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士之辩(五)——目光犀利看穿事物本质的虞卿
时间:2012-08-09 来源:历史春秋网 作者:纪大华 |
据《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虞卿,游说之士。游说赵孝成王,第一次,赐黄金百镒,白璧一双;第二次,为赵上卿,故号为虞卿。
一个游说之士,何以受到这样高等级的奖赏?
秦、赵战于长平,赵国不能取胜,并死去一个都尉。赵王召集楼昌与虞卿来共同商量战事,说:“部队作战不能取胜,寡人使更有战斗力的部队投入战争,如何?”楼昌说:“没有好处,不如派高级别的使者前去媾和。”虞卿说:“楼昌说的媾和是不可以实现的。和与战的关键是秦。大王你看秦国是想破赵军,还是不想破赵军呢?”赵王说:“秦不遗余力(哪怕有一点余力也要用上),是一定要破赵军!”虞卿说:“你听我的,发使者送重宝给楚、魏,楚、魏欲得我们的重宝必定要接纳我国的使者。秦国知道我们出使楚、魏,必疑天下合从,而感到恐惧。如此,媾和反而能够成功。”
虞卿在这里实际上讲了一个道理:看问题要从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析,弱者不可以一厢情愿。对于强盗来说,向他是乞求不来和平的,唯有以联合起来的实力对付强盗,才能得到和平。
赵王最终没有听虞卿的,与平原君商讨议和的事,派知名人士郑朱入秦谈判。秦国接纳了郑朱。赵王召虞卿说:“寡人使平原君与秦谈议和之事,秦已接纳了郑朱,你以为此事如何?”虞卿说:“和平不可能到来,赵军必破。天下只要打仗,凡战胜的都是秦国。郑朱,贵人也,入秦,秦王必定将这件事显示给天下看。楚、魏以为赵与秦媾和,必不救赵国。秦知天下不救赵国,媾和更不可能成功。”
事情的发展果然如虞卿所料。于是,长平大败,赵被秦杀四十多万将士,遂围邯郸,为天下笑。
为什么赵王觉得和平即将到来,而虞卿丝毫不改变原来的看法?这是由于虞卿的目光太犀利了,始终抓做矛盾主要方面的本质不放。
虞卿其实不需要什么辩才,他能看到事物的本质,就能料事如神,比任何辩才高出一万倍!
秦既解邯郸之围,赵王入朝,赵郝入秦,欲割六县而媾和。虞卿对赵王说:“秦攻赵国,是因为疲倦而回去的,还是因为秦国有力量进攻、爱你赵王而不进攻的?”赵王说:“秦之攻我,是不遗余力啊(哪怕有一点余力也要用上),必定是因倦而归的。”虞卿说:“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取六县相送,这不是帮助秦国来攻自己吗?(因为有甜头)来年秦还要来攻赵,赵国是没有救了。”
虞卿所说的是又一道理:抱薪救火,火会越烧越旺。侵略者从入侵中得到好处,胃口会越来越大。
但是赵郝与虞卿持相反的看法,他对赵王说:“虞卿真的知道秦军力之所至吗?如果真的知道,此弹丸之地不割给秦国,秦国明年再来攻赵国,再割地给秦国怕也不能媾和了。”
赵王说:“就按你说的割地求和。你能保证明年秦国不再侵犯我们吗?”
赵郝说:“这不是我所能保证的。他日三晋(赵、魏、韩)都与秦交好。今秦与韩、魏交好而攻赵国,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赵事秦不如韩、魏。所以,我不敢保证。”
这显然是投降派的理论,秦之攻赵,罪不在秦,反在赵,因赵事秦不如韩、魏。
赵王将赵郝的这番话告诉虞卿,虞卿说:“割了六县,赵郝还不能保证秦明年不不攻赵,那么,今割六城有什么好处呢?不如不割城媾和。秦虽善攻,但不能取六县;赵虽不能守,但不致于丢六县。秦倦而归,兵必罢。我们完全可以以六城为交换条件与天下交好,让别国出兵,来攻疲惫而归的秦国,但我们不是这样,失之于天下而取悦于秦国。我国还有战斗力,怎么可以自我削弱而使秦国更强呢?赵郝说'今秦与韩、魏交好而攻赵国,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赵事秦不如韩、魏’,这是叫你每年以六城事秦,我赵国将会坐而城尽。明年,秦又来割地,大王你是不是还给它呢?不给,是弃前功而挑秦祸也,与之,就会最终无地可给。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欲望无尽,以有尽之地而事无尽之欲,最终赵将不复存在了。所以,使秦强而赵弱之计,是不可取的。”
应该说虞卿对投降派的一套鬼话驳得很透彻。但是各色各样的投降派无止尽。赵王不知听谁的好,这时楼缓从秦来,赵王与之商榷说:“给秦地与不给秦地,哪一种做法好?”楼缓辞让道:“这不是臣所能知道的。”赵王说:“那请你说说心里话。”楼缓说:“大王您听说过公甫文伯的母亲的事吗?公甫文伯在鲁国做官,病死,其妻妾二人自杀于房中。其母闻之,不哭。有人说,哪有死了儿子母亲不哭的?其母说,'孔子,贤人,被逐出鲁国,人们却不愿跟随他去。今我儿子死,而妇人为之自杀者二人,若是这样,肯定是对长者情薄而对妇人情厚。’所以,从母亲这个角度说,是为贤母,从妻子这个角度说,为妒妻。对同一件事,看法会因人而异。”楼缓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实际是要赵王不要再问了,对同一件事,各有各的看法,因为各人的利害关系不同。那么楼缓究竟是什么态度呢?“今天我刚从秦国来,说不给秦六城,不是我心中的想法;说给予六城,恐大王说我为秦着想。所以不敢说。真的要我为大王计,不如给予。”赵王说:“好!”
虞卿闻之,入见赵王,说:“这是为投降派加以粉饰,王慎勿予!”楼缓闻之,往见赵王,说:“虞卿得其一,不得其二。秦赵相战,天下皆悦。为什么?天下将因秦之强,乘赵之弱,瓜分之。赵且亡,秦国还图什么呢?故不如割地求和,以疑天下而慰秦心。愿大王以此决之,不复计也。”
楼缓终于全盘说出了心底的话,这是彻底投降派的论调,本来是秦欲灭赵,反而说成天下欲灭赵,因而不如讨好于秦。
虞卿闻之,往见赵王,说:“危险啊,楼缓这样说完全是为秦讲话!怎么可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呢?秦向赵索六城,如果我们用这六城贿赂齐国,就会是另一番前景。齐、秦本来就有深仇,齐得赵国六城,就会并力向西击秦。齐听赵王的,乃至于不等到大王把话说完就要行动。那么齐、赵就可以报对秦国的深仇了,从而以示天下是有能力对付秦国的。大王您以此发声,兵还没有出境,秦国就会重赂赵国而反过来与赵媾和。秦与赵议和,那么韩、魏听到了,就会重新重视赵国,出重宝贿赂大王。这是一举而结三国之好,是走的与割地求和相反的一条路。”
虞卿在痛斥了楼缓的卖国言论后,向赵王提出了一条与齐交好的可行办法,带动了韩、魏与赵交好。这样,秦国就会反过来主动与赵议和。这是一条具有积极意义也是使赵重振雄风的国策。前面虞卿只是用犀利的目光看穿秦的本质,而这里,虞卿又向前跨进了一步,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既有破,又有立。
赵王重新看到了赵国的希望,立即表示:“善。”于是派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虞卿还没有从赵国回来,秦使者已来赵主动媾和了。楼缓听到这样的消息,逃出了赵国。赵王以一城封虞卿。不久,魏请从(合从)。
辩士之辩并不是只靠卖弄嘴巴,决定辩士的成败,要看辩士的基本立场。虞卿是靠反对卖国求和的立场取胜的。从这一基本立场出发,他先后应付过三个人楼昌、赵郝、楼缓,赵王也曾发生动摇,导致长平之战的惨败,但赵王最终还是认同了虞卿联齐或者说联合天下对秦的国策。
作为独立的游说之士,司马迁特为虞卿写列传,可见虞卿的争辩立场具有典型意义,当然那些投降派的立场也有典型意义。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尤其是宋朝,和战争论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