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讲评】绘画拍照小技巧 第1486讲?
一、晚上画完拍照,光线不好
对于光线不好的情况下,画面会灰暗、光线偏冷或偏暖,这个画面的颜色会失真,所以我们晚上画完可以第二天早上起来再拍照上传在班级里。
二、晚上画完拍照,开启手机闪光灯
闪光灯开启的话,某个局部会特别的亮,第一光线不匀,第二如果是彩铅、油画等会出现反光,影响画面的形体结构,同样可以采取白天拍照。
三、晚上或白天拍照,画面曝光
曝光的部分会使画面特别的白,没有细节可以看,惨白的画面特别影响我们的画作,特别是画人物的时候。
四、拍照时角度的问题
譬如从下往上拍照,猪的鼻子显得特别的大,耳朵特别的小,如果从上往下拍,耳朵又会显得特别的大,从右往左或从左往右拍摄都会影响画面的透视大小,给人的视觉效果就是型不准,所以我们拍照的时候手机和画面要保持平行,这个画面的透视就不会出现误差。
五、角度不对,导致画面反光
因为彩铅要反复的叠色,有出现油腻的感觉,包括素描较重的物体,油画等,拍照都很容易出现反光,这个时候就要找角度和光源,如有拍到反光的图片,尽量重拍,不然点评作业时无法点评呀。
六、手机越过画面,节奏太快,停留的时候太短,导致画面虚焦
拍照的时候手机可以定点保持久一点,有的手机会反映慢一些,可能照片还正在处理,我们的手和手机就动了,画面就会产生虚焦。确定不是感冒导致头晕,是这个画面看着真的头晕。
七、画面太朦胧
第一可以把手机的镜头清理干净,第二拍照时,可以在手机屏幕上点击一下进行对焦。
对焦之后的画面拍出来就更加的清晰了,当然还要谨记的两点是:拍照的时候手机和画面要保持平行,然后就是光线要好,拍出来的画就赏心悦目了,和画面的颜色更加的接近。(这个是用苹果手机拍摄,颜色稍微偏灰暗)
最后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扫描仪,有条件也是可以备一个的,扫描出来的画会更加的亮丽一些。
以上的误区有没有同学出现过,举个小手看看,下次我们就可以完美的避免几大误区哦。
一般来说初级影友犯的大多数错误都非常类似,总结为以下构图十忌以提醒影友。
十忌之一——无主题
初学摄影的人,往往希望把眼睛看到的美景统统拍下来,生怕漏掉任何细节。但是每次看到自己拍摄的照片时,总会觉得照片上的景物远没有自己看到的漂亮,甚至杂乱无章,而这正是因为我们拍摄时在画面中放入了过多的景物而导致的。一张内容过多的照片,往往令人感到不知所云,什么东西都有,却好像什么都没表达。
我们在拍摄时,应该首先问自己:为什么要拍摄这张照片,这张照片,我要让观看者看到的是什么?这样,在拍摄时我们就会去掉一些不必要的元素,如杂乱的背景,无关的人物等,观看者在作品中一眼就能读到我们要表达的内容,并且被其吸引。
此图中的元素较多,近景中的人物,模特车上反光镜中的影像,右边黄色的车,以及远处过街的行人,都是比较突出的视觉点,元素较多便容易产生主题思想的分歧。
十忌之二——画面太满,透不过气
初学拍摄时,我们有时会认为主题在画面中占的面积比例越大越好,于是我们往往将要拍摄的景物拉得很近,直到画面放不下为止。
当我们看到拍出的照片时,发现这些照片中的景物就如同贴在脸上,令人感到非常的压抑,透不过气来。也有些时候,我们在照片中会看到一个孤零零的物体,却丝毫不知道它所处的环境。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就是:主题占据了过多的空间,画面被撑满,也完全挡住了交代环境的必要背景。
花在画面中占据了较大的面积,空间太挤,画面感觉不舒服。
此图画面的空间感很好,有较多的留白,衬托出烟的质感
提示:
拍摄时,我们一般将主体安排在画面的黄金分割点、三分线等位置,留出适当的空间给背景,使主体自然地存在于环境中。
十忌之三——建筑倾斜
建筑倾斜在摄影中很忌讳的。除非是摄影师刻意地追求某种效果或者要以此表达某种特殊的情绪。建筑倾斜往往给人一种极度的不稳定感。令观看者感觉拍摄随意,不踏实。一般来说,拍摄建筑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保证建筑处于水平位置。
此图中倾斜的教堂,不仅让人心里不安,更让人感觉不敬
因为镜头没有平行水平线,所以镜头的畸变导致了建筑的倾斜
十忌之四——头撞南墙
在拍摄侧面人像或者拍摄有向前冲的趋势的物体时,一般来说要尽量在人物朝向或者运动朝向的地方留有更多空间,让人的视线生理得到释放。但很多初级影友时常会忽略这个问题,有时会将主体占满画面,并会在人物朝向部分使取景框嘎然而止,导致画面沉闷憋气。
此图中在人物朝向的位置,取景框嘎然而止,视觉感不舒服,有头撞南墙的感觉。
十忌之五——附加物缠身
在拍摄时,背景的选择很重要,要避免造成头顶生树杈、烟囱等现象,这样会带来很尴尬的视觉效果。而且附加物的产生,会严重影响主题的表达,分散观看者的注意力,甚至会给观者带来莫名其妙的心理感受。
多余的线条的出现,让人产生疑惑。
十忌之六——画面分裂
拍摄时,没有安排好地平线的位置,使之位于画面中心,可能会造成主体与背景平均分配在画面两侧,或者造成主体与配体被平均分配在画面两侧,这都会让画面产生一分为二的感觉。
因为画面上下一分为二,会导致画面上下力量均衡,而使主题不明, 缺乏统一和谐感。
十忌之七——喧宾夺主
画面中过多地表现陪衬体,或者将色彩和形体过于抢眼的陪衬体取景入内,会导致观看者的注意力过多地被陪体所吸引,使主体处于次要地位。
这种本末倒置的构图将无法表达摄影者想要表达的思想,甚至会导致观看者对作品含义的错误理解。
此图到底是表现建筑还是表现树?有些模棱两可,若是表现建筑则前面的树有些突兀;若是表现树,后面的建筑又会抢风头,所以从表现主题上来看,此图容易生产分岐。
十忌之八——画面失衡
在构图时没有注意整体的影调及色调结构,造成画面色彩、气氛不协调,影响照片效果;或者在构图时没有注意画面呼应关系,导致观看者心理感觉压抑紧张等状态都称之为画面失衡。
力量和面积比较重,所以与右边相比,有不平衡之感
十忌之九——出口被堵
构图时,画面中的主要线条不完整,被拦腰切断,或者画面中的“通道”被切断,这样的构图很容易造成封闭憋闷的心理效果,使观看者感觉紧张、压抑。
另外,这样的构图往往会因为视觉上的拥堵、割断,导致观看者思路上的“割断”,使观看者无法更好地理解画面的意境和含义。
此图右上角的路因为没有出口,显得画面有些堵
画面中的主要线条不完整,被拦腰切断,或者画面中的“通道”被切断,
这样的构图很容易造成封闭憋闷的心理效果,使观看者感觉紧张、压抑。
此图与上图相比,画面的各个线条都有了来龙去脉的交代,显得舒服。右图显得有些憋气。
十忌之十——画面中植物无来处
在构图中,一般当一个垂直的线条出现时,比如拍树,就应该拍出树的根;若是不可能拍到根,那么它们的立脚点就得有交代。
因为当你拍摄有树有房子有路的时候,拦腰把树的底部裁掉,树就会飘起来,画面显得很奇怪而让人感到不舒服。图2由于留出了树的根,从而觉得画面比较稳定,但图1没有了树根,就觉得树变得多余而似乎要飘起来了。
为何对焦总是模糊?
原来是屈光度的原因
光学取景器的里面会有一组镜片,通过旋钮调整镜片位置关系,使其达到一定范围内的连续屈光度转换。
范围一般在-300到+200之间,目的是方便一些轻微近视或老花的人群,在不戴眼镜的情况下,直接察看取景器。
这对于手动对焦非常重要,因为眼睛如果有近视,你看到焦点对准的时候,往往是不准的。
怎么调节屈光度呢?有个小窍门,可以半按快门,使得取景器中光圈值、快门速度等参数显示出来,然后调节屈光度,当看到数字变得最清晰,这样就是最合适的屈光度。
内置闪光灯真的无用吗?
内闪还有补偿一说?
如果说内置闪光灯闪光指数太低,小编是认同的,但很多入门用户抱怨内置闪光灯太难控制,这个除了经验问题,还有就是不知道内闪还有补偿一说。
闪光灯补偿调整的是闪光灯输出亮度的高低,曝光补偿则是通过改变ISO、快门、光圈调整整体明暗的手段。
闪光灯工作只在一瞬间,持续时间约为1/1000秒。这千分之一秒内的灯光输出强度的改变就是闪光灯补偿。
如果室外拍摄,逆光情况下,想通过内置闪光灯对人物面部进行补光,就需要降低闪光灯补偿,使得光线变得比较柔和。
原来很多人都没有用过
手动对焦和曝光提示
很多摄影爱好者来在手动曝光的时候,参数设置基本都是跟着感觉走。经验丰富的话,乐在其中,如果初玩,那拍出来画面一片黑或者一片白,真不奇怪,瞎子摸象嘛。
其实这部分用户忽略了机内几个非常实用的功能,曝光提示就是其中之一。无论是用取景器,还是液晶屏,拍摄时都会一个有点像坐标轴的符号,它就是曝光提示。
坐标轴的两侧分别是“+”和“-”号,对应着过曝和欠曝的等级,只有当数值处于中间位置时,曝光才是准确的。
对焦也是。以尼康为例,在取景器左下角有一个对焦提示区域,旋转对焦环,一旦准确合焦,就会出现一个实心圆圈。
这是干嘛的?从来不碰
对焦锁与曝光锁
不少摄影爱好者到今天还在“坚持”使用中央对焦点,而且是先半按快门对焦,再移位构图,这都是以前对焦不给力害的(以前很多相机只有中央对焦点准确呀)。
估计很多人至今还不知道相机有对焦锁和曝光锁这两个非常有用的功能。对焦锁简称AF-L,当你半按快门对焦完毕后按住AF-L,相机会锁定在你半按快门时的那个焦距,取景框无论移到任何位置,相机都会锁定在你之前半按快门时的那个焦距上,适合用于运动摄影。
曝光锁简称AE-L,当你构图时,相机会根据画面来判断需要多少曝光量,随着画面的移动,比如从一个昏暗的地方到明亮的地方,曝光是随之发生变化,可是打开AE-L的话,相机会锁定之前半按快门时的曝光量,无论取景怎么变,光圈快门都不会变化。
特殊情况下的双保险
包围曝光
各种教程里都会提到的一个功能,但很多人玩摄影很多年竟然一次都没用过,问及原因:“不知道怎么操作”。所谓包围曝光,就是在正常测光的基础上先拍一张,然后在其基础上增加和减少曝光量各曝光一张。
有人总是说后期可以拉曲线,或者强调RAW格式的可调空间很大,但小编想说一句经验之谈,“后期不能代替前期”,时间也是成本呀,不是说RAW能拉回一档就不需要前期准确。
主体准确曝光才能最大化的保证主体细节,欠半档都会有细节丢失,即使用RAW用后期拉回来,依然有细节丢失,不可能和准确曝光的细节一样。
这个按钮被80%的人忽略
景深预览
有人说,这是单反相机上最重要又是最被忽视的按键,小编觉得有几分道理。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它位于镜头旁边,可是按了去,除了有声响,发现屏幕变黑之外,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实际上,景深预测钮往往是用在小光圈拍摄下才起作用。
为了保证能看到一个明亮的取景视野,因此无论是用F1.2大光圈,还是用F22小光圈来拍照,在取景器中看到的画面,永远都是以镜头最大光圈为标准,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光圈下,景深预览没效果的原因。
如果将光圈值调到F16,按下景深预览键,那么光圈就缩小到F16,这时取景器会变暗,画面中会按照F16的景深效果来呈现。有了景深预览这个功能,就能看到一个大概的景深变化情况,在拍摄人像、微距等和景深有关的题材时,非常重要。
真的有用吗?
长时间曝光降噪
长时间曝光降噪是指在曝光时间较长时,机身会对长时间曝光产生的热噪进行降噪处理,这类降噪的原理是,在拍摄完成后,相机会在拍摄一张全黑的图片,从而根据全黑图像的热噪计算出原式文件的降噪信息。
小编也对比过,画面的锐度并没有下降,但会严重影响拍摄的实时性,说白了,就是慢半拍。
别以为只有老法师才用
反光板预升
这个词从老法师口里经常会冒出来,但新玩家恐怕见都没见过,因为在菜单中藏得太深了。
反光板预升一般是在拍摄模式中选择,按下反光板预升后,实际拍摄需要按两次快门,第一次按下后反光板抬起,对焦与测光进入锁定状态,不论光学取景还是实时取景,取景关闭,当第二次按下快门后即进入正常曝光状态。
使用反光板预升的先决条件是配合三脚架,而使用目的是降低时滞和减少机震。
混合模式(27个)
1.使用要求:必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层才能进行混合
2.混合模式分组:
A.组合模式:需要降低图层的不透明度才能产生作用
B.加深混合组:可以使图像变暗,将下方图层中的亮色被上方较暗的像素替代
C.减淡混合组:与加深混合组相反,可以使图像变亮,将下方图层中的暗色被上方较亮的像素替代
D.对比混合组:50%的灰色完全消失,高于50%灰的像素会使底图变亮,低于50%灰的像素会使底图变暗
E.比较混合组:相同的区域显示为黑色,不同的区域显示为灰度层次或彩色。当图层中包含白色,白色区域会使底层图像反相,而黑色不会对底层图像产生影响。
F.色彩混合组:将色彩的色相、饱和度和亮度,替换给下方图层
3.重要的混合模式选项(4个)
①加深混合组:正片叠底(去白留黑)
②减淡混合组:滤色(去黑留白)
③比较混合组:叠加,使你的颜色跟下方图层进行有机的的叠加,同时修改下方图层的本身的亮度和明暗程度,比较柔和的效果
柔光,效果更好,画面更融合
二、图层样式
1.添加图层样式:
①双击图层缩览图的后方,弹出对话框
②点击图层面板下方fx按钮,添加图层样式
③图层菜单中选择
④在画布区域右击弹出混合选项选择(移动工具、抓手工具、放大镜工具不可)
2.复制图层样式:按住alt键点击图层样式fx进行拖拽到需要复制的图层
或在图层上右击鼠标选择拷贝图层样式在需要复制的图层上右击选择粘贴图层样式
3.填充:可以将颜色降低透明度,图层样式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