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一个人的命运,可能在六岁之前就被注定了,剩下的只是在执行
如下为相先生发布的“微头条”内容精选,不是正式文章,可算是供各位开胃的“小菜”。共有A、B 、C三段内容,你可以随意阅读。
A
一个人的“命运”,可能在六岁之前就被注定了,剩下的只是在执行:
人的这一生,遇到了怎么样的人,做了怎么样的事,可以说,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就构成了我们所谓的“命运”。
而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在原生家庭,在六岁之前,在和父母的相处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套内在的关系模式,这个关系模式会是他与他人相处的基础,同时这个模式会延伸到他做事情的过程中,比如耐心、自控力等方面。
有太多的人,终其一生很难发生大的改变,有太多的人听了那么多道理,依旧不能过好这一生,所以这时候不妨换一种思路,去理解人生,或许也是一种人生解法,或许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未可知!
上面的内容是心理学专栏《人生心理课50讲》第21节的一段话。
B
不愿意麻烦别人的人,不值得深交:
在麻烦别人上,内心的阻力越大,这个人越是自卑,本质上他是怕被别人拒绝,由此得出结论,这是自己不好。
来访者小李,生活中,他很少去麻烦别人,他给出的理由是他觉得打扰别人不好,是不礼貌的,貌似小李是一个有礼貌、有素质的人,那他理应吸引别人靠近他,但是事实上,他的朋友很少。
小李作证了一件事,没有麻烦就没有关系,所以不愿意麻烦别人的人,你很难和他深交,没有麻烦就没有关系,泛泛之交,都没有机会,更不用说,更加深入的交往了。
不愿要麻烦别人的人,对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有太多的失望,这些失望很可能是在他的生命早期,抚养者造成的,但现在他和别人相处的过程,他投射给了别人。
这就好比一个孩子去麻烦大人,大人就会说他不是一个好孩子,或者大人会拒绝他,拒绝他,他就会觉得是自己不好,这种感受如果小时候多次体验,长大后在和他人相处的过程,就会被唤醒。
上面的内容是心理学专栏《活出自己的心理学大课100讲》23节的一段话。
C
吃饭习惯是如何暴露一个人的性格和人际关系的?
有人说人到这个世界上来就是“混饭吃”的,这句话一语双关,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现在的吃饭习惯和他在婴儿时期的吃奶习惯有某种相似性。
比如小王是一个三十多岁的成年人,他无论啥时候,只要吃饭就很快速,不能细嚼慢咽,爱人劝说慢慢吃,锅里还有,没有人跟你抢,但是他下次还是那样。
小王知道吃得太快不好,但是他改不了,有一次过年回家,妈妈讲小王小时候的经历,妈妈说小王小的时候,是喂奶粉的,那时候家里穷,奶粉里面兑的炒熟的面,冲泡上一大碗,父亲端到小王跟前,一手扶着小王,小王“咕嘟咕嘟”一口气就喝了。
小王听到这里,眼睛有点湿润,他仿佛看见了一个总是吃不饱的,刚会站立的孩子,现在他理解了自己为什么吃饭快了。
小王的吃饭习惯,反映在他的性格中,就是他特别没有耐心,还容易生气,在人际关系中这一点很明显。
除了小王的例子,我们还会遇到有的来访者,他忌口特别多,他特别注重卫生,总觉得不干净,这些个吃饭习惯,也会暴露他的性格,以及他的人际关系,这些内容在我们的心理学专栏里。
上面的内容是心理学专栏《活出自己的心理学大课100讲》第6节的一段话。
作者|相先生:心理咨询师,签约作者,头条、百度付费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