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309章)

高仙芝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他能想到的是,皇上会因为他和封常清退守潼关而发怒,但他没有想到的是,皇上会因此要他们以死赎罪!
在这个过程中,有个人一直在李隆基身边煽风点火、火上浇油,他就是和高仙芝有过节的宦官边令诚。
高仙芝和边令诚的交往,可以追溯到747年对小勃律国的远征。
747年3月,当时任安西副都护、四镇节度副使的高仙芝率军从安西出发,翻越葱岭,远征小勃律。
747年6月,经过百余日的跋山涉水,唐军终于翻越被视为天堑的葱岭,到达特勒满川(今瓦罕河)。
然后,高仙芝下令兵分三路,到中亚的连云堡(今阿富汗东北部)会攻吐蕃:一路由他和中使边令诚率主力从护密国南下;一路由疏勒守捉使赵崇玼统领,从北谷进发;一路由拨换守捉使贾崇瓘统领,自赤佛堂路南下。
三路兵妈按时出发,如期抵达。连云堡有一万多名吐蕃军,南面依山,附近城下有条婆勒川,水位较深,渡河有难度。边令诚认为渡河有危险,但高仙芝认为唐军必须尽快渡河,否则一旦被吐蕃守军发现,必将大大增加唐军攻占连云堡的难度。
高仙芝以三牲祭祀河神,命诸将选好兵马,次日清晨渡河。次日清晨,婆勒川的河水明显低缓,唐军迅速渡过了婆勒川。高仙芝兴奋地对边令诚说:“如果我们渡河渡到一半,贼兵来了,我们一定失败,如今已经渡河成功而且列阵,这是上天赐给我破贼的良机。”边令诚面上不说,心里却有些尴尬。
高仙芝立即指挥唐军登山攻城,吐蕃守军没有料到唐军能突然至此,大为惊骇,慌乱应战。唐军大败吐蕃,斩首五千级,缴获战马千余匹,衣资器甲数以万计。
高仙芝决定乘胜追击,边令诚则认为孤军深入敌境过远,反对继续追击。高仙芝让边令诚率老弱士卒三千人留守连云堡,亲率大军继续前进。最后,成功俘获小勃律王和吐蕃公主,平定小勃律国,凯旋而归。
因为战功显赫,李隆基提拔高仙芝为四镇节度使。边令诚担心高仙芝会在皇上面前说他的不是,对高仙芝处处设防。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隆基派高仙芝东征讨贼。因为连自己最信任的安禄山都会造反,所以李隆基不再信任任何边将,特派宦官边令诚监军,随高仙芝一同出征。
洛阳沦陷后,负责驻守洛阳的封常清带领残部退往陕郡,和驻守陕郡的高仙芝会合,建议高仙芝赶紧退守潼关,利用潼关这个天然屏障守护长安。
在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封常清的建议是正确的,但边令诚却竭力反对,叫嚣要“寸土必夺”,主张东进迎敌。
在这关系长安安危的重要时刻,每拖延一刻都会给长安带来一分威胁。最后,高仙芝不顾边令诚的反对,毅然和封常清率军退守潼关。边令诚恨高仙芝和封常清对他不敬,怀恨在心。
当叛军前锋部队抵达潼关时,高仙芝和封常清已先一步到达。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高仙芝和封常清守住了潼关,成功退敌,长安终于暂时安全了!
与此同时,西北的朔方军开始挺进东方,攻击安禄山的老巢和侧翼,最可怕的时刻过去了,战局正向有利于大唐的方向发展!
然而,边令诚却悄悄潜回长安,向李隆基禀告高仙芝、封常清败退之事。他无中生有地诬陷高仙芝“盗减军士粮饷”,把封常清根据形势提出的正确策略说成是“煽动军心,动摇士气”。
本就对洛阳沦陷、陕郡失守痛恨不已的李隆基,果然听信了边令诚的一面之辞,一怒之下,来不及细想,就命令边令诚携圣旨到潼关立斩高仙芝和封常清!
这天,是755年农历十二月十八(安禄山十一月初九起兵、洛阳十二月十二沦陷),唐军退守潼关的第三天,高仙芝听说监军边令诚带着圣旨来了,匆忙从外面返回厅堂接旨。
他万万没有想到,他会看见如此惨烈的一幕——和他出生入死的封常清已经变成了一具尸体!这个在洛阳五次血战、又和他一起把军队带入潼关的战友,竟然变成了一具尸体!他一身是血,静静地躺在芦席之上,再也不会对他说话了!
边令诚面无表情地看了一眼高仙芝,又环视了一圈周围的一百多名陌刀手,嘿嘿冷笑了几声,拖长了尾音道:“这也有给您的恩旨。”
高仙芝心猛得一沉,脸色刷白地接旨,果然,旨意是一道死刑令,上面列举着他的两大罪名——撤军弃地,克扣粮饷!
此时此刻,说什么都晚了!一切都结束了!
高仙芝没有辩解,被一群陌刀手直接押进了刑场。士兵们都听说了消息,都赶到了刑场。看着眼前黑压压的士兵,高仙芝突然大声喊道:“说我撤军弃地,不错!说我克扣粮饷,是污蔑!上有天,下有地,决没有这回事!”
边令诚冷冷地看着他,一语不发。
高仙芝仰天长啸:“我冤不冤?”成百上千的喉咙同时发出一片呐喊:“冤!”
呐喊声惊天动地,在清冷的潼关上空回旋震荡。
高仙芝收回目光,向封常清躺着的方向深深看了一眼,满含热泪道:“常清,您是我提拔的,又接替我当节度使。今日我们一起冤死,五百年后,我们又是好汉!”
当热泪夺眶而出时,他看向了长安!那里,有他放心不下的莲儿和云舟!“莲儿,这辈子,我自问没有失信于任何人,但这一次,我却失信于你了……莲儿,原谅我无法平安归去!来生,我还会去寻你!”
将士们地动山摇的呐喊声,让边令诚背脊发凉,吓出一身冷汗。他没有耐心再拖延下去,对着高仙芝身边的陌刀手点了点头。
刹那间,刀起刀落。刀光过处,一腔鲜血喷向天空,瞬间染红了潼关的大地!
将士在哭泣!潼关在哭泣!(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

  •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大唐一代名将的人生悲剧

    大唐天宝十二载(753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指挥唐军再次击败吐蕃,夺取了黄河九曲之地.这一地区是黄河的上游,在青海湖的正南面.这是青藏高原上唐军能占据的最后一片肥沃土壤,再往上走,将是广袤无边的不毛之 ...

  • 潼关之战,二十万唐军覆灭,罪魁祸首是唐玄宗,还是哥舒翰?

    安史之乱爆发后, 以范阳.卢龙两镇边军为核心组成的安史叛军,一路长驱直入,势如破竹.唐将封常清临时募集市井之徒组成新兵,与之相抗,被叛军连续击败,东都洛阳失陷. 公元756年6月,潼关之战,坐拥河西陇 ...

  • UC头条:安史之乱的具体经过是怎样的? 郭子仪又是如何平定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 ...

  • 180篇:哥舒翰带病出征,郭子仪所向披靡

    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笔者将以史实为依据,用类似小说的形式,将我国的古代历史,一点一滴地书写下来. <隋唐300年>第180篇 哥舒翰带病出征,郭子仪所向披靡 高仙芝和封常清被杀之后,李隆基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237章)

    当崔希逸向王维吐露这件不敢和外人道的心事后,心里好受了许多.王维也感动于崔希逸对他的信任,两人惺惺相惜.一见如故. 河西节度使管辖范围很大,下设赤水军.健康军.玉门军.张掖守捉.交城守捉.白亭守捉等.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199章)

    第199章 烫手山芋 这天,当武玉娘蹙眉告诉李林甫,张九龄拒收紫竹席,武惠妃很生气时,李林甫哈哈大笑道:"这很意外么?我早就知道会是如此!" 武玉娘一脸不解道:"既然你早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191章)

    第191章 侍郎拜相 咸宜公主的婚事定了后,735年春天,武惠妃开始操心李瑁的婚事. 这日,李林甫让武玉娘进宫捎话给武惠妃,为了彰显寿王的地位,寿王所娶的女子宜出自崔.卢.郑.李.王等世家大族,李林甫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313章)

    "仙芝--"莲儿似醒非醒,口中一直叫着仙芝的名字. 屋中放了两盆燃得正旺的炭火,王维往盛着热水的铜盆里浸了浸手,直到手上完全热乎了,才小心翼翼地往莲儿额头上摸了摸,两天了,烧依然没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312章)

    风追着风,云堆着云,四野凄沧,草木含悲. 莲儿做了一个梦,一个很长很长.似乎没有尽头的梦. 梦连着梦,梦套着梦,梦醒了还是梦.有些梦倏忽即逝,有些梦萦绕不去,一个接着一个,如一条时而舒缓.时而湍急.时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311章)

    当李隆基斩杀高仙芝和封常清后,他才突然意识到,要找一个能接替他们驻守潼关.剿灭叛军的大将,并非易事. 思来想去,李隆基决定让曾经的两镇节度使.西平郡王.突厥老将哥舒翰出马!哥舒翰出生于699年,此时的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310章)

    高仙芝并不知道,洛阳城破后,封常清写好了表文待罪,苦于一直没有机会送呈皇上.临刑前,他交给边令诚,请他务必送呈皇上. 边令诚不以为然,随手扔到了一边.斩杀高仙芝和封常清后,他在军中无聊,让陌刀手把封常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307章)

    潼关守住了,长安暂时安全了!然而,高仙芝却隐隐感到不安. 在他决定将5万大军撤回潼关时,一个念头在他脑中一闪而过:不经一战就放弃陕郡,皇上会怎么看他?他如何向皇上交代? 但是,当时危在旦夕的情形容不得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308章)

    当王维和玉真公主在为仙芝忧心.为大唐忧心时,莲儿正在家中为仙芝缝制鞋袜. 自从仙芝出征后,莲儿便觉得一颗心跳得厉害,坐卧不宁,夜不能寐,只有为仙芝缝制鞋袜时,才能勉强按下心头所有不该有的情绪,反复告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