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式创新(之二 专题文献摘录29)

第一阶段:根据课程目标,编写教材体系

《好习惯·好生活》的课程目标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和文明礼仪习惯,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属基础性教育,所以要贯穿在五年的小学基础教育过程中,要贯穿在学生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各个环节,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性别取向、学校资源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制定行之有效的研究和实践方法。于是,教材根据低、中、高三个年段进行编写,每个年段都涉及三个方面: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但各有所侧重,低年级侧重学校生活教育,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生活,教材涉及的篇目比较多;中年级侧重家庭生活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家庭生活态度,教材呈现的课目最多;高年级侧重社会生活教育,通过主动参与与亲身体验,学着做个社会人。

考虑到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不同年段教材也各有特点:低年级教材注重情景教育,以故事形式呈现教育主题内容,图文结合,注重实践操作环节的设计,大多数篇目以儿歌进行小结和提升;中年级教材注重自我教育,通过道德行为的辨析、道德情感的体验、道德水平的测试等环节进行自我剖析、自我评价,减少绘画版面,增加小论坛、小表演、小实验等。高年级教材注重情感教育,呈现生活百态,进行角色体验,在培养道德情感的基础上形成道德品质。

第二阶段:课堂教学论证,提炼教材特色

对于多次进行课堂论证,呈现比较成熟的低年级版校本教材在一、二年级的8个班级中全面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课题组老师积极引领,多次在校和集团内执教相关课程。随着中、髙年级教材进入课堂后,课题组老师更是深入教学班,组织课堂教学论证,对中、高年级教材加以完善。在德育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对三册教材进行适当的筛选梳理以及新增内容的编写等工作,提升研究层次。在教材编写中,我们着力贯彻教材所体现的“好习惯相伴好人生”的目标,在每一个章节分别包含着生活习惯、劳动习惯、礼仪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培养,在每个篇目中注重对学生好习惯的培养,在这些习惯中蕴含着安全、文化、卫生、营养、自理、交往、文明、法规、审美、勤俭、谦让、诚信、感恩、生命等多方面的了解学习和实践体验等活动。

第三阶段:回归生活理念,创新教学方式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生活和实践活动培养着人的观察力、创新力、勤劳的习惯、对世界的责任感乃至人格。皮亚杰的德育理论表面:道德的发展总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实践是解决德育从他律到自律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让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理念,以“源于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生活”为基本思路,根据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德育课程实践形式的探究,不再纯以成人的想法、规则去要求他们、训练他们,而是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系列活动为载体,使教育的方式生动活泼,接近学生,接近现实生活,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给学生更多自觉感受的机会。

教学中,我们将德育还原于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孩子唱主角,亲身体验与感悟,真正产生共鸣。我们采用的教学方式有操作、观察、实验、表演等,在教学中运用生活,采用生活教学手段,想想、说说、议议、演演、分析比较、小组讨论等争辩明理、留言抒情……课堂上,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如:老师执教的低年级教材《养成课堂好习惯》,课堂上引入《大家来找茬》、《传悄悄话》、《雨点奏鸣曲》三个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欢乐氛围中体验到课堂学习时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耳到;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聪明的孩子,而“耳、眼、口、心”四个字正好拼成“聪”字,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张建珺 《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究》 2012

德育是一项特殊的教育活动,其意义不在于搞了多少活动,运用了多少形式,而在于德育对象——学生的思想道德及道德行为是否有所改善,在于德育对象是否知行统一。

要实现知行统一,必然要遵循“内化”而“外化”的发展规律。此过程一般需要三个阶段:认识和理解、认同和接受、升华与形成。1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 德育目标对少年儿童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儿童的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儿童进行 自我教育,以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动态校本德育课程的实施便是一个促使 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有意义、有价值的过程。

课程实施过程中,只有在有目的、有计划、有总结的基础上,遵循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规律等,细化环节操作,使其有实践、有体验、有感悟,进而学以致用,不断在自我教育中完善、提升,课程实施才有实效。

张晓群 《小学动态校本徳育课程的实践研究》 2013

从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可以看出,课程的有效实施光靠课堂学习远远不够,它必须与综合实践课程、社区公益活动和德育活动等结合起来。同时注重学生的真实需求,隐藏教育目的,通过各种活动来淡化教育的色彩,提高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效性。

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校内活动与社区实践活动相结合,将德育活动与综合实践、校本等课程相结合,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中体验传统的优秀文化,为更好的实施德育校本课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卢映芬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2016

校本德育课程的实施,要按照德育目标要求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多年来的实践,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途径付诸实施。

1.课堂主阵地

德育课程的有效实施,主体在课堂,充分发挥班主任这一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注重突出师生双主体地位,凸显德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效性。尤其重点抓好两类课堂:一是政治思想品德课、心理教育课等显性德育课堂,二是每周一次的校班会课堂,特别是主题教育课和主题班队会课堂。

2.教育实践活动

德育,重在实践,重在体验和感悟,各校积极倡导并努力践行“德育课程生活化”、“德育课程活动化”,积极开展体验式、情境式德育实践活动。例如,每学期的春秋游(社会实践活动)、看电影、组织演出等,不能是简单的放羊式活动,而是由各年级组长精心选择、精心设计,与组内老师共同研讨,设计活动方案,并向全体学生进行宣传教育,介绍活动内容,提出活动要求,包括活动后的收获、体会等,真正把活动作为对学生实施德育、人文熏陶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

3.学校、家庭、社区互动

校本德育课程的实施,仅仅把学生停留在学校内,这是一种狭隘的德育观。让家庭、社区成为学生德育的基地,把德育拓展到社会的大课堂,这是学校德育的必然途径,也是“大德育观”的具体体现。事实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从教育对象上来说,要化大为小,化远为近,化虚为实,要将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学校思想教育的实际、生活实际相联系,要贴近生活,具有可操作性;从教育时空来说,要全方位,立体式,要弥漫在未成年生活空间中,不留空白点。要做好这些工作;就需要把学校德育与社区德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学校德育融人家庭社区。只有这样,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体系才更为完善,德育的广泛性、实效性和长效性才能落到实处。

蒲素 《构建中小学校本德育课程的实践研究》 2014

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

1.与国家课程教学相结合

借助于三级课程管理,我们将德育教育的内容有效渗透在各科教学中,借助于教学管理的体制来呈现,德育教育有效渗透在教学的方方面面;我们还开展“校本课程展示周”活动,在这样的展示活动中。老师、学生均获益匪浅。

2.与地方课程教学相结合

我们带领学生走进各大公园、博物馆、展览馆、名人故居等地,走进学校周边地区,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理念的指引下,拥有了爱东城、爱北京、爱生活的情感,更从中学会了开展研究的方式和方法。

3.以学校常规教育活动为载体

借助于学校养成教育、科技教育活动等,为孩子们理解和认识学校、爱学校、甚至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了广阔的空间和阵地。

4.与中学联手合作开展德育教育

学生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对问题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而小学 教师受思维的束缚,有时候不能够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于“社会大课堂”带学生走出小学校门,走进中学、进行参观、体验和学习。我们相继带领高年级学生走进北京二中、北京汇文中学等,共同对学生进行德育课程的体验、研究和教育。

倪彦鹏 《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201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