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飞||晋绥二中史略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建的自媒体平台,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探访相结合,让文史研究的成果走出文献库房和专业圈子,不断通过新发现、新求证、新视野,挖掘遗珠漏宝,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从而有利于鉴古知今,更好地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正能量。
在抗日战争的岁月里,在素称贫瘠的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在黄河之滨保德县,有这样一所中学,她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为抗日战争、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干部,。这所学校就是晋绥边区第二中学。晋绥二中是晋绥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载入晋绥边区革命史册。
晋绥二中创建于1941年6月间,校址最初设在河曲旧县镇的海潮庵寺里。这是晋西北地区最大的寺院,建立于明朝中期,鼎盛时期有寺院十多座,僧人八十多个,长工十多人,土地二、三百亩。寺院树木参天,清静幽雅。当时招考吸收的学生五十多人,大部分是小学毕业生,也有小学未毕业的,年龄大都是十五、六岁,也有十二、三岁和十八、九岁的。学生的年龄和文化程度,都没有严格的限制,入学都经过考试。晋绥二中在这里属于创办时期,主要是通过招生、开学,扩大影响,使晋西北地区知道边区已经办起了这座中学。1941年冬,范若愚校长考虑到学校设在海潮庵,闻不到抗日战争的气味,远离群众远离党政领导,于是就同二分区党政军领导机关一起迁移到保德县东关,第二年初又迁移到东关附近的马家滩村二郎庙内。
学校配备了教员,但没有固定无教材。所有教材都是由教员编选,畸深畸浅在所难免。语文课有张闻天散文《飘零的黄叶》、《梦见妈妈》等;历史课讲授邓初民的《社会进化史纲》等。此外,还开设了英语、算术、地理、植物、生理卫生等课程。学校生活集体化、军事化、供给制。早晨出操,晚间集合点名、唱歌、训话。
学校第一期招生50多人,1942年开始,每年寒假招生,学校学生不断增加。到1942年末,就由一个中学班发展为十三个中学班,还增设了三个师范班。学生总数由五十多人扩大到五百多人。学生主要来自二分区所属的保德、河曲、岢岚、偏关、神池、五寨六县,也有一些宁武、原平、怀仁、左云、右玉 、朔县、文水、徐沟等县的学生。入学学生大部分经过考试录取,也有少数根据地党、政、军、群众团体保送的在职干部。
晋绥二中由晋绥边区行政公署领导,中共晋绥二地委和二专署代管。创办时校长由二专署专员卢化蓬兼任,教务主任是王法成,副主任黄志刚。1941年秋天,行署任命二专署副专员、秘书主任范若愚任校长。年底,王法成因病离开二中,黄志刚任教导主任。1943年初,黄志刚调离二中,参加分区整风。从晋绥边区第一中学调来刘静山任教务主任。从1942起,袁野(女)任最早入学的中学第一班级任教员(班主任),直到1944年。教职员还有:邹靖华、易亚兰、李仲深、俞英、王干轩、任以慧、刘志诚、莫川、刘英、李俊林、郭继仁、张荣森、黄克俞、亚林、张建之、楚静、杨光龙、匡士农。这些教职员大都是大专毕业生,近三分之一是共产党员。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随分区机关由保德迁到五寨县城。1946年冬,土地改革开始后,学校停办。
晋绥二中以培养革命干部为目的,贯彻了为根据地建设服务,为抗日战争服务,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亦学、亦农、亦工的方针。课程设置是政治思想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并重。用今天的眼光看,它的文化知识教育很不足,它根本谈不到什么正规化,它没有给学生取得专业化知识,特别是在自然科学知识方面打下必要的基础,它没有要培养革命胜利后所需要的建设人才这种深谋远虑。这是它的缺陷。然而,它的最大优点也正在于从抗日根据地的实际需要出发,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实际需要出发,为党培养了一大批有初等文化知识、有远大革命志气的青年干部,满足了抗日战争胜利后我们党的事业由抗日根据地向全国发展的需要。正是为适应根据地建设和战争的需要。晋绥二中在当时教材缺乏,物质条件困难和战争环境里,坚持了文化知识教育,如教给了学生以读和写的起码知识,以及数学、历史、地理、卫生等基础知识。同时十分重视政治思想教育,赋政治思想于语文、历史、地理知识之中,并且采取各种形式,加强了政治思想教育,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改变学生的思想。
晋绥二中学生,大都是纯洁热情的青年,有抗日救国思想,但是一部分学生还认识不清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区别,在政治上动摇不定,尚未确定自己终身应走的道路。有一部分学生家庭较富裕,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的锻炼,还没有献身革命的决心;一部分学生有个人英雄主义思想,只想在革命队伍中做声名显赫的工作,不愿做平凡的革命工作。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在1943年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办法是:
一、对课程作了适当调整,增加政治思想教育比重。如认为英语课在当时的根据地工作中还不迫切,因而停止了教学;数学课时间也略有减少,时事政治课增加了,经常给学生讲解当时报纸登载的我党揭露蒋介石国民党卖国内战独裁,反共反人民的文章和历史资料,宣传共产党爱国家、爱人民的事实,从爱国主义入手逐渐向学生灌输共产主义思想。
二、广泛提倡学生阅读课外政治书籍。如在中学第一班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阅读《中国共产党烈士传》,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书,组织了学生自愿参加的暑假期间学习班,讲授了中国近代革命史。
三、在学生中发展共产党员。每个党员学生要分工帮助一两个同志,启发他们在政治上的进步,开展学生中的谈心活动,造成了跟着共产党走,为工农劳动人民服务最光荣的浓厚的风气。全校近五百名学生中,有一百多人在学校被吸收入党。四、请分区党、政、军领导同志为学生做时事、政治、党的政策、根据地建设各项工作的报告。例如,军分区司令员许光达同志给学生做了《国际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苏联青年的生活》的报告;军分区政委、二地委书记王德同志做了《共产党员全节》的报告;二地委副书记傅子和同志做了《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的报告;分区抗联主任宋文彬同志做了《减租减息》的报告;分区武委会主任马亚夫同志做了《民兵工作》的报告等等。进行生产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学校创办初期,学生参加了背粮背炭,以及建设校舍等劳动。1944年、1945年,响应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全校学生开赴岢岚县中寨村开荒种地二千一百亩。每年春天开赴生产基地,秋天收获后返校学习。在学校驻地保德康家滩还办了纸厂、肥皂厂、醋酱坊,每年寒假,还组织学生参加征收公粮、办冬学等工作。这样,经过三年以上的学习,学生中除极个别人外,都基本上树立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定了终身跟着共产党走,为工农劳动人民服务的道路,这是一个根本的转变。
从1944年春天开始,由于二分区党、政机关的需要,就有少数同学毕业参加了工作。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和1946年夏季,学生分两批陆续毕业,参加了工作。同学们无条件地服从组织分配,奔赴革命最需要的地方。当时的学生主要分配在晋绥二分区党、政、文化、经济机关,个别的分配到中共晋绥分局,大都担任了县以上机关的干事、文书、科员、出纳员等职务,一部分当了小学教员。他们都在这些平凡的岗位上忠心耿耿,勤勤恳恳地为党工作。数十名学生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其中一部分人在司令部工作,一部分人任了连队干部。他们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分别进入东北、西北野战军,表现了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无一人逃跑掉队,受到了中共中央东北局组织部林枫、西北野战军三纵队司令员许光达同志的赞扬。杜培清同志英勇地牺牲在西北战场上。在敌占区做地方工作的邹启前同志,被闫匪军俘虏后,英勇不屈,壮烈牺牲。晋绥二中学生,从学校走出来,奔赴全国各地,涉及各种工作岗位,大部分人担任了县团以上的领导职务,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是晋绥二中的一大贡献。
历史证明,晋绥二中的教育方针是正确的,成绩是很大的。1947年晋绥土地改革运动中,有的领导同志指责晋绥二中“犯了地主富农路线的错误”,意思是指晋绥二中在招收学生时,只看考试成绩,不管阶级成份,吸收了一些地主、富农家庭子女。这是一种“唯成份论”,是毫无道理的,是和党的政策不相附合的,是“左”的表现。实际上,当时的招生考试并没有规定分数界限,它既没有排斥贫苦农民子女入学,也没有排斥地主富农子女入学,是完全符合党的对待青年学生的政策的。后来晋绥边区的这些领导同志,也承认当时对晋绥二中的批评是错误的。
晋绥二中在工作中主要的错误,是1943年冬在康生提出的所谓“抢救失足者”的错误口号影响下,也在学生中开展了“抢救失足者”运动,用逼、供、讯和变相体罚的办法,在当时的三百多名学生中,有一百六十人被迫虚假的坦白了所谓参加过国民党和日本的特务组织,这是晋绥特别是二地委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造成的后果之一。1944年冬,学校即给全部坦白的人予以平反。
作者简介:郭志飞,山西保德人。喜欢文史和写作。
留言之窗
山西文史交流平台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办的一个微信公众平台, 本平台优先选登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以及非遗保护等方面的文史稿件及图片,弥补省内各地文史典籍缺失。注意事项:
1、文史来稿要求原创,1500字以上,引用史料必须注明出处,图片说明来源,素材切勿抄袭,文责自负;稿件附上有关照片及作者简介,均以附件形式发邮箱:scgsjzb@163.com。
2、本平台发布的原创作品,赞赏10元以下(含10元)作平台运作;赞赏10元以上部分按70%作稿酬发给作者;如果阅读量达到1000以上,在作品推出一月内全部支付作者。请加主编微信sczb0972,以便发放稿酬。
3、特别敬告:在其他微信平台推出标注原创的作品不要再投本平台。
4、凡本平台发表的原创作品,其版权归《文史艺苑》所有;转载其它媒体的作品,由于未能及时联系到作者和有关媒体,如涉侵权问题,接到告知之日及时删除。
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文物考证以及非遗等文化
对此感兴趣的朋友 请关注 文史艺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