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降魔篇,唐僧降服的妖魔,为啥是孙悟空师兄弟三人

  题:西游降魔篇,三藏降服的妖魔,为啥是孙悟空师兄弟三人?

  文/姜子说书

  《西游记》原名《西游释厄传》,是明清四大小说之后,被无数导演翻拍成了影视剧,其中知名度比较高的有86版《西游记》、《大话西游》、《西游·降魔篇》等影视剧。今天我们重点来说说《西游·降魔篇》。

  众所周知,在《大话西游》的影视剧中,周星驰饰演至尊宝和孙悟空,是主演,而在古装神话电影《西游·降魔篇》中,主演是文章、舒淇、黄渤等人,周星驰则一跃成为了导演、编剧、监制。

  在影视剧《西游·降魔篇》中,文章饰演唐三藏,是一个拿着《儿歌三百首》驱魔的驱魔人,而舒淇饰演的段小姐也是一个驱魔人,其法宝为无定飞环。

  第一个出场的妖魔,是小渔村的鱼妖,这个鱼妖本性善良,之前救了小渔村的一个小孩,却被误当做人贩子,被村民推入河中淹死,于是,其怨念化身鱼妖,祸害一方。

  眼尖的朋友应该发现了,鱼妖也好,河童也罢,其实都是沙僧的形象。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个“本性纯良、不善言辞”的角色。

  其实,名著《西游释厄传》中的沙僧代表贪嗔痴三毒之中的痴念,与红孩儿是类似的形象,乃黄婆、赤子,故称沙悟净,是与佛无二无别的自心自性。

  《西游记》原著中,紫阳真人张伯端曾将一件旧棕衣变作一领新霞裳,献给赛太岁,教金圣宫娘娘穿了妆新,这个张紫阳确有其人,曾作《西江月·十二首》,诗曰:

  妄想不须强灭,真如何必希求。本源自性佛齐修。迷悟岂拘先后。

  悟则刹那成佛,迷则万劫沦流。若能一念契真修。灭尽恒沙罪垢。

  《西游记》原著中,沙僧在流沙河吃了九世取经人,其中流沙河即婆娑苦海,即恒沙罪垢。沙僧即沙门之僧,他本是晦气色脸的取经人,取经人九世不得度,是万劫沦流,所谓魔业迷心。

  何为痴?何为黄婆赤子?何为性海流沙?简而言之,即人心执念。何为执念?非爱不可,是执念;非忘不可,亦是执念,所谓“妄想不须强灭,真如何必希求。”

  什么意思呢?在《西游·降魔篇》中,唐僧的师父说他吃鸡腿,心中没有鸡腿,唐僧说不爱段小姐,心中却有段小姐,这也是一种执念。段小姐去世前,唐僧终于承认自己爱他,这便是放下执念,直面真心,明悟小爱亦是大爱。

  至于《西游·降魔篇》中的沙僧,倒没有明显的表现出痴念,反而有很大成分的嗔念。鱼妖二字,暗合愚妖之意,倒是直指世间的傲慢与偏见,当然,这也算是一种“迷”。唐僧拿儿歌收妖,亦是迷惑行为大赏。

  至于段小姐,其实是一个“断”字!面对人心的痴念与贪念,需要戒断,所以,面对鱼妖和猪妖,段小姐比唐三藏更胜一筹。唐僧无法直面自己的痴念与贪念,总想再给鱼妖和猪妖一个机会,所以,需要段小姐出手,注意,这真的不是一个爱情故事。段小姐手下有五煞,是五行相生相克之寓。

  所谓的无定飞环,是一个圈子,原是个紧箍儿,套在头上,是禁锢的力量,紧箍咒与金箍棒,能灭天下妖魔,是隐恶扬善之意,所谓“金(贪)紧(嗔)禁(痴)”。

  从无定到定,从《多心经》到《心经》,五蕴空,六识灭,回归婴孩本性,故有《儿歌三百首》,是为《大日如来真经》,是打破顽空之意。无定飞环,是圈子,亦是空。

  《西游记》原著中,对方红孩儿,是以“迷”制“痴”,红孩儿对应沙悟净;对付黑熊精与黄眉大王,是以“禁”制“贪”,黑熊精和黄眉大王对应猪悟能;对付牛魔王、青牛精、青狮精与金翅大鹏雕,是以“栓”制“嗔”,群魔对应孙悟空。

  总而言之,在《西游释厄传》里,唐三藏是身本忧,三个徒弟是三个妖魔,人之原罪贪嗔痴,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二师兄是尘锁,大师兄是真如,三师弟是性海流沙。书曰:

  木母金公原自合,黄婆赤子本无差。咬开铁弹真消息,般若波罗到彼家。这回书,盖言取经之道,不离乎一身务本之道也。却说他师徒四众,了悟真如,顿开尘锁,自跳出性海流沙,浑无挂碍,径投大路西来。

  在影视剧《西游·降魔篇》中,第二个出场的妖魔,是猪刚鬣,野猪头只是丑恶的开端,真正爆发的力量,来自猪八戒突出的肚皮,五荤三厌戒不断,所谓:“年少在家贪血食,老来坠落臭皮囊。”

  衣充身,食充口,变不了的肚皮,是猪八戒真正的形象。当年大闹广寒宫,不过是贪杯,继而獠牙大口,又吃了王母娘娘灵芝菜,后来几次入赘,皆为糊口。

  在影视剧《西游·降魔篇》中,段小姐让唐僧把猪刚鬣肚子里的东西吸出来,是让他直面丑陋的欲望。混沌迷心,收妖袋镇不住,木盛还需金克,所以,只得求助于齐天大圣孙悟空。

  《西游·降魔篇》出场的第三个妖魔,自然是万妖之王孙悟空了,正所谓乾坤四海历代驰名的第一妖。万兽之王代表兽性,天残脚代表压力,空虚公子代表无敌,此三人争当天下第一驱魔师,是心魔孙悟空的好胜心、望高心、利名心、侮慢心、杀害心、狠毒心。

  在影视剧《西游·降魔篇》中,孙悟空对西天如来佛祖充满了愤怒,是一颗嗔怒之心,因为,如来禁锢了他的自由。其实,五指山下压着的不过是心猿意马的美猴王,所谓六贼也,也就是传说中的万妖之王六耳猕猴,而非孙悟空。

  所谓悟空,即打破顽空,“此间更无六耳,止只弟子一人”,是“五蕴皆空,六识尽灭,婴孩本论”之意。表面上来看,唐僧是驱魔人,孙悟空是魔,其实,孙悟空亦是神佛,正所谓:“天生圣人”、“心即是佛”、“即身成佛”、“刹那成佛”。千经万典,只是修心。如何成佛?如何得道?请君细听:

  那山有个老仙长,寿年十万八千高。老孙拜他为师父,指我长生路一条。他说身内有丹药,外边采取枉徒劳。得传大品天仙诀,若无根本实难熬。回光内照宁心坐,身中日月坎离交。万事不思全寡欲,六根清净体坚牢。返老还童容易得,超凡入圣路非遥。

  唐僧降服的妖魔,为啥是孙悟空师兄弟三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三个徒弟,如何成了妖魔?世间种种魔生,皆是贪嗔痴三念。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西游释厄传》、《大话西游》、86版《西游记》、《西游·降魔篇》

(0)

相关推荐

  • 许振东:金箍棒▪人参果▪面筋▪木耳 ——《西游记》神异世界中的家常俗食

    产生于明代中叶的著名长篇小说<西游记>,是我国迄今为止最为优秀的神话小说.作品以丰富奇异的想象.曲折生动的故事.活灵活现的人物,深深打动并吸引了古今中外的无数读者.尤其是作者以多变的手法, ...

  • 这不是西游:白骨精并没有死!

    <这不是西游>第61章: 前面一期我们提到了奎木狼,文章最后还开了一个脑洞,提出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手持的唐僧师徒画像,可能是奎木狼提供的,可是对比他去老君那和金角大王下凡时间,仿佛又对不上 ...

  • 孙悟空的本领大小之谜辨证

    作者简介 徐凯,祖籍辽宁本溪,1984年3月出生.现任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2010年至2013年,师从当代红学家梁归智教授学习中国古典文献学和明清小说,业余偏爱格律诗和中国风歌词创作:于<红 ...

  • 年少不懂《西游记》,读懂已不再少年

    如果从量化统计的角度来看,<西游记>无疑是四大名著甚至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成功且最受欢迎的作品,没有之一. 在电影电视艺术诞生以前,西游记的故事通过皮影戏等传统演艺形式代代相传:而在光影艺术诞 ...

  • 西游中唐僧西天取经用了十四年,历史上玄奘大师印度求法历时几年?

    (博士论西游第七五二讲,选自<西游谜中谜>(582)第十章――太宗年号之谜) 在上一讲,我们提到,在<西游记>中,作者完全不顾太宗年号的矛盾,不厌其烦地多次提到"贞观 ...

  • 《西游降魔篇》:炒冷饭圈大钱的力作!

    释凡说:从<英雄>到<泰囧>,在这个宣发至上的浮躁年代,谁敢狠炒作谁票房冠军,而<西游>明显是炒冷饭圈大钱的力作! <西游降魔篇>远没<长江七号& ...

  • 羚羊评西游之唐僧父亲的启示

    在西游记中唐僧是一介凡僧,为了完成佛祖的西经东渐的计划.安排了二弟子下凡历练的桥段. 之前又安排了自己的一颗摩尼珠放入花果山这就是孙悟空.这也是很多阴谋论的论点. 为了论据的充足,有人考证出,大唐的刘 ...

  • 这不是西游119:降服黄眉怪,弥勒佛为什么在孙悟空手上写了个“禁”字?

    上一章,我们揭开了孙悟空伙同各路大神降服黄眉怪的过程,从各路大神的表现中,可以看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小算盘,都采取了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来参与这件事. 真武大帝是深谙官场的忌讳,吹了一顿牛以后,说自己 ...

  • 世俗西游:唐僧为什么赶走孙悟空?

    西游记第二十八章,"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看似是因为悟空三打白骨精,惹恼了唐僧,被唐僧逐出取经队伍,实则师徒二人积怨已久: 唐僧赶走孙悟空,这里面到底藏着怎样的世俗故 ...

  • 修真看西游:唐僧师徒五人的真实意义,其实是暗喻修真中的五行

    [欲知造化会元功 须看西游释厄传] 关于名著<西游记>,网上有种种大开脑洞的解读,比如说西游是各方神仙势力以种种权谋设局相争,这算是典型的宫斗剧思维.但是,你知道吗?穿过表面上种种热闹的文 ...

  • 闲话西游12——唐僧不是个好老师

    唐王在阴曹地府走了一遭,回来后立即敦促下属举办超度亡魂的大会,这一切皆是如来在背后使的好手段. 无论是泾河龙王索命,还是小鬼夜夜纠缠,无非就是给唐王施加心里震慑.唐王在最后告辞森罗殿,还阳离开的一路, ...

  • 造梦西游3唐僧最强配招

    造梦西游可谓是我们童年的回忆,曾经两个人坐在电脑前,玩着双人模式,默契配合,每过一关都激动不已,直到现在,这款游戏依然受玩家的喜爱,许多新手玩家不知道唐僧的技能怎么搭配,下面就来讲解一下唐僧的最强配招 ...

  • 西游中,为何菩提急着赶走孙悟空?原来一神秘人物造访,猴哥回避

    历史酿的酒 历史酿的酒出品 文编辑/留凌轩 西游记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也是四大名著中,留下疑团最多的,其中菩提祖师身上,就藏在无数的秘密,他从何而来,最后又到哪里去?想必这两个问题,没有人敢打包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