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家有读书郎的父母,可以做这件事

1

8月31日,是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学报到的第一天。

回家时,两个读小学的女儿都背回一书包新书。

吃过晚饭,我和女儿们围坐在书桌旁,一起动手包书皮。

我对女儿们说:“妈妈小时候,外公帮妈妈包书皮。如今,我帮你们包书皮。其实,我们包的不是书皮,而是传承一种精神。”

女儿们好奇地问:什么精神?

我回答:一种充满爱的庄严感。

2

我是1987年上小学的。

那个年代,流行用挂历纸当书皮。旧挂历“退役”后,就自动成了孩子们包课本的最佳选择。

我父亲是包书皮的高手。那时流行两种包法,一种是四角包,一种是三角包,父亲擅长前者。

经他的手打磨过的书皮,棱角分明,线条平直,就像给课本穿上了一件得体的外套,精神极了!

我最喜欢给父亲打下手,偶尔也会自己包几本。但不知为何,我包的书皮总是缺少精气神,就像被霜打过的茄子,蔫头蔫脑。

父亲说:“这是因为你用力不够均匀,线条不够分明。”

父亲全神贯注地比划、裁剪、折纸的过程,在我眼里,是一种充满爱的庄严感。

我默默地想:“爸爸这么用心地帮我包书,我一定要好好读书,否则怎么对得起他呢?”

我不舍得让父亲包的书皮沾上一点点脏东西。因此,我会在书皮外面,再包一个塑料封面。

每学期结束时,卸下塑料封面和挂历书皮,里面的课本完好如初、簇新锃亮。

渐渐的,我认定,只要是父亲替我包的课本,这门课,我一定能学好。

我将这个想法告诉父亲,父亲哈哈大笑说:“哪有那么神奇,是你的心理作用吧!”

这确实是一种心理作用,一种让我对课本、对学习充满庄严感的心理作用。

很多年里,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动力,就是来自这份庄严感。

3

不要小看这张书皮。

其实,包书皮不仅能防止课本磨损,让孩子像爱护自己的脸那样爱护自己的书,更是一场新学期开始前的仪式。

这个仪式可以让孩子意识到,从现在起,要收起放松了一个暑假的心,端正态度,投入到新学期的学习生活中。

在之后的学习中,孩子们看到书皮时,会自然而然地想起父母帮他(她)包书皮时的情景。那个情景里,是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和尊重。

庄严感离不开必要的仪式。仪式是什么?

法国童话《小王子》里说,仪式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4

女儿们加入少先队员的那个仪式,让我难忘。

2012年9月5日和2015年10月13日,大女儿和小女儿分别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

这两个日子,我都在现场,都亲手为她们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

那一刻,我对女儿们说:“孩子,你真棒!妈妈祝你成为光荣的少先队员!”

女儿们点点头,沉浸在激动、自豪的心情中。

如果说18周岁意味着一个少年成为成人,那么,7岁时加入少先队,意味着一个儿童成为少年。

这个仪式带来的庄严感,会帮助孩子告别幼儿园时的懵懂无知,逐渐成长为一个懂事明理的阳光少年。

5

能让人产生庄严感的仪式,不是为形式而形式的仪式,而是投入真情的仪式。

我们常说女孩要“富养”,其实,不管男孩女孩,精神上都要“富养”。

好的仪式,是给孩子最好的“富养”。

仪式不分大小,很多事情都可以成为家庭的仪式。

比如,每年过年时拍一张全家福,让孩子感受到大家庭的稳定和温暖;

比如,早上出门时互道“再见”和“开心”,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人的祝福和爱;

比如,无论工作多忙,尽量争取一家人共进晚餐,在晚餐桌上聊聊彼此的所见所闻,让孩子学会倾听和倾诉,学会分享和分担;

比如,睡前安排一段亲子阅读时光,关灯前互道“晚安”,让孩子带着爱和温暖进入梦乡;

比如,参加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活动,让孩子相信,无论他(她)在哪里,家人都会一直无条件地支持他(她)……

从今天开始,让我们用心对待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吧。

比如,为孩子认真地包一张书皮。

-作者-

吕瑜洁,浙江绍兴人,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

2017年1月,出版亲子教育畅销书 《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写给女儿们的50封信》,在京东教育类书籍中排名前十位。

当当、京东、亚马逊、天猫、淘宝等网站均有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