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骨散治疗骨蒸痨瘵(骨蒸痨瘵即感觉骨头似乎在发热)

第 1782 期

作者 / 郭博信 整理

编辑 / 段瑞 ⊙ 校对 / 张芊芊

本文内容摘自国家正规医学图书、杂志、报刊等,文底有具体来源出处。文章标题为原标题、文中内容提取。无丝毫夸大、诱惑、违背客观事实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无丝毫恶意煽动、混淆、误导用户等内容。一切均为原文展现,追求真实、可靠、权威。可根据来源出处去查原文件,看是否一致。

骨蒸即后世所称痨瘵是也。《内经》之寒热,仲景之肺痿,及内有干血等,俱为证治之权舆。古来又有传尸之说,所谓六代诸虫形状等,稍涉荒唐。要之,此实劳中之一证,学人宜与前门相参可也。夫骨蒸之疾而多异名,为疗皆同一体,丈夫以劳损为宗,妇人以血气为本,起于肾虚所致,故云阴气不足,阳必凑之。血气不荣,骨髓枯竭,肾主于骨,以其先从骨热,故曰骨蒸。(《圣惠》)古经惟有骨蒸病候,而巢氏论说,乃曰骨蒸病有五种,此说殊未当。蒸既异候,即血蒸之候必在于肝,肝主血故也。然又谓二十三蒸者,此盖触类长之,遂至纷纷之论,其实五脏劳而生热故也。然独以骨蒸名之者,此病热深,古人举其重者言之。(《鸡峰》)(按∶此二说似相反,宜互意而看。)

骨蒸一词最早见于隋朝巢元方等撰《诸病源候论》一书,属虚劳病的一种证候。患者发热,虽体温未必很高,但主观感觉蒸蒸而热,精神疲惫,形容其发热自骨髓透发而出,故名。临床常伴见潮热(发热如潮汛而有定时)、盗汗、心烦少寐、气短乏力、手足心热、小便色黄等症状。所谓盗汗,指睡中出汗,醒后汗止,如同盗贼之避人觉察。该词出于东汉张仲景撰《金匮要略》一书。由于骨蒸、潮热、盗汗等常常并见,所以也常常相提并论。本证的发生,常由阴虚内热而致。阴虚,主要是肝肾二经阴分亏耗。肝藏血、肾藏精,是人体重要的物质基础。假如起居调摄失宜,劳神用脑过度,房事不节等,使精血过度消耗,都会形成肝肾阴虚。阴虚不能制阳,即成虚火。从而产生骨蒸盗汗诸证。常可见于各种结核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等疾病过程中。本证的治疗,应采取养阴清热的方法。常用的中成药如大补阴丸,用熟地黄、龟板补肾阴,知母、黄柏清虚火,有较好的疗效。河车大造丸、知柏地黄丸等也可据证选用。

骨蒸一词最早见于隋朝巢元方等撰《诸病源候论》一书,属虚劳病的一种证候。患者发热,虽体温未必很高,但主观感觉蒸蒸而热,精神疲惫,形容其发热自骨髓透发而出,故名。临床常伴见潮热(发热如潮汛而有定时)、盗汗、心烦少寐、气短乏力、手足心热、小便色黄等症状。所谓盗汗,指睡中出汗,醒后汗止,如同盗贼之避人觉察。该词出于东汉张仲景撰《金匮要略》一书。由于骨蒸、潮热、盗汗等常常并见,所以也常常相提并论。本证的发生,常由阴虚内热而致。阴虚,主要是肝肾二经阴分亏耗。肝藏血、肾藏精,是人体重要的物质基础。假如起居调摄失宜,劳神用脑过度,房事不节等,使精血过度消耗,都会形成肝肾阴虚。阴虚不能制阳,即成虚火。从而产生骨蒸盗汗诸证。常可见于各种结核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等疾病过程中。本证的治疗,应采取养阴清热的方法。常用的中成药如大补阴丸,用熟地黄、龟板补肾阴,知母、黄柏清虚火,有较好的疗效。河车大造丸、知柏地黄丸等也可据证选用。(本段摘自《中医名词术语 骨蒸盗汗》作者:芳菲,《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19年第5期78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