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园
白园者,白居易墓园也,位于洛阳龙门东山,东山因产香葛又称香山
。山上有古寺,亦称香山寺。一千多年前,大诗人白居易寓居洛阳,经常到龙门赏景。那时候正是龙门的黄金时代,历经北魏、初唐到盛唐的两次造像高峰,诗人肯定领略过庐舍那大佛的柔美和香山寺香火的炽盛。他写道:“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览之胜,香山首焉”。白居易最后的十几个春秋是在洛阳度过的,他对伊阙山水情有独钟,曾与香山寺僧如满结过香火社,自号“香山居士”,并遗嘱家人,在其过世后将其葬于香山如满僧的塔侧。家人遵嘱,最终把诗人不灭的灵魂留在了绿树长青的琵琶峰顶。后来的日子里,世人为瞻仰、缅怀和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便依山就势在青石围绕的坟冢四周辟出一块地方,建了这座“白园”。
白居易原籍太原,祖上迁居下邽(gui),今属陕西渭南,他本人则出生于河南新郑。少时聪明好学,才思过人,五岁学诗,九岁辨音韵,十六岁时写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二十八岁参加乡试中选,次年进士及第,自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三十二岁参加吏部考试合格,授官秘书省校书郎,三十六岁提拔集贤校理,三十七岁召为翰林学士,三十八岁任左拾遗。就这样,诗人一路春风,很快成为唐宪宗的近臣。
但是,满腹才华的诗人总有满腹的不合时宜,屈原如此,李白如此,这位以诗呐喊、为民请命的歌者依然如此。“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轻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如何”(《杜陵叟》)···这样的诗句就像针一样刺得权贵们坐立不安,也让那位气量有限的唐宪宗转而反感以至于恼怒,渐渐疏远了诗人。就在元和十年(公元815年),诗人遭陷贬江州司马(“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三年后又迁忠州刺史,然后又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 大和元年(公元827年),诗人入京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后归洛阳任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最后以刑部尚书致仕,也就是退休了。会昌六年(公元846年),诗人卒于洛阳,享年75岁。
白居易(公元772——846)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与李白、杜甫齐名,为唐代最著名的三大诗人之一···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皇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
注:这是白居易16岁时写的送别诗,当时曾轰动一时,许多人对他寄以厚望。
诗人勤勉,一生著诗文3800多篇,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他说过: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曾自分其诗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大类。
其中著名的《长恨歌》和《琵琶行》被公认为中国古典叙事诗的最高范本。
诗人一生本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立身处世原则,在他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不凡的政绩,这在那个时代是一般的胸怀和境界所不能做到的。即便是在他晚年任太子少傅这样一个闲职,用他的话说也就是“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顾我作闲人”,可他还是不忘百姓疾苦,73岁又捐资治理伊河险段“八节滩”,使得“夜舟过此无倾覆,朝径从此免辛苦”。诗人对这件事非常欣慰,临终前一年写的《欢喜二偈》中还有这么两句:“心中别有欢喜事,开的龙门八节滩”。
白居易《琵琶亭》全诗
七绝——望天平山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太子少傅香山白文公墓
新加坡白氏后人立碑
日本文化人立碑
白居易墓地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