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州】古桥拾萃(1)——河口万寿桥
福州地区自古以来水网密布,桥梁众多。其中尤以石桥居多,造型大多精致小巧,赏心悦目。但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这些古桥或拆除、或改造,只有小部分残存于小道曲巷、乡野山村之中。加上环境的恶化,河道的污染,往日“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早已荡然无存,这些石桥也就慢慢地为众人所淡忘。尽管如此,某人依然深爱着这些虽蓬首垢脸却还清丽犹存的小桥,一辑重新梳理过的《福州古桥拾萃》,便是最好的证明。 X
--------------------------------------------------------------------------------------------------
福州古桥拾萃(1)——河口万寿桥
河口万寿桥应该算是目前福州市区内保存最完整、造型最漂亮的古桥。
此桥位于台江区新港街道万寿一道与万寿二道之间的河口港上,俗称“小万寿桥”,以别于闽江干流之上的“万寿桥(现名解放大桥)”。
其所在之处原为清代福州城东南部水门——水部(步)门外的河口渡,是旧时福州的交通要道。由于渡口比较狭小,来往的人货又多,常常发生事故,船覆人亡。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5月,鼓山僧人成源与里人柯应寀等共同募集白银2000多两,开始营建石桥,翌年12月建成。为了对抱病造桥的成源和尚表示感谢和祝福,民众便将此桥命名为“万寿桥”。
桥为东西走向,长约35米,宽约3米,二墩三孔,石构平梁,中段桥孔较高,是为方便通行船只。桥面有望柱、栏板,桥两端各有石狮子两只。西首两块栏板雕有荷花、卷草图案。
桥头两侧各有一株古榕,桥东原建有万寿堂,还曾建有阿育王石塔,祀河神。桥西原建有万寿庵,祀观音,庵左侧墙上原嵌有康熙九年鼓山涌泉寺住持道霈撰写的《河口万寿桥记》碑,记述建桥来由和过程及捐资人姓名。此碑后被移至于山碑廊,侥幸得以保存下来。
碑额之下、“助缘信官”名单上首的“靖南王耿”四字比较显眼。这人是谁?熟悉康熙朝历史的朋友定会知晓。 (附:《河口萬壽橋記》——福州為八閩省會,人物殷盛,車馬駢闐。水部門外河口渡河狹舟小,競渡者眾,往往舟覆。鼓山比丘成源,惻然於中,乃受上堭善士請,募建石橋。始工於康熙七年五月庚戌,候潮汐退,以松石累址,結四墩,分水為三道,墩高二丈二尺,其空處駕以石樑,左右翼以扶欄,其長二百三十尺,廣八尺餘,往來紛如不俟舟楫,信步而趨人莫不利。既而複造小庵于橋左,中祀觀音大士,俾僧世守之;又造阿育王石塔於右,使主河神,瞻敬呵護;總額萬壽,取祝釐也。以明年臘月已酉訖工,共糜白金二千餘兩,求諸施者。是冬,余自富沙還石鼓,道由其中,會諸宰官善信,徘徊周覽,踴躍稱頌,以為難也。又明年冬,源具石請記,遂書其事勒于道左。康熙九年念三日,石鼓住山道霈記,三山王逸書,葉元吉鐫。)
河口万寿桥所在的河口港,明、清两朝曾是琉球等诸蕃国贡船停泊地,附近有“河口天后宫”和著名的“柔远驿”(琉球馆)等,为进贡厂遗址标志,中琉关系重要史迹。桥西不远处的南公园,原为靖南王耿茂的别墅花园。耿茂的儿子就是那个因被康熙帝削藩而造反的耿精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