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方清洁供暖率将达70%,四种技术路线助力智慧供热深入推进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分工的意见》,对于今后清洁供暖工作做出了具体要求。

《意见》提到,为了扎实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将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力争今年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70%。

为了助力“碳中和”战略更好落实,由清洁供热产业委员会组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周宏春研究员领衔编制的《中国清洁供热产业发展报告(2020)》提到,目前我国清洁供热已经开始进入从传统热源供热到多热源联网的重要过渡期,目前有四种技术路线可供选择。

由“传统热源”转向“多热源联网”

清洁供热是指因地制宜使用清洁化能源(热源),直接或通过高效输配管网为热用户提供安全绿色经济热能的供热方式,实质是要求热能的生产、输配及使用的全过程实现安全节能环保。

广义的清洁供热,是指为工业、农业和建筑等所有生产生活场所供应热水和蒸汽的供热方式。主要是指因地制宜使用清洁化能源(热源),直接或通过高效输配管网为热用户提供绿色、经济高效热能的供热方式。不仅覆盖清洁化能源(热源)、高效输配管网(热网)、节能建筑(热用户)等全过程,还包含供热之外的方案设计、融资服务、节能改造、工程施工、精细管理及智慧运营等环节。

狭义的清洁供热,主要是建筑清洁供暖,指高效利用天然气、电、地热、生物质、太阳能、风能、空气能、工业余热、燃煤清洁利用及核能等清洁化能源(热源),直接或通过高效输配管网(热网)为节能建筑(热用户)提供绿色、经济热能的供暖方式。

“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清洁供热要立足于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充分挖掘余热利用潜力,供热产业清洁化、高效化、智能化的转型过程伴随着能源的转型过程。能源转型过程中,非化石能源比重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利用形式主要是电力,随着电力在终端能源中的消费比例不断提高,其在清洁供热领域的应用也不断扩大。

高效清洁热源和实际的供热技术选择,是完成清洁供暖目标的首要工作。随着供热技术的发展与各类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方式的完善,我国已经开始进入从传统热源供热多热源联网的重要过渡期。

清洁供暖四种技术路线

清洁供暖不仅仅是简单的“煤改电”或“煤改气”的替代工作,而应是充分结合当地的负荷特征与资源禀赋,还要规划项目工程的经济成本因素来统筹权衡。我们在各种技术路线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清洁供热整体有四种技术路线:

一是热电联产应作为集中供热热源,建设跨区域长距离输热管网,解决热电联产、工业余热的长距离跨区域输送和多热源互联互通。
二是城镇周边低品位余热开发利用仍需推广,多热源取热优化,梯级利用余热,尽可能提高供水温度,降低一级网回水温度,拉大供回水温差,从而提高热量传输的经济性。
三是非供暖调峰用的燃煤锅炉(分散式小锅炉),必须逐步淘汰,因地制宜采用“煤改气”“煤改电”或其他清洁能源改造。
四是集中供暖未覆盖和建筑密度低的地区应提高可再生能源供暖比例。浅层地热应按照“因地制宜、集约开发、加强监管、注重环保”的方式,规范应用;深层地热应遵循“取热不取水、地热梯级利用”的指导原则,规范地热能资源的开发,最大化地发挥地热资源的优势。

“多能互补+智慧运营”

实现城市清洁供热解决方案

联美控股总工程师武海滨博士认为,由于各个地方资源禀赋的差异以及各个技术路线的局限性,单靠一种技术包打天下是不现实的,必须将多种能源方式进行集成化应用,尤其是随着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电气化是未来的必然方向,可以在北方城市建立以热电联产为基干热源,以长距离输热管网为骨架,以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为支点补充,融合热网、电网、燃气网,并以物联网为数字化通道的一体化城市综合能源体系。为了使这个庞大的能源网络发挥最大的能效,必须建立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基础的智慧运营系统,通过能源数据的实时上传及精准决策,实现“安全、高效、清洁、经济”的城市能源保障。

作为A股综合能源业务领军企业的联美控股,正在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与既有城市集中热力网络的融合,正在开发和部署针对多网融合的智慧运营系统,希望通过创新的能源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助力城市“碳中和”目标的早日实现。

来源:联美控股官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