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邵明 | 街道座椅:创意设计微景观为城市灌注生命力
日期:2020年08月18日 19:43:48 作者:陆邵明不同于以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如今的城镇微更新更注重“细微之处让老百姓更满意”。这也是一种挑战。笔者几年来的跟踪调研发现,街道座椅通常被设计师、建设者所忽略。事实上,美国著名设计师劳伦斯·哈普林早在1963年认为,街道座椅设置的数量和品质就能体现一个城镇对人文景观的重视与否。当世界从传统的物质功能时代转向更高层次的情感体验时代,街道座椅也就从满足功能需求转向文化情感诉求。有特色的街道座椅可以唤景、叙事、生情、传神,成为一道城镇流动的生活、情感、记忆风景线:于细微之处传递城镇的记忆信息,于可见之处讲述城镇的生活故事,于无声之处流淌城镇的文化底蕴,于悄然之中彰显城镇的人文精神。试举几例:上海长宁区有条不起眼的但有着悠久历史的法华镇路。在法华镇路535号附近有一道独特的校园文化围墙。让人惊叹的是:沿街的围墙设计有意识、间断地折出零星空间,面向步行道设置一排木制的朱红色“美人靠”座椅,开放分享给路人。早上或傍晚时分,常看到行人坐在长椅上小憩一会儿,或独坐打电话,或静坐看街景,或两人偶遇聊天等等。这些与围墙整合在一起的“美人靠”座椅并不夸张,也不奢华,但彰显的是一种边界的包容、一种都市的温度:人与街道、人与人、街道与社区的和谐共处。英国第一个新市镇“韦林小镇”是一个著名的花园城镇,小镇中心有一片迷你的绿色开放空间。小绿地的东侧是邻里中心,南侧是居住社区,西侧是敬老院以及一片种植地。在小绿地的南侧设计师为社区居民设置了一个褐色的现代户外座椅。从座椅的表面痕迹来看,这把座椅被使用频率较高。就在这个不起眼的座椅靠背上镶嵌着一块巴掌大小的简易铭牌,上面写着:为了纪念“安·查普曼”,不经意间告知每一位小镇的老人、新人或者匆匆过客:请记住这位曾对小镇有重要贡献的人物。这份社区的感恩之情如何恰如其分地表达?不是刻板的口号教育、不是高大上的纪念馆或纪念碑,而是一把极其朴素的座椅:让路人在获得片刻休息同时,设身处地感知“受恩”的热度与意义,进而潜移默化地传递这份情感。
克拉科夫郊区街上的“音乐座椅” 图片来自网络克拉科夫郊区街是华沙最古老的步行街,长约1公里,连接着华沙老城、皇家城堡、华沙大学以及安放着肖邦遗物的巴洛克教堂等。2006年至2008年期间地方政府进行了保护微更新。其中一项内容就是提升完善街道家具。沿着步行街的花岗岩人行道,增设了一些造型简约、用材考究、黑色的长条形座凳。新增的座凳进行了以城市记忆为导向的全新设计。凳面中间刻着一张关于肖邦生活轨迹的记忆地图,左边刻着相关景点的文字介绍,右侧设置了一个独特的按钮与二维码。座凳下面设有微型音响。行人一旦扫描二维码或者直接启动按钮,就会传出美妙的肖邦钢琴曲……伴随着这些动听的音乐,行人可以循着这些座凳视觉坐标去追寻肖邦的故事与城市记忆线索,去发现华沙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精神价值。伦敦牛津街上的座椅则是另一种景象。这些座椅的设计从单个街道家具走向了系统的服务集成。街道座椅将烟灰缸、灯具、直饮水机等设施融为一体,并可扩展采集数据信息功能。数据包括座椅本身的信息、城市环境信息以及街区历史文化信息等。最有创意的是,座椅将相关区域内的其他街道家具进行系统构建,重新构成了一套整体的信息服务系统:包括地点定位、路线、地名、设施、使用状况等数据。通过座椅等一系列的街道家具串联起数字地图、情感记忆、社区交往与街区设施等。这套旨在“鼓励步行、永续发展”的服务系统,最终要把伦敦塑造成一座适宜步行的世界级创意城市。当然,一个合理的街道座椅设计不是拆除重建或者全盘推翻,而是通过公共设计战略、信息系统设计、街道导则设计以及基于地域文化记忆的交互设计。创意的系统设计将进一步提升街道座椅的高度、精度、温度与厚度,进而使得街道家具更具人性化、更具故事性、更具人情味、更具亲和力——见微知著,为大于细;一叶知秋,一椅而窥见城镇风景。(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作者:陆邵明编辑:陈瑜责任编辑:杨逸淇*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