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关,长城进京第一关,旧时有钟有鼓


 将军关


  将军石


 将军关村老墙上保存着上世纪抄写的法规条文

将军关,京东第一座重要关口,北通河北兴隆县,东接天津蓟县。长城沿山梁至黄崖关,连向东北。山海关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有人遂产生联想,近前的黄崖关是否可称第二?那拱卫京师的将军关便为第三关了。这个说法不妨理解为三个级差。不过,笔者初在图片中看到关口时,只是一道城墙,并没引起太多震动。
无论如何,将军关也是最靠东部的进京关口,不能不去实地探寻一番。去的那天,天公并不作美,中雨转阵雨。那里与山近,紧邻的村镇形象地称靠山集,更是细雨绵绵。关口为两山之间,中间地带很开阔,当年有河流过。据《四镇三关志》记,“正关水口,东西墩空”,河水称将军石河。现在水量减少,地面很宽,部分地面辟为公交车总站,来去极为方便。

雨中寻觅,伞若华盖,挡住天光,别有情致。古代官员是否也曾趁着恶劣天气,来此边关检查防卫?抬眼望去,关城就立在面前,能年出高大的城墙是经过维修的,于新砖的灰白之间,还能看出老旧砖石的痕迹。而山坡以上的城墙由石块建成,已有多处自然坍塌,呈现原生状态,通常称为野长城,之间还能看到残余的敌楼。不少驴友沿着城墙爬到山顶,惊险异常。

《四镇三关志》载,此关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关城靠近山脚,有巨石奇特,柱状竖立,高二三丈,兀然矗立,颇似人形,上刻“将军石”3字。有人说是明代成化年间参将王杞书写,以石命关也是少见。据传说,此处为守关将军点兵处和指挥台。还有人说,明初有位都司将军,曾登石布阵,打退过2000敌人的3次进攻。如此种种,更增添了巨石的魅力。当年修建关城时,巨石定然就在此处,且经过精心设计留在关里。以此石镇守关城,形象,可靠。命名也好,传说也罢,皆因此石。

旧时将军关有钟有鼓

走近将军关细看,正关内墙留有券门,门券石及城墙下面的基石为旧物,表面平整光滑,周边的城墙也是就着旧墙作局部补修,大致保持了原样。门内有石阶可以登城,经过几百年的磨损,石料尚且完好,让人感叹古人选材之精。城楼上用砖铺起马道,马道一侧有旧砖的地基遗迹,明显看出是房间的格局。当地人说,这里原建有3层高的关楼,共18间房。遗址北侧残存有几级石阶,可以登楼。笔者这才明白,为什么当地人把现在看到的一段城墙称为正北楼。城墙上盖起3层楼,定然高大雄伟,气势恢弘。

谷口地势开阔,无遮无障,史料描述“通众骑,极冲”,将军关的地位更为重要。关口东西两侧山峦重叠,形势险峻。西侧为金山,山势陡峭,无人能攀,只在山梁的凹地建有石墙,与城墙联为一体,形成阵势。附近有5座关口营寨,皆归将军营提调。将军营为这一带防卫的指挥中心,建有城堡,现名东上营村,至今残存有城门洞一角,还有营城建筑的柱础等旧物。指挥中心能以此关命名,说明关口的重要性。

在城墙上行走,忽看到内侧城墙上有七八个半圆形凹槽,这在别处城墙上很少见。当地人说,凹槽是流雨水的。不过也有资料记载,这是运送物品的滑道。如今城楼消失,水关不再,河道变为公路。如此壮丽的关口,还是想到了那块巨石,想看看上面的字迹,但城楼上围起铁栏,天雨路滑,无法绕到近前。券门南有一农家院落,蹚着没腿的草来到门前,铁将军把门,无缘看到石之南侧,白白打湿了半截裤子,只能作罢。

将军关不仅过往行人车马,还建有关城,名为将军关村,有80多户200多口人。笔者独自漫步,一路上坡进了村里,有一位老人正站在村口,老人73岁,身板硬朗,叫蔡子齐。据老人介绍,此处城墙在2002年以后维修重建,有新砌的整面墙,也有在旧城墙上局部补的新砖。修墙时曾挖出1米长的瓦刀和8斤重的镐头,以前也出土过许多铁镐、铁簇等文物。村里有条老街,名叫鼓楼街,鼓楼旧址就位于村十字街中心。鼓楼建得简单,下面只是两个墙垛子,上面起券,支起楼台。

老街上有老房子。墙上的字吸引了笔者的目光。那不是通常多见的旧时标语,而是解放后的法规条例原文,毛笔楷书,繁体竖排。墙上抹了白灰,白墙黑字,很是醒目。雨水冲淡了下半部字迹,能看到几百字,后面的白灰掉了,文字到此为止,不过能理解文字内容主要是如何惩治反动活动。这所房子的山墙已经开裂,可以看到上面有铁锔固定。

关城内有寺庙,村中有老爷庙,现在遗址不存。村北的坡上有娘娘庙,如今还有遗址。老人带领笔者去寺庙旧址查看,地上已看不出岁月的痕迹,只有一棵古松矗立。现代人知道娘娘庙,并在旧址上用木条搭了简易房子,以满足心愿。娘娘庙所在处是村子的制高点,所以建有水塔。老人说,庙里当年挂有大钟,重达千斤,敲击之时,声音洪亮,可传至南北20里外,当然,这可能与山谷幽静狭长有关,拢得住音。不过,上世纪四十年代,有人将大钟砸碎拉走,当作制手榴弹的原材料了。

从娘娘庙旧址看关城,一目了然。城墙利用山势,向北再向东打了两个折。这里有形如城堡的瓮城,如有战事,站在墙上,正好可以看到攻城之敌,利于防守。关口之外一片平地,正好是古战场。如今,这片平地被围建成大湖,波光粼粼,碧水映衬着残长城和两侧陡峭的山峦,风光无限。再向东望,长城的石块蜿蜒曲折,顺着山脉远去,渐渐消失在烟雨之中。远眺村庄,果树掩映着山村,经过雨水滋润,果木更显鲜亮。蓦然闪现出古时情景:雨中战士,身披铠甲,站上城墙,身影靓丽,天气恶劣,戍守边关,有了将军石的陪伴,便如石将军,平添了智慧与神勇。

昔日将军营下辖五座关寨

将军关属蓟镇中协马兰路。《四镇三关志》记:“马兰路,关寨二十五。”路内关寨多在河北,只有将军营下管辖五座关寨在京城,分别为峨嵋山寨、黄松谷关、黑水湾寨、将军关、彰作里关,负责守护的长城有69里,这是在嘉靖三十年所建,并于嘉靖三十六年、三十八年、隆庆元年修整。长城中建有空心敌台一十八座,在隆庆三年至万历元年间陆续建成。

彰作里关最靠东部,与河北相接,是长城进入北京的第一关。《四镇三关志》:“彰作里关,永乐年建,正关水红石谷,墩空通众骑,极冲。”该关为明永乐年间修建,山口前窄后阔,能并排走过骑兵,是极为重要之地。可惜的是,彰作里关现已无存。关口之地要有兵力储备,峨嵋山寨便有驻军,形成战略纵深。

平谷区东北部有座峨嵋山,虽无法和四川的佛教名山相提并论,却也小有名气。平谷的峨嵋山形状似蛾,两谷分向左右,如同美女细弯的眉毛,故取“蛾眉”,谐音峨嵋。此山有寺,名兴善寺,历史也很悠久,据光绪《顺天府志》记,那是“唐咸通三年建,正统八年重修”的古寺。寺不论名气,上了千年自有非凡之处。寺内大悲阁供奉着千手千眼佛,高3丈,比左右侧面立像高出一倍。这样高的佛像在一般寺中也属少见,要有相应的殿阁。近年在寺院附近发现一块石碑,那是当年山门上的门额,现存一农家院中,上有“敕赐兴善禅寺”字样,果真皇帝钦定的寺名。

寺在山下,依山而建。石隙中,曾有一株古柏,已有数百年之久,长得蓊郁参天,茂盛至极。更有灵气的是,寺内西禅舍为庖厨,内有一口方井,约2尺深,有泉水流过,可将菜馔盛入木盘内,放入井中,顺水流向寺外溪边。若是一帮朋友在那里雅聚,水中不时漂来美味珍馐,别有情趣,比曲水流觞更为绝妙。查阅旧志,果有古人在这里留下行迹。《过水峪寺池边小酌》:“禅关最深处,殿阁倚山隈。翠柏千章暗,清泉一道回。衔杯留夕照,坐石俯苍苔。试证楞伽字,何劳客路催。”这位关中诗人萧如薰,何时至此,与何人在一起,且不去追踪,小酌就到了傍晚,想必夕阳斜照下的山水树石最为迷人,不愿离去。

平谷峨嵋山曾有两大景点

因有这股灵泉,峨嵋山曾称灵泉山,寺也名灵泉寺,泉水“流经寺中”,后人俗称水峪寺。泉眼在兴善寺东,泉水喷出数尺高,水质清冽。有人依山路引水西流,穿寺而过,再流向山下平原,灌溉一方水土,成为良田,养育了这一带军民。《日下旧闻考》记“县有水峪寺、龙家务庄,旧为耕屯处”。清代平邑选出八景,“灵泉漱玉”名列其中。如今灵泉尚在,只是流量减少,水也改道。兴善寺于1942年被日军焚毁,旧址上还能寻到些许遗迹,残存柱础雕刻精美,还能看到当年寺庙的辉煌。

 峨嵋山营石墙

远望峨嵋山

峨嵋山顶上还有寺观,当年建有“碧霞元君殿,其后建玉皇殿,山半腰有观音庙,又前为山神庙,其下为回香亭。”如今庙宇已经坍毁,而在寺观的基础上新建了兴隆观,规模比旧制大了不少。峨嵋山在这一带的影响力非常大。旧时,寺观下建有戏楼。每年四月十八日演出剧目,形成庙会,“远近男妇携酒而游者纷如蚁聚”。戏楼周围两边山麓上站满了观众,没有空地,场面何等壮观。旧时这里每月四日、九日有集市,规模很大。但庙会期间则以听戏娱乐为主,这要比现在的庙会文化了许多。观者不论地域远近,不分男女,齐聚于此,听着山间传来的妙音,饮着自身携带的美酒,那是什么感觉,比现代大剧场自由随性多了。

山景秀丽,山花簇簇,乔木荫荫,色彩满山,四时各有景致。古人多有诗篇吟咏:“是山多翠色,此岭独超群。碧草留春雨,青松冠夏云。”“共道三峨峻,此峰真与群。”景色美好,又有寺庙与道观,人文景观古老,“峨嵋耸翠”遂为平邑八景之一。

有了这座名山,山南的村庄也就称为峨嵋山村,据说唐贞观年间已形成村落。照此说,先有了村子,才在山上建起庙宇。不论先村后庙,还是先庙后村,村子成村很早。翻过这座小山,北面就是山口。明朝永乐年间,为把守山口而建起长城。村子建起峨嵋山营,用来屯兵。峨嵋山营向北有峨嵋山北寨,当地人简称北寨,那里也有城墙遗址,规模略小。营寨共同守卫临近的长城关口。

峨嵋山营分为上营、中营、下营。下营设有校军场,只有上营筑起石墙,建有城堡。城堡东、南、西设三个砖券城门,南门有石额为“峨嵋山营”。字为楷体,双勾,工整俊秀。如今这块石额保存在上宅文化陈列馆。城堡现今三面城墙皆无,只存部分北墙。城墙长120米,高5米,全部用巨石砌成,石面并不过錾,间距缝隙也较大。墙面虽不平整,看上去却很坚固。以前墙缝宽大,年久而显松散。而今石块间用水泥勾了缝,更觉得结实,却少了沧桑。

石墙经过维修而平整,上面可以行走跑步。此时能明显看出墙体的切面,墙体宽5米,城的四角建有垛子,墙体更为结实。如今城垛子只有东北角尚存,以北墙中间垛子计,西北角缺的正好是垛子。城墙再加上一二十米,就是城墙长度。当地人说:堡是正方形,原来城墙上长满藻,色重而叫黑城。藻已无存,也无黑城之感了。站在城墙上远望,东北就是峨嵋山,山顶上的寺观清晰可见。墙北是小路,路旁是田野。墙南是城里,现为峨嵋山村。在峨嵋山村支部的办公室,村支书拿过一张地图。此图是村里一位热心人手绘的,用的是中国传统的绘图法,不很精确,能描画出大意。村子很大,南北长3里,东西宽2里,超出了上中下三营的范围,城堡只在地图西北一隅。

村支部原来是药王庙,在旧城西南,供的是孙思邈。庙已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拆除。山门外原有两棵槐树,现在西侧存有一棵,长得高大魁梧。古树曾有出血的传说,此树不知何时被人锯过,下面留有一道伤口,现在用铁栏保护起来。见我看得仔细,村支书说还有一棵更古老的。于是,我们向北来到城堡中,一株槐树更为茂盛,覆盖了一个院子。树身粗壮,两三个人抱不过来,上面有国家一级古树的标牌,树下护有铁栏。它应是城堡历史的见证者。

槐树下有一眼古井,废弃已久,里面结出蜘蛛网,井上盖有石条。井旁立着一块碑首,上面的龙饰极为特殊鲜明,龙身不粗,交错有序,不似一般常见的龙身盘错交织紧密。从别致设计与精细雕工可以看出,这是很古老的碑首,应在明代之前。碑首上面被割去一块,呈凹形,放在井旁,曾用做辘轳支架。井旁有一长方形巨石,埋在地下,宽度与碑首相仿,有可能是碑身。上面盖着树枝和尘土,一时不好擦去,却也未见有笔划的迹象,或为碑阴,也未可知。

井是古时村民聚集的地方,何况又有大树。古树覆盖着古井,汇集了城堡现存的古迹。若在上百年前,上午时分,定会有不少村民,或打水或坐在大树下聊天。而此时,这里不再是城堡中心,旧时景象也不复重现。

碑首何时移来,并不知确切时间。令人不解的是,平谷那么大的地方,那么多有名景观,为何在峨嵋山方圆几里之内,就聚起两个平邑八景?细想,此地有古老的寺庙和戏楼,有精神追求,又有娱乐享受。明人有识之士兴利避害,利用灵泉之水,辟出水田,率先在此地种出稻米,造福一方。因为这方福地,至今峨嵋山村长寿老人众多,出现过多位百岁老人,最大到107岁。此地又处于交通要道,军事重地,北面山口筑起长城,建有营寨。民国二十三年的《平谷县志》把此地作为“名胜”首选,自有道理。

湖中古事

彰作里关、将军关均属金海湖镇管辖。此地处于山间,有水川流其间,古称海子,现今临近村落也沿用其名。1959年拦起大坝,最初称海子水库,之后不断扩建,才有了现今这个美丽的名字,留下了海的开阔。金海湖三面环山,峰峦叠翠、湖光山色、怪石嶙峋、风景秀丽,水面宽阔、碧波万顷。

对北京市民来说,金海湖并不陌生。笔者在1990年亚运会开幕前去那里从事过绿化工作,当时种苗皆是火炬树,想要在秋季竞赛之时,于岸边点燃一片火红。近30年过去,金海湖有了太多变化,湖上建起蹦极,搞出多种娱乐项目。山上建起宝塔,与昆明湖借景造园相仿。初春时节,树梢苞芽尚未萌动,湖面还有未解之冰。正值清晨,迎着阳光,望向湖面,一片金黄,泛起暖意,湖水实至名归。

看着宽阔的湖面,想着若蒸发去千年水分,群山之中,聚成海子,也是一段大峡谷,正是古人用兵之地。当地人说,远处的山叫锯齿砬,有过传说:穆桂英打仗走到这里,一听山名,立刻弃马而走,保住了性命。战马留在此处,马头化作山峰。穆与木谐音,怕被锯倒,英雄也有忌讳,犹如落凤坡,让三国刘备的谋士凤雏先生庞统遇难。举目细看,高低相近的一溜山峰,犬牙般伸向湖面,果然像把手锯,一排利齿,划向天空。当然,民间故事听听而已,当不得真。

金朝视这里为边关。传说金章宗常到这里打猎,还带上女儿。金花公主生得聪明伶俐,容颜姣好,箭术出色,得到喜爱,只可惜豆蔻年华,香消玉殒,与世长辞。金海湖半山腰崖洞有悬棺,悬棺与她相关。两山相抱,自崖口处凿出石穴,深不可测,以四铜环悬起棺木,再引海子之水流入其内,做金井玉葬。悬棺景象,南方多有,江河两岸,陡峭崖壁上悬挂而起,令人难以置信,有些成为不解之谜,当年没有现代起重设备,如何安置于上,叹为观止。而这种方式在北方少见,据古人说,泛舟水上的捕鱼者中有人见过金海湖悬棺。

悬棺究竟何样,悬在崖边还是洞内,洞穴何以凿得那样深,还让河水流入其中?悬棺无人见过,古时也只有打鱼人偶有发现,选在此处殡葬又以这种形式,是为了安全隐蔽不易发现,还是不便运送而葬在此地为纪念?洞穴是否就在这个位置,只有潜入水底,才能探知究竟,若将湖水放干也能“水落洞出”。金花公主是感染疾病,还是在游猎中遇到不测,以致年纪轻轻便撒手人寰?由此演绎出传说,诸如种出桃树,反抗强盗,奋勇牺牲,成为英雄,铸出雕像,以示纪念。无论怎样,公主成为美的象征,善的取向。

岸边筑有高台,上有雕像,一年轻女子,容貌美丽,身着戎装,骑在马上,左手拿弓,右手执箭,面朝西方。石栏上有碑卧,称这就是金花公主。台子四角各站一金兵,与真人高矮相仿。莫非金花公主就葬在这里?正在猜测之际,一老者走来,答说下面就是崖洞,水深20多米,悬棺在半山腰。一人口述,很难确认,也知道他不是当年的渔者,不曾见过悬崖上的景象。当地人传说,修建水库时,民工在石穴中拾到了金簪一根、红缨一束,还称那是公主的遗物。

沿台梯向下,走到岸边。湖水清澈,微风吹来,涌起层层波纹,冲洗着岸边山石。想着没蓄水之前,应是高于周围的山峰。群山峡谷,险要之地,古人皆知。明朝视为边关,在这一带筑起长城,为京东一道防线,如今已成为壮丽景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