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囱山下——努尔哈赤的建国称汗之地
烟囱山下佛阿拉遗址
努尔哈赤自万历十一年(1583年)五月起兵伊始,至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初一称汗,一直没有离开过今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烟囱山下一带。这里是他的根,是他基业的起点。他带领族人经过33年的奋斗、征战,终于打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基本上使四分五裂的女真族归于统一,并于1616年正月初一日在赫图阿拉城建国称汗,建元天命。所以,新宾永陵一带就成了他建国称汗的风水宝地。努尔哈赤以起兵之日至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的“宁远之役”,他从没打过败仗。他一生傲视群雄,经过的战役大小数百场,最突出的一次是起兵伊始,在界藩城一带他以四人对八百,且大败对方,斩杀对方四、五十人。努尔哈赤无论是军事思想,治国方略都堪称领袖级的思维。他赏罚分明,无论对谁都一视同仁,这样就赢得了所有部众的尊重和服从,为他一步一步走上汗位奠定了基础。
一、起兵初始之地
在今新宾满族自治县新宾镇的网户村北有一座“北砬背山城”,已被当地的史学者认定为努尔哈赤的起兵之地。努尔哈赤自19岁从家分离出来就一直带着妻儿在此居住。直至25岁起兵。应该说努尔哈赤在父、祖遇难之前,并没有起兵的准备,更没有要独挑统一建州女真大梁的打算。因父、祖蒙难遇害,改变了他安逸的现状。努尔哈赤被推上了历史舞台,从此承担起了改变女真族分散格局,改变中国封建社会历史进程的责任。承担起改朝换代的大任。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能够建立统一大业的帝王只有四人,汉代的刘邦,唐代的李世民,明朝的朱元璋和清朝的努尔哈赤。而前三位帝王都是汉族人,只有努尔哈赤是少数民族。虽然是他的后人统一了国家,但是从起兵伊始至占领辽东,这些最艰难的历程都是努尔哈赤白手起家所完成的。1583年五月,努尔哈赤在兵不满百,铠甲十三副的状况下,开始走上他的起兵之路。他以追杀尼堪外兰为名,逐步统一了建州女真。北砬背山城虽然狭小,只有房址百十平方米。既不适合居住,又不适合屯兵。所以,在此居住的同时,他又派人修筑佛阿拉城了。
二、初定国政之地
万历十五年(1587年),努尔哈赤将居住地从北砬背山城迁至佛阿拉城。佛阿拉城在永陵镇南二道河子村。此城始建于明正统初年,是建州卫的居住之地。据史料记载,当年建州卫李满住南迁至此,努尔哈赤在原城地的基础上扩而建之。
佛阿拉城为满语,“佛”译为陈旧之意,“阿拉”是低矮的或平顶的山岗。佛阿拉城被称旧老城。佛阿拉城是在高句丽山城的基础上重新筑建的。其建筑规模,《盛京通志》曾做过简略记载:“自城北起至城西南止,计九里九十步”。记载较祥细具体的是《建州纪程图记》。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朝鲜南部主簿申忠一曾奉命出使建州至佛阿拉,次年正月返回朝鲜王京。他比较具体地为我们留下了努尔哈赤时期佛阿拉城的第一手珍贵资料。资料记载:在内城中,住着比较亲近之人家百余户,外城住三百余户,又注明,外城住的除诸将臣之外,就是驻军了。此外,还记载城内有泉井四五处。
努尔哈赤画像
佛阿拉城作为建州女真崛起初期的大本营和首府,一代枭雄努尔哈赤以此为政治舞台,策划并导演了一幕幕震惊朝野之剧。为一步步夺取中原明朝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万历十七年(1589年)明廷授予努尔哈赤“建州都督佥事“正三品官职,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又封其为“龙虎将军”,正二品官职。努尔哈赤在佛阿拉城期间或派人或亲自一连九次进京“朝贡谢恩”,愿做明廷的保疆命官。他一面忠顺明朝、不掠明境,口碑甚好,一面又加快统一女真各部的步伐。在佛阿拉期间,统一了建州女真,1593年九月大败叶赫等九部联军,十月,攻取朱舍里部,闰十一月,攻下讷殷部的佛多和山寨,不久,又克辉发部的多壁城。努尔哈赤在大败九部联军之后,彻底地瓦解了以叶赫为首的女真多部的联盟。同时,他又以佛阿拉城为基地,一面东征西讨,统一诸部,一面充分利用这里的良好自然条件,发展农耕,壮大经济,修武备战。为“开基立国”准备条件。
首先,定法制,整顿社会秩序,设立刑罚和监狱。
其次,建立正规军队,初设四旗。军纪严明。
第三,始定国政,建立一套简单的官制。
第四,1599年命额尔德尼、噶盖创制满文。
第五,重视农耕,发展经济。
这些都为他登基称汗做了舆论准备。努尔哈赤一生从不打无准备之仗,每做一件事,都经过慎密的思考方才决定。在佛阿拉期间,除完成上述的诸事之外,他还设计了整套的分化瓦解与蚕食对手的策略。他“恩威并行”,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对主动归顺者,列等赐职,俱给妻奴、牛马、房田和衣物等,而对被打败者也宥其死而赡养之。对外,用结盟联姻办法,使人心归附,对内则有功者赏,有过者罚,甚而将战利品分于众军。在佛阿拉共住了十六年,在这期间,努尔哈赤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女真诸部的主宰者。在这方圆不过五公里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惊天动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他亲率八旗劲旅,南征北战,基本上统一了女真诸部,疆土日广,东至东海、南抵鸭绿江、西接辽东边墙、北达嫩江流域,辖地约2000平方公里,为建立后金政权,并为以后攻夺辽沈,开清国帝基,定鼎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如后人称:佛阿拉城为清王朝的肇基之地。
三、建国称汗之地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努尔哈赤按照其战略部署,在佛阿拉期间,就已派人修筑赫图阿拉城。1603年基本完工,并迁于此。
赫图阿拉,满语,汉译为横岗,该城位于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东4公里苏子河南岸的台地上。东靠皇寺河,西临嘉哈河,与呼兰哈达相望,南依羊鼻子山,北围苏子河,群山拱护,是努尔哈赤的祖居之地,也是努尔哈赤的出生地,同时,又是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时的第一个都城。
赫图阿拉城的最早记载始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当时建州左卫的董山和其叔父凡察难以忍受朝鲜、鞑靼等势力的侵扰,在斡木河不得安稳,经奏请明王朝,请求迁往辽东与建州卫李满住同居一地。而后经明王朝允准,董山与凡寨便率管下三百余户历经艰辛,冲破重重阻扰于明正统五年迁到了苏子河一带。当时,李满住居佛阿拉城,董山与凡寨便在其附近择选之地建赫图阿拉城而居之。
赫图阿拉所处地域,四周层峦叠障,众山环拱。前有鸡鸣山,其形“如凤展翅”;后有龙头山,其形“如龙戏水”。左有皇寺,其形“似龟趋河”,右有烟囱山,其形“似虎卧川”。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皆俱;实肇基立国之地;虎踞龙盘,龙凤呈祥及兴王称汗之里。清康熙帝赞誉赫图阿拉曰“蔼蔼兴王地、风云莫可攀”。“乾隆帝恭赞曰“地呈龙凤阙,天畀日星姿;风云环帝座,黔赤迓王旗”。嘉庆皇帝也御赞其城云:“北极星光灿霄汉,东都王气遍山川”。道先帝御制诗曰:“寰区统一肇兴京,赫灌声灵启大清。”清帝在东巡时不仅盛赞赫图阿拉的瑞奇风水,更讴歌咏颂赫图阿拉的重大历史作用。
赫图阿拉城系山城,为内城外廊式。无论内城还是外廊城均因地制宜,随山就势起筑。所谓“因山筑城,垒土为廊”。内城筑于1603年,外城筑于1605年。内城高筑于赫图阿拉平顶的山岗上。内城墙筑于山岗的四周边缘。《筹辽硕画东夷来》载:“城上环置射箭窦,状若女墙”。内城平面呈曲尺形。南北长512米,东西宽551米,周长2027米。面积246000平方米。外城环围内城,平面呈圆角方形。南北长1352米,东西宽1335米,城周长5230米。
赫图阿拉是满族的兴起之地。努尔哈赤的出生之地。后金的第一都城。努尔哈赤1616年在此建国,在此肇基帝业。虽然当时的建筑简陋,城墙为土石结构,难与中原王朝雄伟壮观的宫殿相媲美。但它毕竟是后金早期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是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招降蒙古、兴师伐明的根据地、大本营。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努尔哈赤从佛阿拉城迁至赫图阿拉城。在赫图阿拉城又进行了12年的准备,在建国称汗前,努尔哈赤主要完成四件大事:
第一,恭顺明朝,奉表称臣,按期朝贡,接受封赏。只有这样才能迷惑明廷官员。努尔哈赤在建立后金之前的二十余年间,平均每三年到北京进贡一次。
第二,加快统一女真各部,努尔哈赤一面向明朝称臣,表示恭顺,一面又兴兵统一女真各部。称王称汗。在称汗前,除了叶赫部以外,基本上统一了女真各部。
第三,完善八旗制度,1615年他对军队又进行了一次大的整编,这次整编使八旗制度更加完善,更具战斗力。
第四,定国政。建立一个政权,需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努尔哈赤沿着通向汗王宝座的阶梯,不声不响地,一步一步地拾级而上。他在佛阿拉城,初定国政,自中称王;统一建州女真之后,又自称“建州等处地方国王”;后又称“昆都仑汗”,恭敬汗之意。
最后,建元称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初一日,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元天命,建立后金国政权。
据《满文老档》记载:“丙辰年,聪睿恭敬汗五十八岁。正月初一日,申日,国中诸贝勒大臣及众人会议曰:“我国因未立汗,深受其苦,天乃生汗以安国人也。汗即天生,仁抚贫困国人,豢养贤达,即应上尊号。”议定后,八旗诸贝勒大臣率众成四面四角,立于八处,有八大臣持书自八旗出跪于前,八旗诸贝勒大臣率众跪于后。立于汗右侧之阿敦侍卫及立于汗左侧之巴克什额尔德尼,各由一侧出迎,接八大臣跪呈之书,置于汗前御案。巴克什额尔德尼立于汗之左前方,赞曰“天任抚育列国之英明汗”。赞毕,诸贝勒大臣起,继而各处之人起后,汗离座出衙门,叩天三次。叩毕回返开座,八旗诸贝勒大臣依次庆贺元旦,各向汗行三叩首礼。
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政权,赫图阿拉因此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发祥地。建都后,他在此城只住了三年多,(1616年正月——1619年六月)。就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努尔哈赤面对强大的明王朝,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一日克三城,掠走人畜30万元;只用四天的时间就取得了“萨尔浒之役”的全胜;六月夺开原,七月下铁岭,八月灭叶赫等等。这不能不说明如日中天的努尔哈赤在战争艺术史上的巨大成就是无人能及的。他是一个奇才,没有师承,没有高深的文化,甚至连仅有的汉文化也没有学全。但是他就是赢了,让跟随他的人心服口服。但败在他手里人也无话可言。
有人说,努尔哈赤选择的时机好;也有人说,他制定的政策好;更有人说,他的八旗将士战斗力强等等。我认为,无论是时机的选择,还是政策的制定,及士兵的战斗力的培养,都源于他的主导思想,努尔哈赤有一颗积极进取之心,勇猛战斗意志,谨小慎微的指挥本能。我们且看他对登汗位的时机选择上,此时正是他的仇人,恩人李成梁去逝之后,这不仅仅是巧合,是有意的安排。说是仇人,努尔哈赤父、祖死于他的手中,说是恩人,李成梁在1606年上奏明庭,撤宽甸六堡,将八百余里的大好疆域拱手让于努尔哈赤。使他不费一兵一卒便得到了八百里土地。失去土地家园的辽东边民痛苦不堪。努尔哈赤给李成梁一个面子,在他活着时,暂不登基称汗,让他后方稳定,还他的赠地之情。对朝廷也有一个交待。你死后可怨不得我了,我可要登基称汗了,向你的主子大明王朝宣战了。
再有,说起努尔哈赤的战斗意识颇强,数十年来大小战数百场,从无败迹。最精彩是一场是统一建州的战役中,他仅以四人对八百人,而且大败对方,杀死对方四五十人。“满文老档”“满洲实录”对此均有记载。努尔哈赤每战必率先攻之,他也要求诸贝勒大臣起表率作用。攻城掠地率先垂范。这也是八旗军战斗力强大的主要原因。另外,在政策的制定上,他因处于战争初期,更偏于重武轻文。以军功定奖励,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以军功而论。不偏不抑。且赏罚分明,重典重罚。
面对努尔哈赤的赏罚政策,无人敢与其叫板理论。翻开史书我们可见,而对搞独立分裂的胞弟舒尔哈齐,虽然自首认罪,但同样遭到囚禁致死的下场。他的长子褚英仅同自己兄弟的及大臣不合,说了一些狠话,这样的错误放在今天都不够给个处分的。但是努尔哈赤确做出了痛苦的选择,处死了爱子,有人说努尔哈赤幽弟杀子,大义灭亲,没有人性,这是对努尔哈赤的误判。正因为努尔哈赤有一个大政治家的胸怀,才能做出这样,我们常人做不到的痛苦选择。对此,他是痛心疾首的。在1621年元旦祭天之时,他的告天之说就已经表白了一切。《满文老档》对此有记载。其大意是说,爱新觉罗子弟以后再有做出违背上天之事,不会在做惩罚,上天会罚他的。
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之后,经历了1618年“七大恨告天,誓师伐明”之举,四月十五日发兵取得了抚顺城,马郡单,东洲城等战役的胜利。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指挥了萨尔浒之战。并取得了全胜,明朝四路大军三路败北,一路逃回。是年六月,将都城迁至界藩城。(作者简介:郝武华,原抚顺市元帅林文物管理中心主任,研究馆员)
来源:抚顺七千年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