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业的变革,来得有点晚……
比2002年的第一场雪来得还晚
文/诗来
由于从小喜欢读书,所以当读一本书前,我下意识地先看它的出版社。
在中国,出版社是一种很特殊的机构,运作模式和体系非常庞杂,有事业单位,有企业单位,甚至还有一些公益性的团体。
出版业面临的变革,已经悄无声息地开始了。可惜很多人,包括出版业体制内的人,还是缺乏足够的行动力。
任何出版社,除非是很有多的政府财政拨款,否则改善经营效益的最好方式就是策划畅销书。
但畅销书说起来简单,其实很难很难。
图书市场和其他市场不同,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很强,当一本书大家都说是好书,而且还有很多名人作序推荐时,你就算一开始没兴趣,也忍不住想翻翻看看。
近两年来,纸浆价格不断上涨,原材料的上涨使得书价随之上涨。要知道,在国内,图书售价原本就不便宜。
我记得2004年席殊书屋在睢县开业时,一本书动辄20多元30元的售价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很快,席殊书屋就经营不下去了,不光是在睢县,在全国都经营不下去了。
就连睢县的几家老牌书店,比如知识书店、智慧书店还有睢县新华书店,也要么靠卖教辅资料为生,要么靠卖杂志或文具为生,要么靠卖音像制品、体育用品维持运营。
一本书到书店这里,已经处于产业链的末端了,一本书从写作到卖出去,出版社、纸厂、印刷厂、设计公司都要分一杯羹。何况这个市场本来就在不断萎缩中。
对图书市场第一个发起革命的,是亚马逊。亚马逊就是靠网上卖书起家的,到现在,也是全球最大网上书店。
事实上,看看亚马逊图书热销榜,就知道现在的读者喜欢读哪些书。其中,商业经管类、都市心理小说等都是热销榜的常客。
未来,出版社的出路在哪里呢?或许,可以借鉴资本市场的做法,探索图书出版由审批制向注册制转型。
出版社和畅销书的关系,最鲜明地体现了什么叫“内容为王”。
数字化是全球出版业不可避免的大趋势,这里所讲的出版,是广义概念,包括图书、音乐、音像制品等多种文化产品。
正如苹果公司推出iPod没多久,就打败了索尼公司WALKMAN在全球音乐市场的领导地位一样,出版业的数字化革命从那时候就开始了。
可惜,现在很多出版社的数字化网络建设仍很滞后。官方网站十分简陋,扑面而来一种浓浓的乡村山寨风。
其实,出版社的作用就像经纪公司,应该主动承担起发掘好作家的功能。好的作家是需要发掘需要包装的。而现在的出版社,更多的在承担图书审批功能,行政化色彩太浓了。
不搞市场化的后果是什么呢?就是他们很难享受市场的红利。所以,你看中信出版社出了那么多经管类的畅销书,赚了那么多钱,千万不要眼红。而在学术类著作的出版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可谓是近年来的最大黑马。
出版社应该承担的第二个作用,是大力保护知识产权。
出版社应该承担的第三个作用,是帮助作者推广作品。
出版社之所以面临如此窘境,是因为当今的图书出版市场,主动权早就被大牌作者把持了。
大牌作者随便写点什么文字,就有一堆出版社和书商上去吹捧,他们不需要动太多脑子,就能享受天价的版税,出版社只能跟在后面亦步亦趋。
所以,出版社如果再不变革,一切都来不及了。
现在买实体书的人本来就少了,随着知识产权的完善,电子阅读越来越高效,买实体书的人就更少了。
所以,如今买书的很多不是为了看,而是为了当作装饰品。
当然,你说,手机上看书不方便做批注,不方便写旁批或感想,而且没有纸质书带来的那种真实感。
我想说的是,当19世纪末汽车刚发明出来时,还没有马跑得快;当15世纪末火枪刚传到日本时,开个枪要装子弹上膛,要拉线,比武士挥刀的速度慢多了,以至于那时候火枪被认为只有傻子才会用的武器,正统的武士都不屑于用火枪。
而现在呢?
2007年6月第一代iPhone发售时,很少有人想到这个无聊的玩意儿会颠覆诺基亚。
科技的进步本来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很多人所谓的手机看书不方便等等,压根就不是问题。
唯一的问题,就是不肯主动积极变革的图书出版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