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一个比较新颖,但又是当今营养学方面比较前沿的内容:精准营养。所谓精准营养就是指:依据个人的遗传背景、生活特征、生理状态以及代谢指标等内容,对个人的营养进行具体的个体化干预,从而实现维持机体健康的目的。尽管“营养”这个词出现了很久,但是事实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类其实是不考虑营养需求的,而只关注温饱问题,将填饱肚子作为唯一需求。不过进入 20 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在很大范围内解决了温饱问题。于是营养问题开始受到关注,各国相继推出了膳食指南及各类营养指南,“营养”这个词开始真正成为了显学。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今天的我们看起来吃得似乎是很丰富了,指南也写得挺完整的,可是为什么当今社会依然会存在很多因为营养不良而影响的健康问题呢?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一日三餐就可以保障营养健康,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同样的摄入,有的人营养缺乏,有的人却表现出了营养过剩。甚至很多时候,看起来营养过剩导致了肥胖的个体,却出现了某些维生素的缺乏,这又是为什么?答案在于人的个体差异。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哪怕就是同卵双胞胎这种初始遗传物质几乎一致的人,随着发育和成长,也会呈现出差异,这就是个体差异。事实上,人类的个体差异非常高,高矮胖瘦美丑都是个体差异,这就对营养提出了考验。我们的营养建议是针对群体的,其概念是统计学上满足大部分人群需求的参考值,具体到某个人来说,可能就要因人而异了。结果就是,尽管我们按照营养建议进行摄入了,然而它可能并不是每个人摄入该种营养素的最佳推荐值。就像同样的教育同样的试卷结果不同人的考试成绩不一样,明明按照同样的营养建议进行摄入了,有的人过剩了,有的人却仍不足。而营养如果不能让我们刚好合适,长期下来,可能对健康也不利。那么如何才能让营养精准匹配每个人的需求呢?答案就是精准营养。通俗的说,那就是四个字:因人而异。这就不得不提到当今科技的发展给出的新的解决思路。我将其总结为两条思路,一条是源头,一条是结果。个体差异核心取决于其遗传物质差异,无论是身高体重还是健康状况都很大程度受到了基因的决定和影响。只要我们破解了个体的遗传密码,那么我们就可以对个体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其实现在已经有许多基因检测出现了,相信很多人也已经尝试过了,但是这些其实只是一些基因多态性和表型的相关性研究,并不能直接预示实际情况。我们对基因解读还非常的浅显,且基因到终端表型需经历表达翻译,剪切修饰等繁复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就导致我们的源头预测极有可能出现偏差。因此从这个角度,我们从源头上的基因来寻找个体精准营养的密码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代谢物简单粗暴,直接检测我们的营养素标志物的水平,缺什么补什么。代谢物相比于基因,其对营养状态的提示作用更直观且易于调控。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去医院让医护人员抽静脉血然后进行检测分析,这无疑的增加了普及难度。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天天去医院去抽血,而且有时候还要抽好几管血。自己在家中采集静脉血上的技术问题也不容易掌握,消毒、设备、采血袋以及采血方法等都不是简单一个人可以操作完成的。再加上自己在家中采集又会伴随着血液的保存和运输过程中变化等问题。可以说静脉血检测其实并不适合日常频繁检测的情形,这对于精准营养来说就是一个障碍。而为了更加简单快速的收集和检测血液中的营养素成分,研发人员开发出了一种全新的技术,那就是干血斑技术。干血斑( Dried Blood.Spot,DBS)可能对于很多网友来说较为陌生,但是这种技术已经是业内早已成熟的血液采集和保存方式了。早在 1963 年研究人员就已经采用干血斑技术来进行婴儿苯丙酮尿症筛查中。而随着质谱技术的发展,干血斑技术已经被广泛用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临床药物检测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多个领域中。干血斑的使用非常方便,用少量指尖血滴于滤纸上晾干后制成干血斑样本,然后就可以常温寄送到专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相比于液态血液的检测,干血斑样本的采集就简单多了。因此可以很好地应用于精准营养中。想象一下,如果不确定个人的最近膳食营养到底合不合理,又不能总是进行大量液态血液采集和冷冻保存等,那么用干血斑直接采集个人的少量指尖血然后常温运输,自然极大的方便了对个体的营养状况判断。当然,干血斑采集和保存也存在一些问题,那就是针对有些稳定性较差的代谢物的应用有限。因为有些代谢物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再加上干血斑收集的血液量较少,可能会不适用于一些在血液中含量极低的化合物的检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相信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干血斑检测的项目可以进一步扩大。有全新的更高效的色谱、质谱等改进,未来可以检测出越来越多的代谢物。高明的医术讲究治未病,很多健康问题其实都和营养以及个人的习惯有关,是长期的积累才造就的。因此健康的维持必须从日常点滴做起,精准营养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期待未来有更便捷、更精准的个体数据解读,从而为我们的健康提供更加精准的建议。
参考资料:
[1] Guthrie R, Susi A. A simple phenylalanine method for detecting phenylketonuria in large populations of newborn infants J. Pediatrics, 1963, 32(3): 338
[2] Wagner M, Tonoli D, Varesio E, et al. The use of mass spectrometry to analyze dried blood spots Jl. Mass Spectrom Rev, 2016, 35(3): 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