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俊巧:乡土本色
乡土本色
河北平山 郝俊巧
生活在农村小时候的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跟随大人去县城做客,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世界,城里人不仅吃的好,穿的好,而且知道的东西特别多,于是在我幼小的心里就埋下了一个愿望:长大后能到县城里去生活。二十年后,我终于成了乡下人口中的城里人。
到城里生活之后才懂得:不是说到城里生活就会变成城里人了。从小在乡土的熏陶中,所表现出来的气质是从骨子里由内而外透露出的,所表现出来的“土气”(意为乡土性的,具有乡土气息)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那些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人,更是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表现了个彻底。
对这些靠土地生活的人来说,“土”就是他们的命根。每一块土地都在他们的手中展示着最高的价值。老人常说:“吃土,穿土,死了还土。”意思就是说:吃的是从土里种出来的,穿的也是从土里收获的,死了之后还得埋到土里去。要说对土的利用,没有一个能超过他们,他们才是土的灵魂。离开了农村的土地,他们在城里仍然能找到许多种子的温床。
抛弃了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老人起初感到很不适应:苦闷,焦虑。时间不长,他们就发现了新大陆,于是出现了许多与城市不相称的景象:不知谁在花池内栽上了一绺葱,也不知是谁在树坑内插上了三角形的枝条支撑起一两棵西红柿,更不知是谁家的窗台伸出几片菜叶……远离曾经日夜相伴的土地,远离曾经熟悉的生活和劳作,没有了乡里邻居之间的欢声笑语,没有了劳作带来的心里满足,没有了裹挟着浓浓泥土味的乡村气息,何以解除忧愁?唯有种菜。
在小区里,还时不时地听到他们讨论如何放置,如何移土,如何撒种的经验,那些被丢弃的废品都成了他们手中的宝贝,在他们的改良下,一个个都变成了宝。真可谓是别出心裁,聪明绝顶,他们种植的天赋一点都不亚于一个科学家,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到的。在同一个理想的感召下,就产生出了新的气象:种菜外交、种菜睦邻、种菜友邦这种新型的关系产生了。
毋庸置疑,城市的生活尽管富足,但他们缺少的是一份对生活的温情表达,在他们种菜的天赋中,种菜这一看似平凡普通的行为中,包含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也凝集着他们对生命深入骨髓的热爱。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热爱,他们的生活变得快乐而丰富多彩。他们的种菜天赋中凝结着不就是那种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生生为美的文化性格吗?
人间自有温情在,小区里自从有了这样的一个人群,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曾经的边边角角、土砾瓦块不见了,变成了绿地或花池;曾经到处乱飞的白色塑料袋没有了,它们变成了地里的保温膜;曾经的剩菜剩饭没有了,它们变成了土里的肥料……从此,小区变得绿意盎然,尤其是春天一到,更是生机勃发,大大小小的蝴蝶吸引了一群群奔跑的孩子,银铃般的笑声在小区的空中回荡,一直传到了家家户户,更是传到了人们的心里。
也许会有人说他们真土气,觉得他们没文化,穿着又俗气,但更多的人还是由衷的感叹:有他们真好!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朴实、厚道、无私、不计回报……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敬仰,去尊重吗?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乡村养成的习俗已无法应付现代社会,在村中养成的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成为流弊,“土气”由一个中性词变成了骂人的贬义词,但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去尊重一下他们身上的那种“乡土本色”啊!
责编:丁松 排版:何苗
郝俊巧,河北平山中学教师。曾多次获得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河北省教育学会举办的论文大赛奖项,并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的称号。在《西柏坡报》《平山教育》上发表过多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