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曾孙朱瞻墡,多次被传有做皇帝的嫌疑,仍受到帝王尊崇

俗话说:“贪恋皇位(王位)一时爽,一着不慎全家亡”,历史上为了争夺皇位(或王位),兄弟相残,父子相杀,叔伯反目的事例屡见不鲜。

春秋战国时,齐襄公被害死后,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公子小白之争;齐桓公病重,他的五个儿子为了争王位,把自己生病的老爹囚禁饿死。

赵武灵王在立继承人上摇摆不定,最终使自己的小儿子当着自己的面杀了大儿子章,他自己落了个齐桓公的下场。

唐朝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兄弟为争皇位手足相残,李建成、李元吉还绝了后。

就是明朝,也有朱棣和侄子朱允炆互相伤害的悲剧。朱棣险中求胜,泽及后代。可他的孙子却能做到天予不取不受其咎,时行不至不受其殃,他就是朱瞻墡。

朱瞻墡自幼天资聪慧,诗书样样精通,形象好,声誉好,素有贤王之名。博弈玩得非常溜,他一生历经七朝(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他有三次被传言要继承大统,他都能证明那是一个“传说”。他有两次当皇帝的机会,但他都果断放弃了。他的一生堪称王爷版的张良,最终寿终正寝,博得了广泛赞誉。您说他牛不牛?

《明史》对朱瞻墡有很高的评价:

“庄重警觉,颇有令誉”。

他这么牛,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咱先从他的身份说起。

朱瞻墡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曾孙,明成祖朱棣的孙子,明仁宗朱高炽的嫡三子,明宣宗朱瞻基的同胞三弟,明英宗、明代宗的叔叔。其母诚孝昭皇后张氏,是河南商丘永城人。多说一句,小姐姐我也是商丘人哈。朱瞻墡与嫡二子朱瞻墉以及嘉兴公主皆为一母同胞,在朱高炽的10个儿子中,他是老五。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18岁的朱瞻墡被册封为襄王。襄王不是襄阳王,他的封地在长沙,长沙古代称为潭州,应该叫潭王嘛!不过,七年后,朱瞻墡就成了名副其实的“襄阳王”,因为襄国的封地搬迁到了襄阳。按道理来说朱瞻墡既然被封为 “襄王”,他的封国应该在襄阳才对,可他为何被换了地方呢?

那时的长沙说不好听的,就是个“落王之地”。因为之前被分封到这里的两个亲王都死了,不得善终。 一个是朱元璋的第八子潭王朱梓,疑被卷入胡惟庸一案,心中惧怕,拉着王妃一起在长沙宫殿自焚而亡;另一个则是朱元璋的第十九子谷王朱穗,郭子兴的女儿郭惠妃所生,因谋反被为庶人投入大牢,死于狱中。

18岁那年的雨季,对他来说可是收获季。他封王,他老爸继位,他的同胞大哥、太子朱瞻基去了南京监国。

可谁知,朱高炽当了也就八个来月(大概是264天)的皇帝就驾崩了。幸福来得太快,走得也太快,他的死因成谜,让人猜测不断,肥胖死?劳累过度死?不管怎么说皇帝变成了大行皇帝,尽管秘不发丧,可汉王、赵王还是获得了消息。国不可一日无君,而朝中暗流涌动。

朱瞻基还在南京,他们的两个叔叔朱高煦(汉王)和朱高燧(赵王)以为他们的春天到了,对皇位虎视眈眈,蠢蠢欲动。 张皇后为确保自己儿子顺利继位,就让三儿子朱瞻墡在南京监国,令户部尚书夏原吉辅佐。

监国都是太子的活儿,就算太子再忙,轮也是轮到朱瞻墡的二哥朱瞻墉,怎么会是远在长沙的襄王呢?张皇后这一手,引发了广泛猜想,朝里发生什么事儿了?要“废长立幼”吗?猜想归猜想,王公大臣的工作还是要干的,干的最卖力的当属监国的襄王朱瞻墡。

他的努力工作,完美配合,让汉王、赵王在谋逆的路上,无法彻底放开手脚,这就为他大哥朱瞻基的顺利继位添了砖加了瓦。

朱瞻基继位后,他的那两位有野心的叔叔朱高煦和朱高燧仍不死心,继续兴风作浪。为杜绝朱允炆丢皇位的历史重演,同时灭了朱高煦想当李世民的野心,朱瞻基决定亲自去平定汉王作乱。

他首先想到自己的胞弟襄王朱瞻墡,让他继续监国。让庶兄郑王朱瞻埈一起居守北京,同时留下姑父广平侯袁容和靖难功臣武安侯郑亨协助。虽然朱瞻墡的权力比不上太子监国的权力大,但这种监国也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他的监国也无疑向众人暗示,如果宣宗回不来,下一任继承人就是朱瞻墡的了。就是宣宗回来了,他也很可能就是皇太弟。

别看襄王朱瞻墡与世无争,素以“贤王”著称,宣宗比较信任他,但对他绝不是不设防的。1429年宣宗就让他到长沙就藩了,那一年朱瞻墡23岁。宣宗让朱瞻墡就藩此地有何目的呢?窃以为,一个目的是为了警告他本本分分做好臣子,不要越过自己的身份,另一个则是让他监视楚王朱孟烷。

朱孟烷是朱元璋的孙子,楚昭王朱桢的三儿子。此人有谋有才,兵强马壮实力强大,最让皇帝担心的是,他有很强的能力谋反!有大臣对此曾上奏宣宗说:

“湖广,东南大籓,襟带湖、湘,控引蛮越,人民蕃庶,商贾辐聚。楚设三护卫,自始封至今,生齿日繁,兵强国富,小人行险,或生邪心。请选其精锐,以转漕为名,俟至京师,因而留之,可无后患。”

据此推测,朱瞻墡被就藩长沙,有艰巨的任务在身,等任务完成自然就可撤离。

可还为等朱瞻墡回到他真正的就藩之地,蛐蛐皇帝朱瞻基就驾崩了,临终时立下遗诏,让自己的长子,年仅九岁的朱祁镇(明英宗)继位。

大明王朝到那时为止,还从未有过让如此小的娃娃做过皇帝,所有的皇帝登基都是成年人了。藩王林立,“主少国疑”。二十一岁的建文帝不是把皇位给丢了吗?何况这么小的娃儿。

一时间朝政不稳,流言四起,有人传出:张皇太后要废亲孙子而改立其三子襄王为帝。

“宣庙宾天时,老娘娘以为国有长君,社稷之福,尝欲召襄王……” "宣宗崩,英宗方九岁,宫中讹言将召立襄王矣。"

改立襄王为帝,违背了太祖朱元璋制定的《皇明祖训》,也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遭到了以“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为首的文臣们的竭力反对。最终张太皇太后的计划“以三杨学士议不谐而止”。

她召集大臣进宫,指着太子哭道:这是新天子啊!大臣高呼万岁,朱祁镇的皇位这才尘埃落定。可朱瞻墡仍要继续接受“要继位”的流言的猜想,对于张太后而言,孙子与儿子哪个更亲呢?

正统元年(1436年),朱瞻基驾崩一年后,朱瞻墡迁襄阳府,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襄王。

十三年后,这位襄王又差点升级为皇。因为明朝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事——土木堡之变。

年轻气盛的明英宗在第四次北伐时,被瓦剌俘虏。明英宗扛过了主少国疑,又怎么能扛住身为俘虏呢?

国不可一日无君,孙太后想到宋徽宗、宋钦宗被俘到北方的下场,决定另立新君。

她抱着“主少国疑社稷危,国有长君社稷福”的思虑考虑到如果当初襄王为天子,又怎么会发生皇帝御驾亲征被俘虏的国耻呢?她把目光盯在襄王朱瞻墡身上,朱瞻墡在诸藩王中年龄较长,经历颇多,又是公认的“贤明王”,还是宣宗的胞弟,天子之位,非他莫属!

孙太后立刻让人取来请朱瞻墡入朝的襄王金符,命人即刻请他入宫。襄王看多少王爷做梦都想的皇位,他毫不犹豫地婉言谢绝。不过,他为了大明社稷还是修书二封,为大明走出困局出谋划策。

书中举荐了一个人,朱祁镇的亲弟弟——朱祁钰,还给出了一个万全之策,一方面让朱祁钰(监国),朱祁钰就是后来的明代宗,让朱见深当皇太子,另一方面派人救明英宗。

“请立皇长子朱见深为太子,请郕王朱祁钰监国,并招募勇智之士,来营救英宗。”(襄王的上书)

一岁多的朱见深是朱祁镇的亲儿子,由此叔侄二人合作,再完美不过。孙太后也是这样决定的。

可是朱祁钰却违背了约定,他竟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位,让自己的独子朱见济当了太子。可是第二年5岁的朱见济就死了。

朱祁钰伤心过度重病在身,但他始终没有吐口要朱见深继续当太子。眼看朱祁钰随时就要驾崩,皇位后继无人。一时间朝廷风起云涌,纷纷传言——襄王要当皇帝了。可见襄王真的是众望所归,襄王继续拒绝,而朱祁镇也走出了困局,回到了宫中。

就在此时,被俘的朱祁镇被送回来了。

朱瞻墡之前扔掉了令无数人向往的“烫手的山芋”——即位,而把眼光放远,他主张营救英宗。这步棋走得很对。

等英宗返还京师后,景帝将英宗幽禁于南宫。此时襄王又走对了一步棋,他上书景帝说:

“请皇上(景帝)最好早晚都要向太上皇(英宗)问安,率群臣朝见,不要忘了要恭顺。”

英宗成功复了辟,明代宗却惨了!

明代宗朱祁钰被废为郕王,不久离奇去世,赐谥号“戾”,按亲王礼葬北京西山,成为明朝迁都北京之后,第一个没有被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

试想,如果朱瞻墡如果起初没有“让位“的先见之明,这样的下场恐怕就是他了吧?

可是襄王还是差点受到牵连。

当夺门之变发生时,大批的功臣良将被石亨等人以“立外藩为帝”的罪名陷害,如于谦、王文迎等,“外藩”很明显就是针对的襄王。朱祁钰集团几乎被屠杀净尽,严峻时刻英宗确实怀疑过襄王的“不轨”。

谨慎的朱瞻墡自然明白自己已经处在危险的边缘,他马上为自己找了个脱身之道。他知道英宗对朱祁钰为杭皇后建的寿陵耿耿于怀,就利用来朝的机会力谏英宗毁掉寿陵,以表自己的忠心,他说:

“郕王葬杭氏,明楼高耸,僣拟与长陵、献陵相等。况景陵明楼未建,其越礼犯分乃如是。”《明史》

果然,朱祁镇听了很满意,下旨令3000人掘了杭皇后的寿陵。

朱瞻墡这事做的确实有点绝,但却使朱祁镇对他改变了一些猜疑。

再加上朱瞻墡之前所上的二书和受命的凭证——襄国金符被朱祁镇看到,这才使襄王彻底走出了危险的境地。

因而明英宗朱祁镇复位后,对他很敬重。多次请襄王入朝,对他礼遇有加,每当皇宫举办大的宴席英宗都会请他入宴,对他的谏言一一听从,对他尊崇无比,以下有几个史例为证:

1、一次欢宴时,襄王对英宗说,他路过汴梁时,遇父老乡亲拦路,得知:“按察使王槩,遭诬陷被逮捕狱”,“望皇上详察”。英宗毫不犹豫地令人释放了王槩,还让他担任大理寺卿。宴会结束时,英宗亲自送襄王到午门外,同他握手泣别。这在英宗对其他藩王里是前所未有的。

2、还有一次襄王拜见,英宗问:“叔父有什么事吗?”

襄王顿首回答:“天下人都希望有大治有如饥渴,愿陛下少刑狱,少税敛。”

英宗向襄王拱手谢曰:“敬请受教。”。

襄王辞别时,英宗一直目送他出端门才返还宫中。

3、天顺四年朱瞻墡再次入朝。英宗命百官去王府迎接,诏王诣昌平谒三陵(长、献、景)。辞归时,隆重地以礼相送。怎么个送法?就是英宗亲自出马,跟在襄王的车后,一直送到芦沟桥,这是之前任何一个帝王对藩王没有过的礼仪。

襄王很谨慎,过意不去地辞曰:“以臣先君,大乱之道也。”

英宗仍然坚持这样做,曰:“王德厚望尊,今日非以君送臣,乃以侄送叔,何乱之有!”

襄王不得已,只好面朝英宗,不敢示背。且敕王岁时与诸子得出城游猎,盖异数也。为削弱藩王权利,藩王携子游猎是被禁止的,在朱瞻墡这是一个特例的出现。可见其所受的尊崇是无人能及的。在无限荣耀的笼罩下,朱瞻墡仍然谨慎,遵守礼法,不恃宠而骄。

天顺六年又召,襄王以年老辞谢。英宗对他的礼仪仍超过所有藩王。

朱瞻墡一直活到成化十四年(1478年)去世,终年73岁,谥号襄宪王,一生荣华尊贵,寿终正寝,成为历史上少有的高寿、拥有完美人生的王爷。

总结:

明朝皇叔朱瞻墡,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朱瞻墡是个谨慎的人,能恪守自己的界限,分清大局,保持正确站队,同时他能放下皇位,视皇权如身外之物,成功避嫌疑,是个八面玲珑,聪明绝顶的人。也正是因为如此,看似朱瞻墡一次又一次地痛失良机,而实际上他才是活得最成功的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