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六百岁的天津 2024-07-29 16:44:12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0年12月26日第6版六百岁的天津作者 | 冯骥才天津于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设卫。2020年12月23日,天津迎来了616岁的生日。2004年,冯骥才先生曾特意为《六百岁的天津》一书作序,为天津送上“贺礼”。本号刊发冯骥才此文,以飨读者。冯骥才在天津明代炮台遗址上发现一块古碑我们在城市的怀抱里出生长大。城市是我们的母亲。如今我们的母亲600岁了。这意味着什么,我们要为她做些什么?600岁是六个世纪呵。这是怎样久远和漫长的历史长度?如果拿人的生命来衡量,那是多少代人从生到死,代代相传,用不停歇的双手与无穷的智慧,才在海河两岸原本荒芜的大地上创造出的这个举世闻名的都城?天津不仅是当今800万人的,它也是那一代又一代人的。祖祖辈辈所创造的,不仅是它宏大的规模、雄厚的实力和广阔的影响,还有它非凡而独特的历史。对于任何城市,历史都是最具个性的无形遗产。这遗产的精华是包蕴其间的独自的历史精神。历史精神不在历史书上,而是活生生地表现在这“一方人”的集体性格中。城市的文化分作三个层面。表层的文化是可视的城市形态,包括建筑;中层的文化是种种特有的习俗、艺术和方言;深层的文化是这地域的集体性格。天津人的性格异常鲜明。它爽快炽烈、急公好义、人情浓厚、逞强好胜、机智幽默、大大咧咧、务实守矩,等等。表层而可视的文化似乎可以再造,深层而无形的文化却是历史的专利。一个城市一旦生养出这种深层的文化———形成了人的地域性格。这个城市便有了灵气,有了精神,有了真正的不变的魅力。而三层文化融混一起,便是这座城市特有的气息。这气息如同直沽老酒,烁烁发光,醇厚醉人。一代代天津人在这种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中朝朝夕夕,耳濡目染,熏陶其心,浸润其骨,连血液里都带着这种文化因子。这是城市母亲馈赠给我们的一种基因。“海进示意图”反映了天津平原曾是渤海的一部分我们每个天津人身上都有这种文化基因。不管自觉还是不自觉。平时发现不到它神奇的效力,可是往往身在异乡异地,碰到老乡,开口一说天津话,一股乡情热烘烘涌上心头。乡情是一种在一个怀抱中养育出来的亲情。再往深处说,也包含着我们对乡土共同的与生俱来的爱。10年前,我在日本东京的日中会馆举办画展,其间东京的一些文化人邀请我作演讲,题目是《关于天津的文学》。其中几位听众是东京“天津地域史研究会”的成员,他们还出版过一本分量很重的《天津史》。我演讲一停,他们的一位成员——一位女士便问我:“你很爱天津吗?”我笑一笑说:“你们也很爱天津。但我比你们更福气一些———天津也很爱我。”我没同他们故弄玄虚。天津景观城市就像母亲那样,不仅为我们遮风挡雨,供给我们衣食住行,还给我们天光水色,四季的风,迷人的城市景观,以及许多亲朋好友,难忘的往事和如画的人生片段。在城市网状的街巷中,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过往的路,个人弯弯曲曲的历史。在岁月蹉跎中,我们都遇到过挫折与不幸,我们的城市母亲决不会弃之不顾,因为你生活中的转机、曙光、幸运、贵人、福祉,以及种种珍贵的人间真情,也都是在这里获得的。而城市母亲全都有心地为我们记忆下来,一点一滴也不会漏掉。不信,就去生活过的老街老巷老屋里转一转,连自己也忘却的细节,她却会帮你记住,再现,复活。这便是城市母亲爱我们的方式。爱是需要用心体会的。尤其是那种默默无言的爱。只有感受到城市对我们的爱,我们才会加倍地去爱她。当然,任何城市、任何地域的性格都有缺欠。但是,如果你连它的缺点也宽容了,那才是真正的爱。爱不是只爱它的优点,而是爱它的全部。因为有缺欠的事物才是真实的。可是,我们对自己城市是不是所知极其有限?我们只知道自己有生以来短短几十年中的母亲,并不清楚她遥远的过去。她的诞生、童年、青年与成年。她的经历与遭遇,光荣与屈辱,幸运与危难。她曾经是否妩媚迷人?是否一度辉煌?或者饱受风雨的摧残而遍体鳞伤?甚至整个城池陷入过一片火海,一片地震后的瓦砾,一片漆黑一团的压抑中。我们不能无视她的历史。这历史也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天津古文化街于是在城市母亲600岁的日子里,我们怀着庄重的情感面对她的全部历程。追寻她的过去也探寻自己的由来,引她的光荣为我们的自豪,将她难忘的苦难转化为激励我们奋进的动力。弄清楚怎样去爱惜她的遗产,坚守她的气质,超越她的缺欠,将未来的灯接通在深厚的历史根脉上。而不是在全球化和一体化中迷失自我,让我们母亲清晰的形象消失在当今世界流行的千篇一律的靓丽又单一的面孔中。我们的母亲600岁。一个人一百岁已经很老,一个城市600岁却能够依然年轻。因为我们一代代人可以通过努力不断地让她充满活力,永葆青春。应该说今天的天津处在一个空前的兴旺期。但历史的机遇从来都是与责任连在一起的。我们既是城市的享受者,也是城市自觉的创造者;爱和被爱是情感生活的两面,它们合在一起,才是一个美好的整体。于是我们找到了纪念母亲600岁的最好方式:主动地去爱我们的城市,心中永远放着她,并为她而奉献。本文刊发于人民政协报202012月26日第6版 赞 (0) 相关推荐 王振良:万壑千岩变态生 ——浅谈天津地方文化研究中的几组对立概念[下] 第五组概念--雅与俗 任何地方文化,无不存在着雅俗的二元对立.但一般规律都是,雅文化作为发展的主流或主线,俗文化作为其支流或补充:即使俗文化极度发达的地域,也无法与强大的雅文化分庭抗礼.天津则似乎是个 ... 为津城庆生 | 冯骥才《我们的母亲六百岁》 本文转自"跳龙门乡土艺术博物馆"微信服务号 津生津事 今天,是天津这座城市616岁的生日. <重修三官庙碑> "我朝成祖文皇帝入靖内难,圣驾尝由此济渡沧州, ... 天津大学向新生赠阅冯骥才编的“文化地图”:亲近求学的城市 在天津大学2021年的高考录取通知书里,有一份特别的礼物--一本由著名作家.学者冯骥才主编的<天津文化地图>.7月12日,在天津大学2021年首批本科生录取通知书的签发仪式上,天津大学校长 ... 母亲节分享幸福 | 冯骥才《母亲百岁记》 母亲百岁记 文 / 冯骥才 ღ 留在昔时中国人记忆里的,总有一个挂在脖子上小小而好看的长命锁.那是长辈请人用纯银打制的,锁下边坠着一些精巧的小铃,锁上边刻着四个字:长命百岁.这四个字是世世代代以来对一 ... 【 大爱无疆 】母亲节分享大作家冯骥才的《母亲百岁记》 [ 大爱无疆 ]母亲节分享大作家冯骥才的<母亲百岁记> 周游太虚幻境 11分钟前 阅读 8 关注 来自话题 #亲情故事在身边 2.6万篇 [ 导读小引 ]近读冯骥才先生的<世俗奇人& ... [转载]冯骥才笔下的巴黎 原文地址:冯骥才笔下的巴黎--法国的风情与浪漫作者:夏日清泉 读了作家和画家冯骥才笔下的<巴黎,艺术至上>,很喜欢他写的游记和拍摄的照片.从一个作家和画家的角度观察生活,比我们普通人的视角 ... 跟冯骥才聊聊“小桥流水”和“人家” ■记者 陈抒怡 西塘古镇 "毛豆.蝴蝶,这回没有遇到,因为现在游客实在是太多了,但是不是能遇到其他的细节,很难说."近日,在浙江省嘉善县西塘古镇召开的传统村落保护国际研讨会上,近8 ... 冯骥才:一个民族不怕犯错,就怕记不住教训 冯骥才,1942年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慈溪县,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画家.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小说 ... 冯骥才《艺术家》阅读练习及答案 艺术家 冯骥才 四月初已进入春天的时光,窗外所有树木的树芽都在逐步变成生气十足的新叶,绿叶才是春天开出的花.清晨的风还有一点凉意,吹在楚云天身上叫他神清目朗,分外清爽. 他把一张洁白的宣纸铺在临时搭起 ... 《西塘宣言》发表15周年,冯骥才谈传统村落保护 时光如白驹过隙,2006年,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史上第一份呼吁全社会并联络国际学术力量保护古村落的"宣言"--<西塘宣言>正式发表,到如今已经整整15周年了.15年前,天津 ... 作家名片 | “伤痕文学”代表作家冯骥才:文学通往作家心灵最深处 编者按 近年来,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全球文化多元化发展日益兴盛的背景下,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联合中国作家协会<小说选刊>杂志社,启动" ... 独家 | 俄罗斯汉学家科罗博娃:翻译之路始于冯骥才,精于贾平凹 科罗博娃(Korobova Anastasia),毕业于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汉语专业,2003年至今任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兼职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和翻译,并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