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万象集(四)
(四)
各位知府大人想要重绘小破图的盛景,就必须从农林牧渔的工作转型为手工制造业和商业,这样才能赚取更多的铜币来开地皮、大兴土木。今天就通过《清明上河图》等古画来带各位读者了解这些产业。
《江南百景图》这个游戏的制作可以说是满满的细节跃然“屏”上,游戏里的很多建筑都可以在明代古画中找到踪迹。仇英作于明代中期的《清明上河图》里的许多元素都被游戏参考了进去,究其原因应是此画采用的工笔画技法,要求“有巧密而精细者”,其崇尚写实、重形轻意的特点也让明代江南日常生活之景跃然纸上,故游戏中有《清明上河图》的影子。仇英版本的《清明上河图》是以明代苏州为背景来绘作的,因此小编将联系图里的成衣店、丝绸店等店铺和各式各样的小摊来讲述明代苏州的商业和手工制造业。
苏州地处江南地区的运河段,商品往来运输十分便利,优越的地理位置也为商业的繁荣提供了条件。再加上明代苏州发达的手工业,特别是丝织业和棉纺织的发展,也为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有明一代,苏州商业繁华,至成化时期,出现了“列巷通衢,华区锦肆,坊市棋列,桥梁栉比”的繁荣景象。仇英《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明代苏州商业繁荣的景象,城内,街道旁两边皆是商店,店铺林立,店铺经营范围十分广泛,衣食住行无所不有。根据《松窗梦语》的记载,成化以后,南北货物在此汇集,往来贩运十分频繁。苏州市场上,“枫桥之米豆,南濠之鱼盐、药材,东西汇之木牌,云委山积”,出现了“南货北贩”的店铺、“纱帽京靴” 店、“地道药材” 店等等,南北货物一应俱全。其近郊的集市贸易也很兴旺,城外道路旁行人络绎不绝,小摊小贩会在这里进行商业贸易。
仇英所作的《清明上河图》中,街道两旁经营服饰店铺很多,服饰不仅仅指绫罗绸缎、衣服、鞋子,还包括金银首饰。明代苏州丝织业繁荣,丝织品种类繁多,比较有名的丝绸就有七种,分别是锦、纻、罗、纱、绫、绢、绸。丝织品质优量多,物美价廉,深受喜爱,因此店铺中出售丝绸或丝绸制品的不在少数。仇英的《清明上河图》中,沿街卖丝绸的铺子共有四家,挂出招牌分别为:零剪绫罗、纱罗夏绢、红绿细绢线铺、汗巾手帕,专卖丝绸或丝绸制品。这一点在《江南百景图》中也有体现,苏州府里的丝绸店就挂有“䌷绫纱罗”的招牌。其他没有招牌或杂货铺中贩卖丝绸的更是不计其数。
如若仔细观察,还会发现这些出售丝绸的店铺里挂出的丝绸,其颜色十分丰富,一改明初服饰颜色寡淡无奇的特点,这与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风气改变有关。在《清明上河图》经营丝绸衣帽鞋履的店铺也不少,还有有出售成衣的店铺。经营服饰的店铺中除了出售衣服之外还会销售鞋子,鞋子式样较多,颜色各异,出售鞋子的店铺还会将时新的鞋子绘制在旗帜上吸引顾客的注意,招揽消费者。这一点,可以见于《江南百景图》的成衣店,将五颜六色的衣服挂在外面,吸引顾客。
既然说到了五颜六色的丝绸、布匹,就不得不提起手工制造业中的印染业的发展。织出来的丝绸、棉布本身是没有颜色的的,商人们为了迎合大众的需求,对丝绸、棉布染色,因此出现了整染手工业,整染业是对丝织品、纺织品的加工工业,其主要分为染色和踹布两个部分。《明代社会经济史料》中记录不同的染坊所染颜色不同:“染工有蓝坊,染天青,淡青,月下白;红坊,染大红,露桃红;漂坊,染黄糙为白;杂色坊,染黄、绿、黑、紫、古铜、水墨、血牙、驼绒、虾青、佛面金等。其以灰粉渗胶矾涂作花样,随意染何色而后刮去灰粉,则白章烂然,名刮印花。或以木版刻作花卉、人物、禽兽,以布蒙板而砑之,用五色刷其砑处,华采如绘,名刷印花。”
染色后的丝绸、棉布需要再次加工,压平、踹光,使其质感变得紧薄而有光泽,由此出现了踹布行业。踹工踹布时“下置磨花石版为承取五色布,卷木轴上,上压大石如凹字形者,重可千斤,一人足踏其两端,往来施转运之则布质紧薄而有光。”万历年间,曹时聘奏称:苏州“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可见苏州染坊中染工数量之多,从事染色业人数之多。《清明上河图》中就描绘了一家染坊,染坊内染工们正在分工对布匹进行染色,分工合作,漂染工作有序进行。一人踹布,一人晾晒染好的布匹,染颜色种类较多,颜色亮丽,这染坊的构造也被《江南百景图》中的裁缝铺所借鉴。
再来看看《清明上河图》中经营金银首饰的店铺。店铺内首饰种类较多,店铺前顾客正在挑选。出售金银首饰也与明代中后期社会风气有关,明代中后期,僭越制度与追求奢华的风气迅速在全国上下扩散,一改明初简朴风气。正如张翰在《松窗梦语》中的感概:“国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律令严明,人遵画一之法。代变风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不复知有明禁,群相蹈之。……今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僭拟无涯,逾国家之禁者也。”女子追求金银首饰,金银首饰需求增大,故经营金银首饰的店铺日益增多。
苏州手工业中制作金银首饰的技术历来以精细著称,因当时女子追求首饰的样式,为迎合消费者的需求,金银首饰制作的花样也日益繁复,产品也更加精美。金银制作工艺也十分高超,见于《正德姑苏志》中记载,“银作,出木渎。元朱碧山蟹杯甚奇,其法不传”,可知金银不仅仅用于制作首饰,也用来制作日常生活用具,如银杯、银筷等。
人们对金银首饰追求的同时,对化妆品的需求也在增长,因此环箱子随处可见。环箱子通常是容貌俊俏、体格匀称的青年男子,走街串巷贩卖花粉、头绳、丝线之类,身后背着一个储存货物的箱子,手握唤娇娘,也就是两旁有耳,把持其柄而摇动便会发出清脆响铃的小铜钲,妇女听闻,争出购取,所以有唤娇娘这个名字。《清明上河图》里多处绘制了环箱子,这种人走在城市街道中,身后背着一个箱子,手摇铜钲,吸引来往路人的注意。一幅画中多处绘制走街串巷的环箱子,说明购买化妆品的人不在少数,从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苏州人重视打扮自己。
《江南百景图》中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设计,即里面的客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武林外传》中的同福客栈,两层楼的设计,楼上为客人提供住宿,楼下为客人提供饮食。苏州的商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非餐饮业莫属,仇英所作的《清明上河图》中经营饮食的店铺亦是随处可见。通往城内的道路旁,有小本经营的店铺酒家、面店,还有卖各色细果、参苓补糕的早餐摊。
《清明上河图》中,还有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售卖家庭农产品的人,出售商品多为粮食、家畜、捕来的鱼、柴薪等。张宏《杂技游戏图》中也出现了渔民卖鱼的景象。人们将家中农副产品卖出,换钱购买其他生活用品。根据嘉靖《吴江县志》记载:“又少隙,则去捕鱼虾、采薪、埏植、佣作、担荷,不肯少休。及岁告成,公税、私租、偿债之外,其场遽空者什八九。然帖帖自甘,不知尤怨。”农民除了耕种土地,还在空闲时间捕鱼虾、砍柴补贴家用,经济来源多元。经济的多元化将苏州城乡卷入到商品经济的浪潮之中,种植经济作物,出售家庭农副产品,打破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农生活模式。人们勤于耕种,闲时也不得休息,砍柴捕鱼、养蚕织布,日常生活商品经济展开。
明代以苏州为核心的江南地区,富庶的经济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社会普遍重视文化教育。正德《姑苏志》曾提到:“郡城之俗,大校尚文。”在尚文风气的影响下,苏州学校、书院众多。学校有府学和每县设立的县学。“洪武八年,诏府州县,每五十家设社学一。本府城市乡村共建七百三十七所。”除了官府设立的学校和社学,还有书院。“书院凡六。设官主教事者四:学道、文学、和靖、甫里。子孙奉祠事者二:文正、鹤山。今唯文正、鹤山存,而鹤山又为巡抚公署,乃以后屋为祭所云。”用众多的学校、书院存在,可见苏州地区人们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在重文风气的影响下,文化用品行业兴盛。仇英《清明上河图》中即有经营文化用品店铺,如纸铺、书坊、古玩店、琴店等。图中书坊有了自己名号“集贤堂”,出售古今文人诗集。店中有几位顾客正在购买书籍。明代好古之风盛行,黄省曾《吴风录》记载:“自顾阿瑛好蓄玩器、书画,亦南渡遗风也。至今吴俗,权豪家好聚三代铜器、唐宋玉窑器、书画,至有发掘古墓而求者。若陆完神品画累至千卷,王延喆三代铜器万件,数倍于宣和博古图所载。”明代苏州权贵豪绅沉迷于收集古物,不惜重金购买,家中所藏古董众多,好古风气盛行。《清明上河图》古玩店内,店主向客人展示一幅古画,两位顾客仔细研究绘画,鉴别真伪。
最后不得不提苏州的字画装裱业。“裱褙,自两京外,惟吴中为得法。宋米南宫《画史》有:“苏州褙工之名,其来久矣。”素来与扬州字画装裱齐名。苏州装裱字画较为讲究,选料要精良,配色要文雅,装裱要熨帖。明代苏州盛产的锦中,“又有紫白落花流水,充装潢卷册之用”。绫中的一种可用于装裱书画,“鸾鹊纹者,充装饰书画之用”。苏州丝织业发展,也为装裱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名一代,苏州书法家、画家辈出,书法字画不仅仅供文人自娱自乐,有的职业画家还以卖画为生,如唐寅、仇英等人。苏州人对书画的喜爱也推动装裱业的发展。《清明上河图》中有一店铺“精裱诗画”。店铺中挂满了装裱好的字画。店内置一桌,两人正在有条不紊地装裱书画。明代嘉靖万历年间,苏裱著名艺人有孙凤、汤杰、强百川、庄希叔等。装裱业多是家庭内部的传承,多为父子相传,因此装裱业一般规模有限,多属于小规模家庭手工业。
明代苏州地区商品经济发达,市镇兴起,商业繁荣。城中店铺鳞次栉比,所售货物囊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