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琐忆‖又是三月三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这是歌曲中唱的。

“风筝”是课本或普通话中的叫法,在我们老家把风筝叫“鹞子”,风筝的叫法也就最近几十年的事,特别是受潍坊风筝会的影响。

在我小时候把放风筝叫“放鹞子”,制作风筝就叫“扎鹞子”。

我的爷爷就会“扎鹞子”,一过了年,他就开始准备扎鹞子的材料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连扎鹞子的竹批子都不好找,扎鹞子的骨架就用搂草的“耙子齿”劈成细条,和夏天吃了冰棍后丢弃的“竹签”。“糊鹞子”的纸就用水泥袋子纸,或者用过年糊窗户剩下的窗户纸,放鹞子的线就用烤菸的“菸杆子线”(烤菸、系菸的线是棉线,也很结实)一扎、一糊,再用用红蓝墨水一涂、一画,“鹞子”就算完成了,就等试飞了。试飞的时候还要根据起飞状态系根布条做一些“平衡”和“配重”。扎鹞子看着简单,想要扎的好看、飞得高、飞得稳,也不容易。

邻居“五爷”扎鹞子就扎的很好,五爷是老光棍,稀罕孩子,数算着东头(我们住在村东)有几个孩子就扎几个鹞子,等风大了,暖和了就挨门送鹞子。

五爷的鹞子扎的好,画的也好,手工不次于大集上卖鹞子的……五爷不但会“扎鹞子”还会说“长篇大书”,小鼓一敲,能从晌午说到黑……五爷还有一项“绝活”!“会掐算”,“邻舍百家”丢了鸡狗鹅鸭,跑了大牲口,都去找他“掐算”。手一扒拉,嘴一咕哝,就能说个八个九不离十。

我们这里三月三还有爬山的习俗,“三月三爬孤山”。

孤山在我们村南二十里,山顶小庙里供奉着孤山爷。农历的三月初三是孤山会,到了这天,十里八村的乡亲们早起爬山,在孤山庙前焚香、烧纸、磕头、还愿、许愿……用最纯朴的方式祈求着各自心中的圆满。

我们村东有条路能通到孤山,(后来村西修了大路逐渐废弃)孤山上的石头,石灰,黏土也经过我们村运到寿光周边,乡人把这条路叫“孤山大道”。一到了三月三赶会这天,这条路真就成了“孤山大道”,像“蚂蚁搬家”蜂蛹着一路向南,好多都是“小脚老太太”,裹着脚,挪着步,怀揣着信仰和愿望,哪怕山高水长……

那年嫲嫲也要去赶孤山会,起的早回来的晚,两头不见太阳,捎回来了“欢喜团”“梨膏糖”。摸着我头说“我在孤山爷前许了个愿,保佑俺孩儿学习好,出个大学生……”你看!俺嫲嫲的愿望就是这么“实惠”!烧烧香,磕个头,许个愿,至于庙里供奉的是孤山爷?伯夷叔齐?还是胡三太爷?对她来说不重要了!她只知道,神仙都是好的,都是保佑好人的……只是他这个大孙子不争气,没能如她所愿,没成“大学生”。

除了“三月三爬孤山”,还有“三月三过神仙”的传说,小时候问爷爷,神仙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爷爷说“三月三是王母娘娘的生日,各路神仙要去给王母娘娘过生日,等到后晌困觉的时候你听听!还能听到神仙们的说话呢……”

我的岳父大人八年前的三月三这天离开了我们,所以三月三这天也成了缅怀亲人的日子。我“圆成”媳妇说“三月三,过神仙,老爷子有福,伺候神仙去了……”

(寿光老卜,图文原创。)

(0)

相关推荐

  • 牵着游子的风筝线

    惊蛰时节,渤海湾畔的枣乡大地,已是拂堤杨柳醉春烟.孩子们在家人的陪伴下,忙趁东风放纸鸢. 望着满天千姿百态的风筝,不由让我忆起小时候爷爷.爸爸为我扎的风筝以及和风筝有关的往事. 故乡在黑龙江" ...

  • “南鹞”与古代粮仓

    <苏州日报>2021年05月15日 B01版 陆钟其 关于风筝,历来有"南鹞北鸢"之说. "北鸢",一般认为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前770-前2 ...

  • 荆轲村 孙香稳:春

    春 荆轲村  孙香稳 茶间,一位友人偶然问我,春天,见到了么?春天,是么?春天不识熟人面,已忘记了我这位老友,给我以冷颜.我也悄无声息地逗弄着春天,与春天耍着小脾气.我把自己包裹得严严的,不与春相认. ...

  • 乡情琐忆‖嫲嫲的石碾

    ​碾棚,在村子的前街.从我记事起,碾棚就只剩了下碾,没有了棚. 随着粉碎机.磨面机的到来,就"碾前冷落车马稀"了. 但也有用场! 比如俺嫲嫲,就经常在石碾上"做文章&qu ...

  • ​乡情琐忆‖挖炭泥

    小时候,虽说吃的不好,但是没饿着.因为小嘛,饭量也轻,生产队分的口粮基本就够了.父亲在外工作,省下的粮票还能补贴家用.劳力壮的就有些窘迫了,干活多,饭量大,不够吃的时候就只能细粮换粗粮的调剂,比如麦子 ...

  • 乡情琐忆‖白蒿芽·扒拉儿·烟袋杆

    ​一开春,白蒿芽就冒出来了,一到这个时节,俺嫲嫲就开始忙活开了-- 白蒿芽又叫茵陈,具有清热利湿,清热解毒,疏肝利胆,利胆退黄的功效. 俺嫲嫲可不懂什么"茵陈",什么"功 ...

  • 乡情琐忆‖二大爷打猎

    ​邻居二大爷是"神枪手",一开始玩"洋铳",后来玩土炮(一种短筒土枪)再后来玩长瞄(长筒猎枪),至于什么气枪弹弓之类简直不值一提. 洋铳不像枪支,没有" ...

  • 乡情琐忆‖“开火”

    ​村北有后埠,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村子筑有圩子墙,后埠就是村庄的天然的屏障,村子有东门.西门,南门,因为有后埠阻挡,所以没有北门,后埠成了圩子墙的一部分. 后埠成东西走向.绵延一二里路,高约三丈有余.由 ...

  • 乡情琐忆‖“开火”旧事

    ​小时候"开火",(分成两队,扔石子土块,模拟战争,冲锋)把小叔的头打破了.他一露头,我正好扔过去一块硬土坷垃,正中脑门,瞬间淌血.一见血,他捂着头哭着回家了,我也吓得哭着回家. ...

  • 乡情琐忆‖儿时的棉槐条子

    ​我的童年,正逢生产队时期,那时庄外的"沟头崖岭"上都长着"棉槐". 棉槐在我们老家又叫"紫穗槐",棉槐开花是一簇簇紫色的穗子,这或许就是& ...

  • 乡情琐忆‖馏干粮化了锅

    ​记得小时候,散学时老师基本不布置作业,夏天放学早,基本就是"拔草喂猪",坡里帮不上忙,也就在家搞搞"后勤".烧烧水,馏馏干粮什么的,那时特别"稀罕& ...

  • 乡情琐忆‖曼陀罗·蒙汗药·蒙汉

    ​"曼陀罗",寿光人们叫它"潮巴花".这种植株的外形和茄子差不多,开白色的花,结的果是带刺的圆球.这种带刺圆球的曼陀罗学名叫"毛曼陀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