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陈致新之大黄 | 中药
大黄
见于《神农本草经》之下经(草)
【原 文】
【按 语】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和根茎,别名黄良、将军、火参、肤如、破门、无声虎、锦庄黄、牛舌大黄、川纹、川锦纹、上广军、上湘军等。
其中生大黄又名生军,四川产大黄又名川军,蒸制大黄又名制军,酒制大黄又名酒军。
大黄味苦,性寒,入脾、胃、肝、心包、大肠五经,具有攻积导滞、凉血解毒、活血祛瘀的功效。
临床用于治疗痞满燥实、积滞腹痛、寒实腹痛、热盛动血、口舌生疮、湿热泻痢、湿热黄疸、湿热淋证、肠痈、阳水(湿热壅盛而致的浮肿)、热哮、痈肿疔疮、目齿肿痛以及膀胱蓄血、跌仆损伤、血瘀经闭、产后腹痛、水火烫伤等。
大黄配伍芒硝,二者相须为用,如大、小承气汤,能承在上之火热,而调其肠胃,攻下之力顿增,用于痞满燥实证。
配伍枳实,能够泻下行气并举,相得益彰。
配伍厚朴,可行气宽中,疏导肠胃,使中焦得舒,胃肠得畅,泻实除满。
配伍附子,可温下寒湿积滞。
配伍肉桂,能寒热相济,扶阳通便。
配伍䗪虫,如《金匮要略》大黄䗪虫丸,能够破坚除瘀,疗伤止痛,破死血。
配伍生地,可用于治疗心胃火炽、气火升腾、夹血上逆之吐衄证。
配伍甘草,能泻下通便、清热解毒而不损伤脾胃。
配伍丹皮,有通降下行、泻火散瘀之效。
配伍桃仁,治疗产后腰痛,太阳、阳明蓄血证痛经闭经等。
配伍赤芍,能够泻热逐瘀,和营止痛,治疗后腹内积聚、大小便不通,气上冲心,逆害饮食之证。
大黄专入阳明胃腑和大肠,能够泻下导滞,荡涤热结,消留饮宿食,使糟粕、燥热去而腑通脏安。
《神农本草经》原文说它能“下瘀血,血闭,破癥瘕”,提示它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所以能够治疗热与血结的各种瘀血证。
大黄的临床用法为:3~15g煎汤内服,或入丸、散内服;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凡是表证未解、血虚气弱、脾胃虚寒、无实热瘀结者忌服,孕妇慎用。
大黄为峻下热结的要药,一般生大黄泻下力猛,泻火解毒力强,用于下盛邪实证;熟大黄泻下力缓,用于正虚邪实证;大黄兼能散瘀,治上者,非酒不至,用于热毒上炎所致的目赤、口疮、牙痛、头痛等;醋大黄能够除肝经湿热;大黄炭则能活止血。
另外,大黄泻下,其泻下力的强弱以煎煮时间长短为转移,先煎的泻下力缓,后下的泻下力峻,与其他药同下的泻下力居于二者之间。
现代研究表明,大黄具有泻下作用的成分是几种葡萄糖苷和苷元,其中苷是主要的。大黄的致泻效力与大黄中的结合性大黄酸含量成正比。大黄又含大黄鞣酸及其相关物质,具有一定的止泻作用。
药理研究表明,大黄具有泻下、抗菌、抗肿瘤、止血、收敛等作用,还能轻度降低血压、轻度促进胆汁及胰消化液的分泌等作用。
此外,以大黄为为主要药物之一的大承气汤对家兔实验性肠套叠的还纳过程有加速作用,并增加消化道推进性运动。
本文 摘自《神农本草经》,王子寿、薛红主编,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由篮子整理编辑,仅供学习交流,转载请注明来源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