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国樑乌梅丸加减方治疗胆胀医案
【组成】乌梅15g,川椒5g,干姜15g,细辛5g,桂枝15g,黄柏6g,当归15g,附子10g,姜黄15g,白鲜皮15g,生晒参15g。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功效主治】胆胀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方解】胆胀病是指胆腑气机通降失常所引起的以右胁胀痛或伴见恶心、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相当于西医学的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范教授则认为:胆胀病发病虽表现为“疼痛拒按”等实象,但其病机多因情志不畅,肝失疏泄,胆气升发受限,胆汁排泄障碍而发病,或因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使脾胃功能受损,升降失常,胆气不升,胃气不降,胆胃不和而发,究其根本是先有外、内因损伤肝、胆、脾脏,而后发为该病。其病性属虚,但其症中又可见痰热、血瘀之象。脾胃功能受损则运化失司,水津代谢障碍则“痰湿内生”,血瘀、痰湿日久则生内热,往往虚实挟杂,寒热并行,故治疗上立温经通降法,以乌梅丸加减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方中重用乌梅酸平入肝经,纳气补肝阴;当归性温入肝,养血通络;川椒、细辛亦性温,温脏祛寒,细辛交通上下,领诸药环转周身,调气血,通络脉以运其枢;干姜苦温补脾阳,令阴阳和;人参甘寒,益脾中之阴,与乌梅相配,酸甘化阴,与当归合用,补养气血;黄连、黄柏苦寒清上热,温下寒,同时亦可去姜、附之燥烈之性;附子入肾暖水脏,以固其根。全方诸药配伍,味备酸甘焦苦,性兼补调助益,寒热并治,邪正兼顾。
【加减】若症见痰湿较显可加胆南星15~20g,白芥子10g;若瘀血较著可予酒大黄3~5g行瘀通络。
【验案】张某,男,42岁,干部,右胁胀痛2个月余,进食后胃胀不适,纳差,晨起干呕,乏力畏寒,大便稀,舌质紫暗,苔白厚腻,查体可见胆俞穴压痛阳性,B超回报:胆囊壁粗糙,囊壁厚0.3cm,诊断:胆胀病。处方:乌梅15g,细辛6g,川椒3g,桂枝15g,黄柏15g,黄连15g,当归10g,姜黄15g,附子10g,白鲜皮15g,日1剂,早晚2次分服。服4剂后于呕症状消失,胃胀减轻,但自觉胸中及呼吸时亦热,且手足尖麻木感,原方去附子,川椒改1g,继服6剂,症状基本消失,复查B超报:胆囊壁光滑,壁厚0.2cm,继服10剂,随访2年未复发。
【按语】乌梅丸本是治疗蛔厥的首选方剂,应用于本病,是因其具有“辛苦酸甘同用,寒热并行,气血兼顾,调和肝脾,扶正祛邪”的特点。胆胀患者因胆腑失职,胆汁排泄失常,消化功能不畅,脾胃太虚,若予温燥剂则伤及更甚,故治疗中在辛温行气之品中配以“甘寒养阴、酸甘化阴”之品,以取之所用,避其所短,故可使疾病愈、机体健。现代研究表明乌梅丸能有效改变胆汁的pH值,使其趋酸并促使胆囊收缩,扩张奥狄括约肌,加速胆汁排泄。方中黄连、黄柏为广谱抗菌药,对有效控制胆道感染,消除炎症效果显著。方中川椒用量应2~6g,不宜过大,否则会有手、足尖麻木之感,但停药后可自行消除。
【方源】李磊,范哲,魏翠柏,等.范国樑教授运用乌梅丸治疗胆胀病经验.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1,17(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