望终南山寄紫阁隠者》)、“三表自陈辞北阙、一家相送入南山”(张籍《赠孔尚书》)。

茫茫欲问亦无天。

次句写道,想问问老天,却是无天可问。

此句是从杜甫《曲江三章》其三的“自断此生休问天”而来,钱先生反其意,杜甫是陷贼中而不问天,而钱先生是无天可问,当时国事糜乱,个人前途不明,故有此言。此是第二方面不如杜甫处。

“茫茫”,辽阔无边貌,常形容天空辽阔而无知觉;宋陆游《追感往事》:“欧曾不生二苏死,我欲痛哭天茫茫!”

问天意象,人们熟知的是屈子《天问》。钱先生曾分析此问天意象,他在《管锥编》第一册144页说,“人穷则呼天,呼天而不应,则怨天诅天,……然怨天、诅天、问天者,尚信有天;苟不信有天(按为不信天有知),则并不怨诅诘问。”钱先生并指出,为文“怨天之有知而仍等无知,较仅怨天之无知,已进一解。”

可见钱先生此诗一二句都是依据杜甫《曲江三章》的第三首诗,生发而来。

输渠托命长镵者,

第三句说,不如那个还有农具可依靠来谋生的人,即杜甫了。

“输渠”,不如他;“渠”,他,此处指杜甫;刘克庄《次韵黄户曹问讯二首》:“残年宜去亦宜休,出处输渠第一流。”

“托命长镵”,语出杜甫《干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诗:“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托命”,依靠某种事物或人来维持生命。“长镵”,犁的一种,有弯曲的长木柄,此泛指农具来务农。显然“托命长镵者”,是指杜甫了。

那么钱先生在此诗中说不如杜甫,我们在上面列出了两方面,还有吗?还有!

犹有桑麻杜曲田

末句写道,杜甫还有在杜曲的桑麻田养家。

这末句还是由杜甫的《曲江三章》第三首“杜曲尚有桑麻田”而来。“杜曲”,在今陕西长安县东少陵原东南,唐时为大姓杜氏聚居地,从杜诗看,杜甫在此有田产。

钱先生说自己不如杜甫,杜甫还有田可种,养家糊口,而自己则地无一垄。这是钱钟书不如杜甫的第三方面,所以钱先生用“犹有”一词。

此诗以自己与杜甫相比较,以杜之穷愁来突出自己归国无依、问天无语之愁。这第一首的题目简直可以称作《读杜甫<曲江三章>第三章》。

漫将填壑怨儒冠,无事残年得饱餐。饿死万方今一概,杖藜何处过苏端。

【笺说】

这里的第二首也是读杜甫的诗而起感慨。

漫将填壑怨儒冠,

首句说,杜甫说饿死被埋在山谷,是因为读书的原因,这是没有依据的说法。

此句是针对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以及杜甫《醉时歌赠广文馆博士郑虔》“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添沟壑”等句而来。

“漫将”,空将,无根据地行为。姜夔《木兰花》词:“漫将江水比闲愁,水尽江头愁不尽。”

“填壑”,埋在沟谷,指人死埋在沟谷;

“怨儒冠”,埋怨读书;儒冠,读书人的冠巾。

钱先生为什么这样反对杜甫的看法呢?还要看第二句诗——

无事残年得饱餐。

此句说,国家无事,读书人也还可以年老能吃饱饭。

此句也是出于杜甫的诗,《病后遇王倚饮赠歌》里就说:“但使残年饱吃饭,只愿无事常相见。”

“残年”,残生岁月,多指人的晚年;唐韩愈《左迁至兰关示侄孙湘》诗:“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首二句说,杜甫埋怨因为是“儒冠”,才“饿死填沟壑”,但钱先生说,在无事之秋,你们这些读书人也还能填饱肚子,度过残年。言外之意,现在国土沦陷,读书人的日子连杜甫那个的时代也不如。

饿死万方今一概,

第三句写道,现在到处一样,人一概都要饿死了。

“饿死万方”,四面八方,人都被饿死。“万方”,即到处;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今一概”,今天到处都这样,没有意外;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万方声一概,吾道竟何之”前句。

杖藜何处过苏端。

末句说,像杜甫一样访问友人,到哪里去找呢?

此句反用杜有《雨过苏端》诗:“杖藜入春泥,无食起我早。诸家忆所历,一饭迹便扫。苏侯得数过,欢喜每倾倒。”“杖藜”,就是拄着手杖。“苏端”,是杜甫避安禄山乱在陕西凤翔县时的朋友,二人时常过从。

钱先生在这里说,国内到处饿殍,即使回国,到那里去拜访友人呢?还不如你杜甫,可以去拜访友人苏端。

钱先生在这一首诗中,化用杜甫的五个诗句,可见钱先生对杜甫诗的熟悉与对杜甫的敬重。当然,钱先生引用杜甫诗句,表面不认可他的诗意,不是与杜甫较劲儿,而是借题发挥,甚至认为国内不如安史之乱时。从忧国忧民的角度来看,二人是高度一致的。

(0)

相关推荐

  • 钟振振杂谈诗词创作(三八):散文阅读惯性与诗词文本误读(续二)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 ...

  •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他被贬潮州时写了一首七律,直追老杜

    说起韩愈,大家会想到唐宋八大家.潮州.八仙过海中的韩湘子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这句歌颂韩愈的词,来自宋代苏轼写的散文<潮州韩文公庙 ...

  • 刘晓林:张大千与饶宗颐

    张大千与饶宗颐 刘晓林 张大千先生(1899年--1983年),被世人誉为"行走的画帝".以一己之力在世界各国进行着书画创作,实现了个人自由主义与社会约束最大限度的平衡.在特定的年 ...

  • 老年岁月名词集摘

    老年岁月名词集摘 (1)晚年 (2)老年 (3)老境 (4)暮年 (5)岁暮 (6)残年 (7)残生 (8)余年 (9)余生 (10)夕阳 (11)耄耋之年 (12)有生之年 (13)风烛残年 (14 ...

  • 钱锺书《槐聚诗存》笺说003

    当步出夏门行 天上何所有,为君试一陈.云深难觅处,河浅亦迷津.鸡犬仙同举,真灵位久沦.广寒居不易,都愿降红尘. [笺说] 1934年先生北行至北平,即今之北京,回沪后,大约友人询问旧京情事,钱先生感慨 ...

  • 钱锺书《槐聚诗存》笺说004

    薄暮车出大西路 点缀秋光野景妍,侵寻暝色莽无边.犹看矮屋衔残照,渐送疏林没晚烟.眺远浑疑天拍地,追欢端欲日如年.义山此意吾能会,不适驱车亦惘然. [笺说] 此诗作于钱锺书先生在光华大学任教时的1934 ...

  • 钱锺书《槐聚诗存》笺说005

    大雾 连朝浓雾如铺絮,已识严冬酿雪心.积气入浑天未剖,垂云作海陆全沉.日高微辨楼台影,人静遥闻鸡犬音.病眼更无花恣赏,待飞六出付行吟. [笺说] 这是一首咏雾的诗,肯定有一定的寓意.诗写于1934年, ...

  • 钱锺书《槐聚诗存》笺说006

    沪西村居闻晓角 造哀一角出荒墟,幽咽穿云作卷舒.潜气经时闻隐隐,飘风底处散徐徐.乍惊梦断胶难续,渐引愁来剪莫除.充耳筝琶容洗听,鸡声不恶校何如. [笺说] 1934年,钱锺书在上海光华大学教书,大学即 ...

  • 钱锺书《槐聚诗存》笺说008

    伦敦晤文武二弟 见我自乡至,欣如汝返乡.看频疑梦寐,语杂问家常.既及尊亲辈,不遗婢仆行.青春堪结伴,归计未须忙. [笺说] 1933年开始的首届庚子赔款公费留学资格考试,按规定是不允许在校生应考的,要 ...

  • 钱锺书《槐聚诗存》笺说009

    牛津公园感秋 一 弥望萧萧木落稀,等闲零乱掠人衣.此心浪说沾泥似,更逐风前败叶飞. [笺说] 钱锺书在英国留学,就学于牛津埃克塞特学院,攻读的是文学士学位.夫妇二人租住在校外,是一间较大的房间,既是卧 ...

  • 钱锺书《槐聚诗存》笺说010

    钱锺书<槐聚诗存>笺说010 新岁感怀适闻故都寇氛 海国新年雾雨凄,茫茫愁绝失端倪.直须今昨分生死,自有悲欢异笑啼.无恙别来春似旧,其亡归去梦都迷.萦青积翠西山道,与汝何时得共携? [笺说 ...

  • 钱锺书《槐聚诗存》笺说011

    赠绛 卷袖围裙为口忙,朝朝洗手作羹汤.忧卿烟火熏颜色,欲觅仙人辟谷方. [笺说] 钱先生夫妇到牛津,一开始靠吃房东的伙食.英国的饮食习惯不合钱锺书的胃口,杨绛就改租了另一套住屋,在牛津大学公园对面. ...

  • 钱锺书《槐聚诗存》笺说012

    此心 伤春伤别昔曾经,木石吴儿渐忏情.七孔塞茅且浑沌,三星钩月欠分明.闻吹夜笛魂犹警,看动风幡意自平.漫说此中难测地,好凭心画验心声. [笺说] 1936年,在英国的钱锺书写了两首有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