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容易感冒发热、咽喉发炎,家中可常备这3个食疗方

小羊森林
创立于2016年
原名“羊爸爸精选”
升级更名为小羊森林
春天万物生长,气温变化忽冷忽热,宝宝一没留神就感冒了。
而且最近感冒的小孩子,大多一上来就是发热发炎的情况。喉咙肿痛,嗓子发炎,大便干,眼睛红,宝宝鼻子呼出来的气都是热热的。

有的小朋友,每年一到这时候就来一轮感冒发热、上火发炎,不舒服的表现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
这其实就是中医说的“春温、温病”,在春天很常见。
它和平时我们说的受寒感冒,解决方法不一样。今天就给妈妈分享几个,解决春温感冒、上火发炎的食疗养护方。
中医认为,春温是一种时病、季节病。也就是说,它是有季节原因的。
春天温暖又多风,小朋友最近的感冒发热、咽喉嗓子发炎,大多是风邪和热邪合伙作案。因此,这两个生病特点会很明显:
在春天发热感冒,比在冬天受寒感冒更难受,因为宝宝经常一上来就是嗓子发炎、扁桃体发炎。
咽喉红肿一片,宝宝感觉又热又痛,吃饭喝水都不敢用力吞咽。
中医有个词叫火性炎上,我们如果在野外烧一把篝火,火苗呲呲往上蹿。
而春之气在升,春天的风也是上升上浮的,不同于冬风的沉降。所以在春天放风筝,轻松就能飞很高。
宝宝的发热发炎,就是上蹿的火苗,遇到上升的春风,火苗一下子迅速壮大,火力自然更猛了,直接烧到发炎。
春天的风热感冒,还喜欢搞突然袭击,宝宝突然就中招了。在这之前,妈妈都找不到什么明显的症兆和原因。
而且变化很快,上午还只是小感冒发热,下午就扁桃体发炎了,让人慌了手脚。
而这一切,和春风的特点离不开。风邪行蹿,善行而数变。风是最不受控制、游走不定的,来得突然、变化又快。
春天的风暖暖热热,不像冬天寒风凌冽,吹在身上无声无息,让人提不起防备心。它就这样裹挟着温病邪气,不知不觉潜伏进宝宝身体。
咽喉这个位置,是最怕热最怕火的。 
中医认为它是诸阴之汇,全身阴经的交汇点,本来就需要大量的津液来滋养。
如果宝宝体内稍微有点火气有点内热,咽喉往往是最先受不住的,上火炎症跟着就冒出来了。
再加上咽喉又是正气斗争邪气的第一战场。风热邪气从宝宝口鼻吸入,直接通于咽喉。身体发现邪气进来了,也快速调动气血到这里。
狭窄的咽喉,一下子变得拥挤。短时间大量气血堵在一起,表现出来就是红肿热痛。 
所以很多宝宝春温感冒的第一症状,就是喉咙干痒,肿痛,发炎。嗓子也变得嘶哑,声音发紧。
说话、吃饭喝水都变得小心翼翼,不敢用力,只敢慢慢地、轻轻地往下吞咽。
春季温病感冒和发炎,这个热,并不仅仅来自天气的热外界的热,有时候气温并不高,宝宝也会温病感冒。
这个热,更多时候来自宝宝自己体内的热,或者体内的热和气温的热内外勾连,再被春风一引动,上火发炎烧成一片。 
具体来说,这两种体质的孩子,最容易在春天感冒发炎:
脾虚的宝宝,感冒生病的时候,除了咽喉呼吸道堵塞,咳嗽、鼻塞、流黄脓鼻涕、咽喉红肿;
胃肠道也会堵起来,宝宝没胃口吃饭;肚子胀,摸起来硬硬的,还有点发热;便秘或者大便酸臭。
再看看小朋友的舌头,整体红红的,或者舌尖特别红,有很多小红点;舌苔是厚腻的,并且集中在舌头的中、后部位。
这就说明,宝宝已经不是单纯的风热感冒,而是感冒伴随有积食了。这时候,既要解感冒的热,又要解积食的热。
《黄帝内经》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天闭藏工作做得不是很好,或者常年阴虚易上火的小孩子,春天更容易病温。
精血藏得不够,或者阴虚体质本身津液不够,就像水烧干了,宝宝除了咳嗽怕热,咽喉肿痛,还会有这两个明显的特点:
舌头鲜红的一片,舌苔很薄或者看不到;小便短赤,量少,颜色发黄或发红。
宝宝体内本身就有热,对于风热邪气来说,就像是组织里出了内鬼奸细,外邪有了内应,更容易感受温病。
单纯的风热感冒还好处理一些,疏风散热就可以了,重在解表。
但如果宝宝感冒伴随着积食内热,或者阴虚内热,就要表里同解。体表的热、体内的热分开处理。
接下来分享3个古代名方,专门针对性地解体表风热、积食内热和阴虚内热。而且根据小孩子的体质做了一些调整,清热又不伤体质。
体表的风热邪气,要通过疏风散热的方式发散出去。《温病条辨》记载的桑菊饮,就是这个解决思路。
原方的连翘偏寒凉,药性比较重,用药食同源的金银花做了替换,更适合宝宝不太强健的脾胃。

改良桑菊饮配方:

· 桑叶5g      菊花5g       杏仁10g

· 桔梗5g      薄荷1.5g     芦根7.5g

· 甘草5g      金银花2.5g

这个方子里,桑菊是绝对的君药,秋天采收开放,是疏风散热的主力军。组合在一起就能搞定热感带来的头痛,口苦,眼睛发红。
感冒都需要解表,放邪气出去,不能闭门留寇。这个任务就交给辛凉的薄荷了。
小时候含一块薄荷糖在嘴里,凉气迅速走蹿,浑身有种宣透的感觉。
桔梗和杏仁解决宝宝的咳嗽,一个升提一个沉降,让肺气重新回到平衡。很多调理咳嗽的名方,都有这对搭档的身影。 
热感伤津,热久了宝宝会口干口渴,芦根就不能少。芦苇的根长年长在水里,生津养阴作用很好;杆子高高的,向上提升的能力也很强。
最后的甘草就起到调和诸药的作用,让每个药食材团结一致,把各自的拿手本事亮出来,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对于一积食就上火的小朋友来说,《丹溪心法》记载的保和丸,就是一个很好的调理古方。
保和方,依然在保和丸的基础上,做了药食同源的改良优化。药力更缓和保护小孩子体质,味道酸酸甜甜的孩子也愿意喝。

改良保和方:

· 炒山楂9g      炒莱菔子2.5g       炒麦芽1.5g

· 冬瓜子4.5g   金银花1.5g

· 陈皮1.5g      茯苓3g

消积食,就少不了焦山楂,炒麦芽和炒莱菔子。这三个合用,不管宝宝是哪一类型的积食,都可以消。
消完了积食再来清内热火气。要注意,这个火气要以疏通的方式散出去,不能像浇水那样熄灭,这个任务交给金银花。
中医古书里记载“凡经络里结聚的壅热皆可清之”,宝宝积食的火气,主要堵在中焦经络,用金银花疏散这股热,刚好合适。
另外的陈皮打通堵起来的中焦气机;冬瓜子化痰利水,清理因为积食产生的痰湿;还有茯苓,帮着给宝宝健健脾。
宝宝积食的热,主要通过消积导滞,清理的方式解决。而阴虚的热,就要通过补的方式,把不够的津液填补上。
填补津液,一道小甜汤就可以解决——乌梅三豆饮。它由乌梅白糖汤和扁鹊三豆饮复合而来,方子简单、好喝、又有效。

乌梅三豆饮:

· 乌梅20g(8到10颗)

· 绿豆10g   黑豆10g    黄豆10g

乌梅和白糖,一酸一甜,组合在一起就能实现“酸甘化阴”,给宝宝干燥的身体化生一点津液,就好比往枯井里注入河水。

乌梅的酸味,有收敛的作用,还可以把烧得太旺的燥热火气,往回收一收。
三豆饮是中医鼻祖扁鹊的知名汤方,清热主要就靠里面的绿豆。但绿豆性偏寒,不建议脾胃不太好的小朋友单独食用。
所以把性味平和的黄豆黑豆搭配进来,中和绿豆的寒凉性。而且黄豆黑豆味甘,甘养脾,对脾胃也是很好的顾护。

儿童版夏桑菊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这次我们也把桑菊饮熬成了热清清膏方,儿童版的夏桑菊。用更温和的方式来清热,专门解决小孩子的感冒发热、咽喉发炎,又不伤到小孩子的体质。

如果妈妈没时间自己配,或者担心找不到好的药食材,也可以点击上方图片购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