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角 | 丁烈云: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是中国建造高质量发展重要保障
丁烈云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烈云表示:“我国建筑产业科技创新起步相比发达国家较晚,亟需依靠创新驱动增强内生动力。将创新放在建筑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尤其重点发展以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为代表的创新,全面提升中国建造创新能力,是支持我国从'建造大国’向'建造强国’迈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创新能力不足
智能建造发展瓶颈凸显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行业数字化指数’显示,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数字化程度仍有明显差距,但距离正逐步缩小,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领域已取得领先地位。”丁烈云分析称,“在受调查的22个行业中,建筑业数字化水平排名最后。我国建筑产业创新水平距离世界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在丁烈云看来,这种差距,在智能建造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目前,国产建筑信息模型(BIM)软件整体实力不强、缺乏应用标准,特别在非线性几何特征建模,图形引擎等方面距离国际先进产品仍有较大差距。高水平国产BIM软件的缺失直接导致我国建筑业面临技术“卡脖子”风险。“智慧工地”建设所需90%的中高端传感器依赖国外进口,现场柔性组网、工程数字孪生模型迭代等技术均亟待发展。我国在打造智能施工装备所需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电子控制单元(ECU)、控制器局域网络(CAN)等关键技术均落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此外,支撑我国工程大数据的数据库技术也总体处于“跟跑”状态,主要使用的Oracle等数据库产品均为国外产品。
基础条件薄弱、投入和支持力度不够、人力匮乏是我国建筑产业创新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丁烈云称,推动建筑产业创新发展,需要坚实的科技创新核心力量作支撑,以保证相关技术和装备的持续供给。目前,我国建筑业科技创新基础仍相对薄弱,仅靠企业自身难以完成系统性突破,行业缺乏引领科技创新的“动力源”。在现有的国家创新基地中,建筑产业领域的很少,涉及到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的建造领域的科技创新基地几乎没有。而根据45家中国上市建筑企业的数据,2019年超过60%的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不足3%。加大对建筑产业科技创新的政策、资金支持不可或缺。新技术与建筑产业的深度融合,对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培养模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一大批各个层次掌握工程建造专业知识和先进信息技术、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是推动中国建造创新发展的根本保障。
加大投入支持力度
全面提升中国建造创新能力
为全面提升中国建造创新能力,基于中国工程院“中国建造2035战略研究”课题成果,丁烈云提出以下建议:
加快建设一批创新基地,特别是数字技术与建筑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基地。加快建设一批建筑产业科技创新基地,形成包括国家数字建造与安全技术创新中心和各级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的创新基地体系,建立“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链条的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机制。通过建设国家、行业、企业完善的产业创新基地,引领和示范建筑产业的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建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和转化应用,促进建筑业创新的集聚发展,为推动中国建造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发挥战略支撑引领作用。
支持和布局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发项目。面向中国建造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任务,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布局和实施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研发计划,推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的创新发展,提升中国建造创新能力和水平。通过重点研发计划等多种项目形式引导和支持相关研究攻关。重点包括突破部品部件现代工艺制造、智能控制和优化、新型传感感知、工程质量检测监测、数据采集与分析、故障诊断与维护、专用软件等一批核心技术,研发具备人机协调、自然交互、自主学习功能的建筑机器人和自动化装备,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性软件与数据平台、集成建造平台,建设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开发面向建筑领域的应用程序。
拓宽创新支持渠道,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种力量”,汇聚创新要素,拓宽支持建筑产业创新的渠道。鼓励地方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建立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结合的资金投入机制,着力支持关键技术研发与成果产业化。建立以政府扶持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多元社会资金参与的创新投入机制,推动中国建造高质量发展。注重科研成果的创新性、系列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坚持科研工作源于工程、服务工程、指导工程、引领工程,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支持渠道,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加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力度。着力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领域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培养工程建造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为纽带,重点培养中青年科研骨干。支持科技人才开展独立性和原创性研究,建设行业专家智库,充分发挥专家在行业新技术跟踪与预测、科技规划计划编制和实施评估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大力推进各层次专业人才培养,重点做好智能建造专业等新工科专业建设,以及建筑土木工程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引导高校培养符合中国建造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
来源:中国建设报建筑半月谈
作者:宋 健
版权:归作者所有,侵删。
编辑:边奕霏
校对:晓 风
主编:胡 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