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等待开启的通向动力之源的大门

发布时间:2021-03-27 

01

“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

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一项调查显示大约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时拖延,50%认为自己一直拖延。

严重的拖延症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如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贬低,并伴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一旦出现这种状态,需要引起重视。”

拖延似乎正在悄无声息的吞噬我们的意志……

02


在人类几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环境恶劣、资源匮乏一直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繁衍。在应对能力很有限的情况下,人们能得以安慰的就是:寻求当下的简单、快乐。

说得再通俗一些,就是及时行乐----不记过往,不看未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拖延其实就是回避现在对未来的付出,只享受当下。

可随着人类对温饱问题的解决,人类的自信心和占有欲也大大提高,想要的越来越多,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的越来越多,于是便开始有了规划、计划,目标什么的。

这个时候,负责制订规划、集中注意力以及控制冲动的前额皮层的大脑,就与负责享受简单和快乐的皮层下的边缘系统发生冲突了:

前额叶的理性告诉人们,应当着眼未来,去做些困难而不开心的事;而边缘系统的感性,则让人们活在当下,及时行乐。

当前额皮层的神经活动不够强或者边缘系统过于活跃时,大脑过滤干扰的能力就会下降,从而导致分心,并降低对行为的管理能力,最终导致拖延行为。

同时,人类作为群居动物,相互之间有协作,有竞争。每个人为自己存在,但每个人又不仅仅为了自己而存在。

由此看来,“拖延”不仅是人类进化的产物,也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特有的产物。

03

曾奇峰老师曾多次讲过一个故事,用来说明俄狄普斯冲突。不过我在此借用,想说明拖延是和个人的个性息息相关的。

一位毕业于德国著名大学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在应聘银行高管时,屡屡受挫,而受挫的原因,是因为延误了面试时间。而每次笔试,这位毕业生的成绩都是第一名。

一次延误是因为去应聘的路上,发生了一点小意外,导致没赶上面试时间;第二次是因为睡觉睡过了头,订的闹钟也没能叫醒当事人,完全错过了面试时间。这对当事人来说,是以前从未发生过的事。

在心理咨询很普及的德国长大的当事人立马意识到,这件事不正常。于是便去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经过分析,得到的解释是:这位毕业生的妈妈当了一辈子银行普通职员,而这位毕业生一上来,应聘的就是银行高管,有些太“高过”她妈妈了。这么“巨大的成功”她怎么能承受得起呢?如果“享用”了这个成功,后面会不会跟着一个“巨大的惩罚”呢?

于是“潜意识”帮助她,通过延误面试时间,“成功”阻止了她应聘成功。

当然这个例子有些极端,也有些偏颇,但从中可以看出“拖延”或者“延误”不是随随便便、无缘无故发生的。它与我们每个人生活习性、环境等是息息相关的。

04

如上所述,单独用人类因进化就是喜欢“及时享乐”来解释“拖延”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它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存在”,说明我们每个人身上一定有适宜它“存活的土壤”。从另一个方面讲,我们每个人也一定需要它的存在,为我们遮挡什么,让我们不用去直接面对我们无法面对的、承受的东西。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一边“拖延”,又一边对自己的“拖延”感到自责、内疚、惶惶不安。

05

如何让“拖延”成为我们开启自己动力之源的大门呢?

1.觉察异常拖延行为

偶尔的一次两次拖延,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的。我们要觉察的是那些在某类事上,或某个时段,或与某人交往互动过程中等出现频率高过平均水平的“拖延行为”。

这些拖延行为有的可能涉及到别人,比如有的人约会、聚会总会迟到;领导交待的工作总是要在别人督促、监督下完成;

有的拖延行为可能只和自己有关,比如自己制订了许多规划、计划等,可始终因各种“客观条件”迟迟无法“开工”。

如果自我比较“钝感”,可以多听听周围人对你的“吐槽”,相信你的“一贯拖延”一定会招来周围与之相关人的“斜目关照”的。就看你有没有勇气去“听进去”了。

即使你的拖延没有影响到别人,相信与你亲近的人也会发现的。不是有句话吗?“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如果是孩子的话,可能就需要家长及老师去注意发现了。

2.找出拖延背后的原因

发现“一意孤行的”拖延行为之后,我们就要去“面对自己”,看看“拖延”下面隐藏的是什么。是害怕?是担心?是不自信?还是有“灾难性幻想”?

比如:领导交给的任务,自己迟迟不愿动手。

是因为自己不会,又不敢去找人请教,怕别人看低自己吗?

还是自己想尽量想的周到些,免得出差错?

还是自己担心,如果自己很快的完成了任务,领导会怀疑自己不用心?

或者领导可能安排给自己更多的工作?

或者自己对领导安排的工作有看法,有情绪,正面不敢表达,就通过不积极完成来消极对抗?

或者自己对这份工作不感兴趣,是迫于无奈在此上班的?

……

如此,将发散性思维和垂直思维相结合,相信肯定能找到一些原因的。如果自己找不着,可以找熟悉自己的人一块帮忙分析分析,也会有所启发的。

3.积极应对

还是以“领导交给的任务,自己迟迟不愿动手”为例:

如果是因为自己不会,又不敢去找人请教,怕别人看低自己:那要么自己在短时间内赶紧把不会的补上,要么就还是要厚着脸皮去请教别人。如果自己又不愿努力赶紧把不会的学会,也不愿厚着脸皮去请教别人,那就需要再继续去寻找你这些“不愿”背后的原因。

如果是因为自己想尽量想的周到些,免得出差错:那就需要安排好时间和进度,注意别为了“周到”而延误了完成任务的期限,或完不成任务。如果经常因为想周到,怕出错而完不成任务,可能也需要去寻找这些背后又隐藏了些什么?

如果因为自己担心,怕很快完成了任务,领导会怀疑自己不用心:那就把任务完成好就行了,用事实来说话。

如果担心领导可能安排给自己更多的工作:那也需要思考下,为什么不愿领导给自己安排更多的工作,既然自己有能力完成,为什么不敢或不愿在领导面前显示自己真实的实力?

如果因为自己对领导安排的工作有看法,有情绪,正面不敢表达,就通过不积极完成来消极对抗:就需要思考如果正面表达不满,会给自己带来什么?自己为什么会害怕?除了消极对抗,还有没有别的调和的方式?

如果因为自己对这份工作不感兴趣,是迫于无奈在此上班的:那就当机立断,辞职,另谋高就。这样消极对待,可能反而会让领导、同事对你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作风产生看法。

应对的过程我们有时会做到马上采取行动,不再拖延,有时可能又会“牵”出新的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如果有些造成拖延的原因,我们确实目前没有能力或资源去解决,那就“接纳”它。知道了所在,我们迟早有一天会和它“握手言和”的。

这样看来,拖延是不是不那么面目可憎?它是不是成了引领我们,开启通向我们动力之源的大门?

原创:心玥诚服
责任编辑:一只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