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经验』周斌从寒湿入络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思路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作为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当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尤其伴有不完全性结肠型肠化生和中、重度异型增生时,被视为胃癌的癌前病变。现代医学对CAG的治疗以对症处理、定期随访监测为主,对胃黏膜的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逆转尚无特殊的应对措施。CAG属中医“胃痞”范畴。笔者导师周斌从事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工作2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其从寒湿入络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思路整理如下。
1 脾胃虚弱是胃痞形成的禀赋特质
CAG常由慢性浅表性胃炎演变而来,其发生发展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因其常发于50岁以上老龄人,常被视为一种半生理的“退行性”病变。生理上,脾主升清,喜燥而恶湿,胃主降浊,喜湿而恶燥。脾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若脾胃健运,升降相宜,则水谷精气得以转输并营养四肢百骸;若脾胃功能失常,脾不升清,被湿邪所困,胃不降浊,被燥邪所伤,运化传输障碍,则水谷不化,精气不输,留而阻滞脾胃,积滞不通而生胀满、疼痛。若年高、失治或误治,日久脾胃受损,纳运不复,稍感外邪或内伤饮食,甚者未有明显诱因,即出现痞闷、隐痛、泄泻、形瘦等血脉不荣之象。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胰胀。”
胃痞病位在胃,与脾密切相关。《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认为“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表明痞满的特点是自觉胃脘部堵闷不舒、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临床上,本病患者多数并无明显胃痛症状,常以胃脘部胀闷喜按为首症。虽“胀满”但“无形”,而“喜按”,说明病性非实而属虚,是脾胃虚弱的表现。胃属腑而脾属脏,胃主受纳腐熟,外感或内伤饮食,胃则首当其冲,病初邪实多犯胃,日久则传脾,输精不利,经络失养而成虚,即所谓“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临床中,“胃痞”患者常存在大便不成形且次数多,甚者出现五更泻、消瘦等表现,可见脾胃虚弱是胃痞形成的内因,且以脾虚为主,病久及肾,致脾肾两虚。
2寒湿之邪是胃痞形成的影响因素
寒、湿两邪的共同之处在于皆为阴邪,易伤人阳气。阳气是生命的根本,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古人感受寒湿之邪常因“冒雨涉水”而成。现代人则因贪凉,风扇、空调成为夏日必需品,又因供暖设备的完善,秋冬季节食用冷饮、凉菜也不在少数,违背了“顺时养生”的法则,加之精神压力大,疲乏成为常态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使寒、湿之邪有机可乘,寒湿交杂,缠绵难愈,更加速了阳气的消耗与损伤。胃痞患者常有受凉、贪凉史,而畏食生冷、喜热饮的症状几乎人人具备,且患者舌体多胖大、边有齿印,舌色淡黯,舌苔多白且厚腻,脉象沉细弱者占多数,这表明胃痞患者体质多虚多寒湿的特点。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胃痞而言,脾胃虚弱是内因,也是禀赋特质,寒湿之邪为外因,是促使胃痞形成的影响因素。
3久病入络是胃痞发展必然趋势
《灵枢·脉度》云:“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可见,络脉是从经脉支横别出后,越分越多,越分越细,网络全身部分的统称。络与血的关系,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认为“以经主气,络主血”。《素问·调经论篇》云:“病在血,调之络。”推断络与血关系密切,络可为血之载体,通过治疗络脉能达到治疗血证的目的。“胃络”与“络”的关系,《灵枢·玉版》云:“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表明胃络是“五脏六腑之大络”的汇聚及延续之所,胃络之气血来源于“五脏六腑之大络”,这也是胃常被认为是多气多血之腑的原因。东垣认为“脾胃不足,皆为血病”,可见,胃痞日久,由气及血,是发生在脾胃虚弱基础上的胃络瘀血之证。
周师认为,胃痞病初在气分,久则入血分,常可气血同病。这是对叶天士“初病气结在经,久病血伤入络”观点的继承,和在消化系统疾病上的深入与发展。叶天士用“卫分、气分、营分、血分”4个病程概括了外感热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发展传变特点,而周师巧借其中“由气及血”来揭示胃痞发展传变过程中病位渐深、病情渐重、病机渐趋复杂多变的重要特点。胃痞病在中焦,初受寒湿之邪困阻而致脾胃阳气虚乏,“气为血之帅”,气虚无力推动血行,久则留而成瘀;脾胃阳气已虚,温运失司,寒湿之邪直陷胃络,胃络气血停滞而致瘀,由气虚向血瘀传变,则病情逐渐加重。近年来,有学者从血液流变学方面进行研究,发现CAG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与正常人相比均有显著差异,全血黏度升高后可致血液内摩擦力上升,血流减慢,致腺体萎缩…。周师发现,胃痞患者常表现出面色晦黯,舌黯淡、舌边尖可见瘀斑或瘀点,且以病史长、病理显示有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者更为明显,均为“久病入络”的体现。
4典型病例
患者,男,51岁,退休工人。2012年2月24日就诊。6年前,患者着凉后出现胃脘隐痛,伴嗳气,胃脘灼热,吞酸。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并糜烂。病理活检胃窦黏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度)。曾先后服用“气滞胃痛颗粒”、“枳术宽中胶囊”等中成药治疗,症状可缓解,但仍间断发作。近1年来,患者自觉胃脘痞闷胀满加重,纳后明显,嗳气频作,无烧心、反酸症状,畏寒喜热饮,纳减,乏力气短,大便溏泻不爽、日行1~2次,小便可,舌淡黯、胖大、边有齿印,舌苔白腻,脉沉弱。2012年1月13日胃镜检查示:黏膜花斑状,部分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变薄,血管影隐现。胃窦大弯和胃角各取2块病理组织示:胃(窦大弯)交界型黏膜慢性炎,局部中度萎缩,固有层内多量淋巴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角)幽门型黏膜慢性炎,局部中一重度萎缩,固有层内多量淋巴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辨证属脾胃虚弱,寒湿入络。治以健脾益胃、散寒化湿、通络祛瘀。予健脾消痞汤:党参15 g,茯苓20 g,炒白术20 g,甘草6 g,法半夏15 g,砂仁6 g,甘松15 g,高良姜15 g,枳壳20 g,厚朴10 g,薏苡仁20 g,蒲公英15 g,丹参20 g,刺猬皮6 g,浙贝母15 g,乌贼骨20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饭后各200 mL。复诊时依上方辨证加减,1个月后,患者诸症消失,偶有食后脘闷、嗳气,二便调,纳眠佳,舌色转红,苔薄白稍腻,脉和缓,为求病理上的痊愈,守方继服2个月,共
84剂。
2012年5月21日复查胃镜及病理,活检取胃窦2块、胃角1块、胃体2块,结果显示均为黏膜慢性炎症,固有层内少量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5结语
CAG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疑难病。周师从寒湿入络诊治此病常收到很好的疗效,不仅能迅速缓解临床症状,且对胃黏膜的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皆有一定的逆转作用,为胃痞在中医药论治方面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