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独立】前沿35-张守刚诗歌评论专辑

稿    约

“2020【独立】前沿”是【独立】新设的一个栏目,请朋友们来稿支持,尤其欢迎探索试验先锋作品,长诗、组诗、短诗、散文诗、诗剧、诗小说等皆可,行数在500行以内,附简介、相片一张、诗论随笔(诗歌感想、诗思)等,除以上纯文学作品外,也欢迎其它艺术种类中先锋的文字作品等类型,审编后先在微信上专栏推出,以后如征稿达到预期,将以纸质刊形式存档。
截稿时间:2021年3月1日前。
稿发邮箱:2077043901@qq.com
发星致谢!
 张守刚,重庆云阳人,生于70年代,当代打工代表诗人之一,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在《人民文学》《诗刊》《扬子江诗刊》《作品》《四川文学》《中西诗歌》《新大陆》(美国)等国内外报刊发表诗歌一千余件。有作品入选《现代诗三百首笺注》《朦胧诗二十五年》《年度最佳诗歌》(连续7年,辽宁版)《中国新诗年鉴》等几十种重要选本。有作品被译介为英语、德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等多国语言。另有诗作入选小学中学语文读本。出版有诗集《工卡上的日历》《徘徊在城市和乡村之间》《60首诗  张守刚卷》等。

2020【独立】前沿35-张守刚诗歌评论专辑

    
疼痛的生活/郑小琼
漂泊人生的辛酸与人性挣扎的见证/吕婷婷
疼痛的乡村,忧伤的城市/阿优
张守刚:一只简单的羊/泥文

疼痛的生活

郑小琼

一个陌生者阅读张守刚的诗,首先便者一种忧伤、良善、悯怜的感觉,这是我所在工厂一个朋友在阅读张守刚的诗的印象。而一个熟悉他的人阅读他的诗便是简约、真实、平常心,这是我在阅读张守刚的诗产生的感受。我是去年在一本叫《大鹏湾》的杂志上同时登有我们的诗,顺便给他写了一封信,这样便开始了与他的交往。之后,读到了他大量的诗歌。

阅读张守刚的诗歌,首称便是要进入他的平常心的语言磁场中去。也许我们已经习惯于用虚假的、堕落的、平庸的、下流的文本充塞于这个诗歌酱缸坛。比如某位新造名人所说:“诗人与世界的关系不是思考的,理性的……”这种所谓的诗歌高论居然会被诗人们接受,如持封建圣旨一样。我一直不敢想象诗歌如果丧失了理性的思考还有何存在的意义。难怪如今的诗人们居然可以用斧子砍妻,可以杀人抢劫……而且这些无耻的诗人还一次一次的让人怀念着和崇拜着。我认为当前我们最为迫切的并不是做诗而是学会如何做人,回到人的真实、怜悯、对世俗的人文关怀、良善方面来。任何一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绝不能因为所谓标新立异的理由而侵犯他人合法的自由甚至生命。爱惜生命,珍重自身是人最根本的身尊和要求。我一直怀疑某些诗人对诗的偏执是不是真实的,或者更多的是作秀。我觉得好诗首要的标准便是感人的。它应该是对世俗的人文关怀,在语言和文本的炼金而产生的结晶。诗人应该有一颗不同寻常的平常心,他的责任和义务应该在文本呈现这个真实的世界美与良善,展示人性的方面。

还是让我们进入张守刚的良善与怜悯的诗歌磁场吧!“灯突然熄了/我被黑紧紧裹住/我看不见自己/仅仅感觉黑色的呼吸与心跳/连窗外传来的嘈杂声也是黑的/冷冷地  击打/我内心的渴望/我想点燃一只蜡烛/通过它微弱的体温/看自己是否真实存在”这样平实、朴素的语言给人制造了一种打工生活的孤独、惊慌、忧伤的磁场。它呈现的微妙的心灵感受直抵生活的幽经。诗歌应该在不断描述、叙述事物或心灵的本来面目,同时赋与它理所当然的存在的合理、可能、合法性,从而达到一条奇异的“花园小径”。但是叙述的语言如何在文本上达到语言的透明和事物的真实,这取决于诗人审察视角和叙说方式,个人的经验决定。我不愿从技巧或者纯粹个人技术上来解释张守刚的诗歌。我只想从平常心来阅读张守刚的诗,我始终认为诗坛还是一个浮躁的,虚假的酱缸坛。一些口是心非的诗人打着一些幌子(世界形势许是偷偷从园外抄袭过来)在诗坛上强行炒作,从而达到个人的目的。诗歌不是口号与主义越响亮就越优秀,它的力量应该在于诗歌本身来说明。诗歌在更重的方面是个体的经验和语言的技艺展现。它不是主义,主义是某些评论家便于阅读而画蛇添足产生的,应该是先有诗歌文本,后有主义。但是在中国当代诗坛恰恰相反,先有某些标新立异的主义,才产生了诗歌。它让我想起我们工厂的流水线,先制定系列的标准的方式,然后机械的控制和操作,从而达到流水线批量生产,以数目众多虚张声势,这似乎成了诗人们成名的终南捷经。媒体始终是媚俗的,它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永远是虚假的热闹,刻意的造势,它不止一次在给我们上演“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但是我活在这个世俗的力量中,必须承受世俗给予我们的压力。我所阅读到的张守刚便是这档一个默默隐身于诗歌本身之中,而不是存在于所谓的主义之中的诗人。他向我们呈现的是他个体所处的真实世界和他个体的人生经验的真实事物,而不是主义上的技巧与语言上的卖弄,是发于心止于情的。他在这个充满浮躁喧哗的时代中很艰难清苦的写着自己的诗,一个真正以诗作生命的诗人。

张守刚的诗歌清澈透明,有很深的思考气质,是那种读了以后让人不断回味、咀嚼,很舒服很妥贴,满口余香而颇有回味的诗作。它们呈现的是张守刚心绪的自然方式与理性的沉思,结构的运思,语言的凝思的产物。他以满怀深情地,怜悯的笔调展示他存在和置身于的打工场景。这个场景是忧伤、艰辛、无奈、孤苦的,面对的不仅有生存的压力,更多的所谓在这个阳光世界中非法的东西,如果不是真实存在与置身于这个场景中,谁也不会想到在这些貌似天堂的开放的沿海地区每天都在上演着这个时代的可耻与脆弱,法律在这里是何其的软弱。对于这个世俗社会神圣的法律,我认为并不是在于制定意义上所谓法制完善与完整,而是在于执行的意识与强度,这个扭曲的社会把法律当作政府部门的公文挂在墙上,它沾满灰尘的哭泣,成为又一种意义上的形象工程。我只是想说,中国现在存在太多的这种无论从精神上或者物质上的形象工程了。但是置身于这种场景之中,一个诗人是何其的脆弱,艺术永远是无能的。它们永远只是向我们呈现在这个世界发生的东西,并不能改变什么,它唯一的意义在于告诉我们这些曾经发生过,或许警示我们不能再发生,但它终就不能阻止继续发生的。

阅读张守刚的诗,不由得想起自己,还有更多的打工兄弟姐妹们,我们都置于这种环境之中,无奈的情绪油然而生。比如《加班加点的夜》《羊》《在打工群落里生长的词》……特别感动于《暂住证》,“查暂住证的夜晚/‘闷罐车’呼啸着/在工业区的大街小巷/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谁被抓进‘笼子’了/谁就被罚款/”这样心酸的经历对于一个打工的人有谁没有感受过。我记得我刚来东莞的时候,因为没有找到厂,只好每夜都反锁在阴冷闭寒出租房里,每天晚上老乡上锁,早上打开,囚禁自己,但是每夜仍是惊弓之鸟,害怕那些所谓的执法者治安队员全然不顾公民神圣的权力而破门而入。我一直不明白,在人口在流动的今天,还要一张所谓的暂住证干吗?在同一个国度里,一张暂住证把法律上人人平等的人划分了多少等级啊!封建了几千年的户籍制度,保甲制度还将封建多少年啊!有时,翻开张守刚的诗,不忍卒读,一读,又是一把辛酸的眼泪流下,因为它太真实了,与我们太近了。我只记住巴尔扎克在小说前言中的一句话“一切都是真实的。”我一直不想从诗学意义上来阅读张守刚的诗,因为他对于我们实在太真实了。但是对于一个诗歌创作者,我还是必须回到文本上的诗歌中来阅读他的诗歌。

如果说近几年最为轰动的诗歌事件便是口语与学院派的诗歌论争,但是我一直认为这种诗歌论争是无聊的,或许某些置身于其中的人还大言不惭说是摸索诗歌的发展方向。但是我以为无论是口语还是学院派都不是诗歌的发展方向,而一种形式。诗歌发展的方向应该是感人的,口语和学院只是手段,用手段替代本质并且加以论争是不是无聊的。我一直认为我们如果放弃所谓的诗歌论争,把精力和目光都置身于诗歌本质,置身于我们生活场景、人间烟火和精神世界、内心深处、个人良善的体验中去,那么诗歌便是有福的了。诗歌应该平民化一些,但不是庸俗下流化。诗人应该是日常生活中的平民,而不是隔壁安定院的怪物,我一直祈愿诗人正常一点,良善一点,平静一点,谦和一点。我一直以为中国应该有属于本土的现代诗,它的源头应该在唐诗或者楚辞中,但是现在诗坛上一直存在一种审祖审古的情结,一味地提倡所谓的国外潮流,经济可以世界接轨,但是文化却是不能,它永远反应本土的置身于真实生活中,最本土的便是最为世界化的。我不止一百次阅读唐诗和楚辞,感受到它更与我们的血液接近。其实所谓学院与口语的争论在唐诗似乎早并存,乐府诗在当时可谓口语吧!“床前明月光”可谓是当时的口语吧!但是同样是感人同样是好诗。我一直以为诗中的语感、语势、韵律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

我在阅读张守刚的诗中,便觉得平民意识在他的诗歌中是极为显著的特征,充满生活气息,人间的烟火,也充满了人生的艰辛与痛苦,他的诗坚实而凝重,以生活的大地作为基础,而不是轻浮于半空中的灰尘之诗,他一直在打工生活大地上炼就歌之石,这种石头是坚硬而瑰丽的,不象玻璃球一样是易碎的。“只有在汤溪河水的倒影里/隐约看到自己/像一个人那样/活着”(《江口,江口》)对生活在遭受艰难后的信心仍在。“我在煤矿中看见的是黑暗和恐惧/头顶上的安全帽/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在瓦斯与排扇之间/我的呼吸多么胆怯”张守刚总是这样不动声色的书写着它经历的生活,目睹的物,如安全帽、瓦斯、排气扇……他的生活和他的诗同时让打工生活浸染着,并且理性的思考和感悟着。这是一种“离他们(种田)越来越远/我已多年不问农事”的生活。无疑打工生活和经历让我们摆脱了祖辈一样囚于方圆十里的乡村生活,它让我们有了开阔的视野与不同于祖先人生冒险经历。同时这种生活也是“雨又起来了/而我被淋湿透的梦/早在昨夜的无边的雨里/破碎  不知飘向何方”一种颠簸飘零艰辛无奈的生活。这种飘泊情结和真实性深深印证在张守刚的诗中,形成他独有的物象特征和诗歌的磁场。“面对一只躺在菜市场的茄子”……“一个买菜的外地人/很想把它捡起/他看了看周围那么多眼睛/就犹豫着走开了”这种充满矛盾的苦痛的人生经验和天性的怜悯之心在铁板一样现实之中是多么的无奈,诗人之心是何其的脆弱。同样因为艰辛的打工生活,使得我们“对于生活其实/我们不必奢望太多”,有时在流离,幸福于我们实在太简单了,一个能够安然入眠痛痛快快睡觉的夜晚,或者能够度日的工作,说出来是多么的苦涩!我和张守刚谈论过跳槽之事,每次他都不再多说,我只知道他居住在中山到珠海一个叫坦洲的镇上,在一家叫做南洲的皮鞋厂打了近十年的工,他一直沉浸在简单的打工生活中深思着感悟着。

张守刚的诗一直漫步在打工生活中,他对人生家庭的琐碎和日常事物的诗意描述,更重要的是对生存意义上的追问。这种琐碎对于一个不熟悉于打工生活的人觉得有些拙劣,但是对于一个熟悉打工生活场景的人来说,便是一种内心的疼痛的呈现,一种生活的坦白,它紧紧揪住现实生活的根源。在貌似随意的语言中赋于平常事以生命追问,它创造了另一种对生活的美感与热爱、珍惜、更为一个个飘泊、疲惫的心灵找到了理想的家园!


漂泊人生的辛酸

与人性挣扎的见证

——张守刚诗集《徘徊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解读

吕婷婷、指导老师龚奎林

(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摘要】打工者注定是要漂泊的,逃离了乡村,却无法融入到城市。他们只有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徘徊,独自走着艰难的打工之路。一路上,他们被城市拒绝,为生活挣扎得筋疲力尽,依然保存着乡村的憨厚、素朴、善良。

【关键词】打工诗集 漂泊 辛酸  人性挣扎

张守刚的打工诗集《徘徊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反映了打工者在城市的辛酸生活和他们为了梦想执着追求的人性挣扎。我把整本诗集分成五个部分:(1)童年记忆和故乡的安慰。(2)乡村的疼痛和故乡的温暖。(3)城市的艰辛和打工者的无奈。(4)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的挣扎。(5)坚硬与柔软:“羊”意象的抒写。张守刚,这个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异乡人,尝尽了城市生活的辛酸苦辣。在苦苦挣扎中,只有故乡能给他温暖和安慰。他一直徘徊在城市和乡村之间,于是,他用诗形式,把自己的漂泊人生,写成叩击灵魂的文字。

一、童年的记忆与故乡的安慰

他们是农民工,他们是城市的异乡人,他们贫困、孤独、迷茫、焦虑、自卑,他们被人怀疑、排斥,被人看不起。中国的农民工达到1.3亿,队伍如此庞大,却永远被人忽视,被人遗弃。当农民工在城市受到伤害,遭受不幸时,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的家乡,在对家乡温暖的想象中,他们孤独的灵魂才能得到一丝慰藉。故乡,永远都像自己温柔慈祥的母亲,从来不会拒绝孩子的回归;家,永远是避风港,给我们温暖,给我们爱和安全感。

张守刚,就是这样一个农民工,一个对故乡深深眷恋的农民工。故乡,给张守刚留下了太多的记忆,有欢乐,有痛苦,但每每想起它,总给人带来温暖和安慰。还记得那些阳光明媚的午后么?枕着草垛,晒着太阳,眯着眼睛看天上的云朵变着魔术,一会儿像天狗,一会儿像长龙,一会儿又像穿着裙子的小姑娘。那时候的我们还不懂“云卷云舒”,只记得那时的天空特别蓝。风,也特别干净。草垛里,留下了作者童年玩耍的痕迹,还有那一串串童真的欢笑。我和作者一样,来自农村,在作者的《想念草垛》里,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在外漂泊多年,作者一直把故乡放在心里最柔软的地方。他无数次写到故乡,《红梁村》、《又写红梁村》、《再写红梁村》。作者最想写的也是红梁村,尽管它已经慢慢衰落,但那朴实的乡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乡村儿女。那些乡村的日子虽然贫困,但却快乐。张守刚他像爱自己的母亲一样爱着红梁村,他要歌颂红梁村的一切。

红沙飞舞/穿过春夏秋冬/你依然是最初的模样/我爱着你/就像爱着我的母亲(张守刚《又写红梁村》)

我要不厌其烦地歌颂你/我的红梁村/歌颂那颗歪脖子的老柳树/……/歌颂黄昏里饱着肚子归来的铃铛/……/歌颂山抢着回答的乳名/……/我还要歌颂……(张守刚《再写红梁村》)

故乡有自己的亲人,也许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久,农民工对故乡的情感都无法因离开而淡化。像《大嫂谣》中胡贵说的:“在这个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人愿意离乡背井。”①

二、乡村的疼痛和故乡的温暖

作者的故乡叫富家坝,那里有许多关于疼痛的回忆。但故乡给作者带来的温暖,却时常抚慰着这颗在城市受伤的心灵。他感恩自己的家乡,它尽管贫穷、落后,但它是作者的精神支柱,让作者在挣扎中看到希望。

许多年轻人渴望城市,以为那里可以摆脱贫困,有他们想要的生活,于是,他们拼命地逃离土地,闯入了城市。来到城市他们才明白,城市永远都不属于自己,故乡才是天堂。而随着年轻人的离开,故乡的劳动力越来越少,故乡也变得越来越凄凉。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故乡开始陷落。在《徘徊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这部诗集中,张守刚抒写了乡村在与标榜了现代文明的城市之战中的失落,那一份沉甸甸的乡愁不仅仅可以简单称为一种不识时务,而是对精神原乡的生动追忆,对现代文明过度追求掠夺性物质化的深刻担忧。

在我的家乡/大片大片的土地里/长满了荒草/它们不可一世/霸占了庄家的位置/那些留守在家里的老人/面对疯长得野草/束手无策/   不用播种/不用施肥/收获的是冬天的荒凉/这些自生自灭的草啊/多么像那些自生自灭的留守儿童  (张守刚《荒草》)

无人看管的家园长满了荒草,低矮的土房,被雨水腐蚀了骨架,变成了断壁残垣,最终被掩埋在土里。那些缺失了爱和束缚的孩子,也像野草一样,不可一世。城市不仅掠夺了乡村的物质,还掠夺了乡村的爱。

这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哀。但在作者童年记忆里,最疼痛的莫过于父亲的去世。他在《送父亲上山》写道:

这一天的雨好大啊/它代表了我所有的眼泪/……/唢呐阵阵/呜咽着我沉重的悲痛/十多天了 我守着他最后的日子/我哭不出眼泪/他痛苦的呻吟/每时每刻都揪着我的心/我已经忘记了痛苦的滋味/……

在那个年代里,除了病痛,还有饥饿。作者渴望自己是一直简单的羊,面对满山青青的草,可以摇摆着尾巴,自由自在地啃着草,吃得饱饱的,幸福地“咩咩”叫。

贫困、病痛、饥饿,这些都是乡村自己的疼痛。还有一些,却是城市强加给乡村的疼痛。农民工来到城市,给城市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可他们得到的却是少之又少。就像作者诗集中写到的那些云安的练盐人,他们日夜不休地在盐井炼盐,为盐奉献了一生,自己却过着“缺盐”的日子。还有那些正在受着烈日曝晒的建筑工人,他们为城市建筑了高楼大厦,自己却无家可归,只能住贫民区低矮的瓦棚。农民工在城市得到的报酬永远都无法和付出成正比,没有地位的他们不但在经济上任人宰割,还被城市人称为“乡巴佬”“土包子”,给他们精神上也带去伤害。面对这些,他们无可奈何,只有在心里冷笑一声。

在这个四处碰壁,被人歧视的冷漠城市里,红梁村,这个美丽的名字永远温暖着作者的心。终于,多年后作者回到故乡,他把所有关于老家的故事写进自己的日记本里。

9月21日/把怀揣多年的乡愁,扔在回来的路上/轻轻地捂紧“砰砰”直跳的心口/拥紧故乡的怀抱……  9月24日/……/小雨中的田野/虽然宽阔/但是晦气/……   9月27日/在磬石古城/我是一个迟到的过客/……  (张守刚《故乡日记组诗》)

再次回到故乡,到处充满了陌生,作者看见的尽管是故乡的疼痛,但作者说:“我愿意再一次回到过去,温习那些苦难。”他喜欢乡村的朴实,喜欢村民的憨厚,所以,他愿意和土地长相厮守。

在故乡云阳,他也看见了让人欣慰的变化。云阳变得热闹了,新建了许多大道、广场和公园,这些变化给人带来希望。

这群年老的母亲/紧紧捏着杏家湾的春天/太阳都出汗了/她们还在跳/踩着激起的皷点/轻盈地  舒展着年老的时光/看到这真实的一幕/我感动得不知所措/杏家湾  在云阳/它不仅仅是一个地名/它快乐地开着花/将幸福传递给/每一个云阳的人   (张守刚《杏家湾》)

三、城市的艰辛和打工者的无奈

曹文轩的《山羊不吃天堂草》就写到了打工者在城市的艰辛和无奈,书中有段让我印象深刻的话,他说:“至今,明子对这座城市还是没有一点熟悉的感觉。他觉得这个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遥远的,陌生的,永不可到达的。城市对他来说,是永不可解释,永不可捉摸的,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有时,他隐隐地还感觉到一种恐怖感和一种令人难以忍受的压抑和悲哀。”这,就是一个打工者对城市的悲哀和无奈。②

早些时候,民工外出务工不仅要办理劳务输出证,暂住证之类的证件,还要怀着被包容的恐惧。这都是制度强加给他们的,使他们成为“过街老鼠”。孙志刚在他的《老鼠家史》中写道:“从没有在大街上放心大胆的溜达过,不小心缺胳膊断腿。”所以那时候的打工者白天都不敢在街上活动,除了在厂房,就把自己反锁在阴暗的出租房里,到了夜晚才敢出来活动。他们就这样艰辛地活着,连人生自由的都受到限制。近年来,随着中央对农民工权益的重视,制度法纪方面得到了一些改善,但他们得到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却是少之又少。多少企业占用他们的休息时间,多少老板欺负他们不懂劳动法而压榨他们的劳动力,拖欠他们的工钱,多少工人因工伤丧命却得不到合理的赔偿。

这是一个被忽视,被践踏的群体。他们长期受到歧视和不平等对待,使他们失去了话语权,使他们的生存状态异常艰难,从而一直处于“被命名”。在公众形象这一领域,打工者的沉默成了一个生存群体的历史性态度。在这时候“打工诗人”发出的声音就显得弥足珍贵。因为只有通过打工诗人的笔,我们才能真正窥视到打工者的生活境遇和心灵历程。刘冬妩在《城市跳跃》中说:“从古到今,在诗人与他的时代之间,也一直有着一种痛苦的对话关系。不管他如何抗议自己生不逢时,都无法摆脱与时代的联系。他并不是自主地选择写作题材,是某种选择逼近了他使他别无选择。在今天这个特定年代,几位“打工诗人”笔下的动物形象,充分显露了他们写作的主导性动因。一个被压迫群体的生存,包括其境遇和命运,注定要成为代表那一群体的诗人优先思考的主题,让他们在历史的夹缝中坚韧地说出自己。”张守刚,就是这样一位打工诗人,在这个充满浮躁喧嚣的时代中艰难清苦地写着自己的文字,是一个真正以生命作诗的诗人。张守刚的诗永远清澈透明,真实地放映着社会中的种种现实。感动、激励着和他一样在城市打工的兄弟姐妹。打工诗人李明亮这样描写张守刚:“张守刚,一个打工诗人的代表……熬出乡愁半斤,郁闷三两,快感一钱,然后涂抹在四处游走的杂志上,让每一个打工诗人添尝。”

张守刚能把打工诗歌写得如此自然而又深刻,那是因为他在写自己的人生啊!张守刚,1970年出生于重庆市云阳县的一个小乡村,他是农民的儿子。1989年19岁的张守刚便背井离乡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去过湖北砖厂打过零工,去内蒙古煤厂做过挖煤工,去汽车配件厂当过冲压工。他左手大拇指以外的四个手指就是当年在配件厂被冲床活生生地切掉的,真的难以想象这样的断指之痛要如何去忍受呢?1994年,张守刚来到广东坦洲南洲皮革厂,一呆便是十年。打工者,永远都承受着肉体和灵魂的双重痛苦。张守刚在《细小的雨中》写道:“我的命运像那些细小的雨,我努力地让自己不让风改变我命运的方向。”打工者,他也有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可是面对生活,却又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随波逐流。有时候,生活太可怕了,让人不知所措。它吞噬着人的生命和青春,磨灭了人的锐气。

张守刚觉得,自己就像一只羊,被这个城市放牧着。就像《打字员》中的打字员,《擦皮鞋的女人》中的那个给人擦鞋的女人,《老木匠》中那个家徒四壁的老木匠……每个城市都有这样的群体,拴在城市这根柱子上,被这个城市支配着,被这个城市放牧着的群体。城市生活总是带着面具,让我们无法认清它,却一直在为它苦苦挣扎。

一直疲惫的手/拽住生活的衣角/不想松开/却又快要抓不住……  (张守刚《睡吧,亲爱的夜》)

贫穷,永远是打工者羞于说出的悲伤。当今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无疑会给打工者带去巨大的压力。加重了打工者内心的自卑感,让他们更加无法融入社会,只喜欢躲在自己的圈子里安静的生活。因为他们害怕被那些尖锐的语言,鄙夷的眼神刺痛。总之,那些打工者在打工路上,经历了怎样的血雨腥风,走过了怎样的历程。“打工诗歌”是他们打工生活最真实的见证。从“打工诗歌”中让我们窥视到一个长期以来被忽视的社会群体的真实生活和心理状态。苦难和无奈给他们的心灵笼罩上了大片大片阴影,尽管他们拼命挣扎,也无济于事,因为作为一个打工者来到这个城市就注定有这样不平等的对待。农民工问题不是只关乎一些特定地域和特定人群,作为中国最广大的弱势群体,他们长期受到不公平,不公正待遇,它是关涉到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公平、公正问题。

四、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的挣扎

打工者的生活确实艰难,既要承受外部的种种压力,又要面对自己内心的迷茫和痛苦。他们在苦苦挣扎中,承受着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如张守刚《微笑的垃圾》

我是说她微笑着/在垃圾中  拣垃圾/这个时代的垃圾太多了/她累  怎么也理清不了/就像她儿子/吸毒 嫖娼 赌博 /再一次作案中/被戴上手铐 /扔下白发苍苍的她/无人照料/后来  她拣起了垃圾/垃圾里的生活/比儿子更有效(孝)

这是一位失去儿子的母亲,在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为了生存,却只好去拣垃圾。他的儿子因吸毒、嫖娼、赌博走上了不归路,扔下孤苦伶仃的她。在这位母亲悲伤、绝望的时候,是垃圾养活了她。在她的世界里垃圾比儿子更有孝,她总是微笑着捡垃圾,是在嘲笑自己可悲的命运吗?这是多么辛酸,这是对亲情的践踏。这种痛苦通过诗歌的放大无不让人产生怜悯之情。又如《中药材》

他们老实巴交/隐藏着苦和涩/一副很植物的样子/病是理所当然的/煎熬的日子/谁说过他们的苦/趟不过生活的重/最终还是走了

打工者就像这副中药材,老实巴交。在生活的标签里,微笑的背后隐藏着多少苦涩和恐慌。他们老实憨厚,卖命工作,过度操劳,工伤,承受着各种各样的煎熬,无人诉说,也无人理解和同情。最后趟不过生活的重,最终还是走了。而罗德远的《刘晃棋,我苦难的打工兄弟》写得就是城市利益对生命的贱踏。

刘晃棋,我同在天涯的打工兄弟/……/你,摇摇晃晃/离开了无限眷恋的土地/消化道出血  呼吸系统衰竭/生命已快走到终极/昏迷后醒来的你却说:“别拦我 我要打卡/迟到了要罚款……③

2010年的暑假,我去到东莞,帮母亲卖菜,成了一个卖菜小妹。每天从晚上十一点工作到第二天上午十一二点,工作整整十二个小时。在那之前,我还不知道有个城市晚上还能热闹得像白天一样。天很热,我到处可以看到光着膀子的买菜小贩,他们正在为一两毛钱讨价还价,甚至发生口角。就这样,我在东莞渡过了一个月的打工生活,我比先前黑了许多,也瘦了许多,还出现头晕、贫血的症状。这一个月,我尝到的也只是打工生活的一些皮毛,我想,任何一个外人都无法完全体会打工者内心凄凉和苦闷。

城市的利益泯灭了多少人的良心和人性,犯罪、工伤、疾病、死亡,甚至出卖肉体。打工者为城市建设奉献了青春,甚至是生命,又有多少人同情过,尊重过他们,更别说感激了。诗人叶赛宁说:“走出了乡村,走不进城市。”是啊,如果城市人从心底排斥乡下人,打工者又如何去融入城市呢?其中尽管有些打工者已经拥有城市户口,但那毕竟是少数,更多人只能是城市的过客。或者回到起点,或者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继续漂泊。那些回到农村的,会发现乡村已物是人非,也不再属于自己了。所以,打工者的生存状态成为一种“流放”的过程,这种“自我流放”,构成了打工者内心世界中最痛切的体验:孤独而没有依傍。

张守刚和众多打工者一样,把家背在背上,颠沛流离,游走四方。走在繁华的城市里,不管站在哪里,都显得格格不入,任何一座高楼大厦都咬痛者着内心的卑微。只能在黑夜,用文字来表达内心的光明,悉数生命中那些不可承受之重。

五、坚硬与柔软:“羊”意象的抒写

张守刚著的《徘徊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这本诗集中,有一种动物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羊。

关于羊的故事贯穿于整本诗集中,写羊的篇章也有十余篇。

张守刚为什么如此喜欢写羊呢?

首先,羊是从小陪作者长大的动物,是作者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动物。每每想到故乡,就想到放羊的美好时光。

第二,作者希望自己是一只简单的羊,远离饥饿,懂得知足。如他在《放羊》中写的:“我也想学着羊吃草,然后饱了,满足得“咩咩”地叫。又如在《城市放羊》中写道:“我宁愿自己就是一只简单的羊。”

在作者心中,羊除了简单、知足之外,羊还是一种柔软的动物。它脆弱、孤独、无奈,眼里带着淡淡的忧伤。作者在诗集中写道:“草枯黄着,从它们的牙缝溜走,羊瘦了……”,“它被一条绳子牵着,在那棵树边,只有绕着树一圈的空间,所以它只好哭泣”,“它想吃的草淌着血,让它无法接近,它只好对着夕阳咩咩地叫……”羊的柔软还表现在它给人带来的温情,让人回忆起来有一种幸福感。

天上白云在飘/白云下面是吃草的羊/它们的尾巴一直在摇/显得那么悠闲/……

这是多么悠闲自在,多么惬意又幸福的场景啊。然而,羊又是坚硬的。作者在诗集中写到一只公羊,面对饥饿、孤独、颠沛流离,它挺直腰杆,敢于承担。它是母羊的丈夫,孩子的父亲,它有一个家庭要喂养。但再苦再累,它都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

这些柔软有坚硬的羊不正像打工者吗?羊的柔软象征着打工者在城市的劣势,脆弱、无奈,羊的坚硬象征着打工者的坚强,脚踏实地和执着追求。

那些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打工者,永远拿着最微薄的薪水,却干着最累最脏的活。因此,他们贫困、自卑、自暴自弃。疼痛在每一个打工者身体和心灵上蔓延,当自己的付出的不到回报时,当被生活逼迫得无路可退时,他们只有沦落到去偷、去抢、去出卖自己的肉体。这一切虽然不能只怪社会,但至少,社会是罪魁祸首之一吧。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农民工能得到社会的尊重,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打工者就像一群候鸟,他们不因季节变化而迁徙,却因生活和城市的驱逐而迁徙。他们不断的改变自己的生存空间,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从城市到乡村。总之,打工者的一生,注定是要四处漂泊,要为生活苦苦挣扎。张守刚《徘徊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描述的是自己的人生,也是每一个打工者的人生。这些时而快乐,时而痛苦,时而绝望,夹杂着心伤和血泪的文字,见证了打工者的漂泊人生和人性挣扎。

参考文献
「1」:罗伟章:《大嫂谣》【J】.人民文学,2005(11):38.
「2」:曹文轩:《山羊不吃天堂草》.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3):2
「3」:罗德远:《刘晃棋,我苦难的打工兄弟》
「4」:柳冬妩:《城市跳跃》

疼痛的乡村,忧伤的城市

——读张守刚诗集《徘徊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有感

    

这是一部没有序言的诗集,然而每首诗歌都是张守刚生活的序言,讲述着当下乡村的疼痛、城市的忧伤。这是所有 “打工诗人”目前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常年“徘徊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我们小心翼翼地生活在城市的边缘或心脏,苦苦挣扎却难于融入所在城市;我们渐行渐远的背后,童年里的乡村却日渐荒芜。

这是一部没有后记的诗集,然而每首诗歌既是张守刚命运的后记,记录着他人生的每一步脚印,里面收录了他的白天和黑夜。他试图以诗的形式掩饰自己的苦闷、孤独、疼痛、辛酸、呻吟、无奈、梦想、希望等,却弄巧成拙,赤裸裸的暴露在我的面前,我已看见他浮浮沉沉的半生被命运扔在打工过的城市。在黑色的诗行上浮现出一个坚强的身影与命运抗争着,他的疼痛和忧伤是岁月烙印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道风景,那一声声的叹息、那一次次的颤抖、那一道道的疤痕都是一首首无字的诗歌。

当我开通了新浪博客就“关注”了张守刚,默默地读着他的诗歌里感受他的生活,他为乡村的疼痛而疼痛着,他为城市的忧伤而忧伤着。

4月19日上午去嘉兴的车上,我家快三周岁的儿子又一次“拨通”了张守刚的手机,我不想打搅他,所以急急忙忙挂了电话。过了一会儿他回拨过来,儿子熟练地“接听”着,我第一次听到他那略带沧桑的声音在电话里“喂”了几声,只好硬着头皮跟他做了简短的自我介绍,“讨要”了他的诗集,四五天后,我就收到了他亲笔签名的个人诗集《徘徊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这是他的第二部诗选集(第一部诗选《工卡上的日历》至今无缘拜读,这是我的遗憾。)。其实,我很想多聊一下,很想多听一听亲切的乡音,多么想用我夹杂着彝语的四川话跟他好好谈谈,可我不善言谈,反应迟钝,老是在电话的这头支支吾吾,言不达意,惊慌失措。

说起著名打工诗人张守刚,在“打工诗人”群体中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乃至中国诗歌界,他也有一定的知名度的。评论界一提起“打工诗歌”(派)就不得不先说说中国打工诗歌的领军人物之一“打工诗歌”元老级别的张守刚。众所周知,生于1971年,现为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云阳县作家协会副主席的他是从1989年外出谋生,做过零工、挖煤、普工。1993年5月在一家汽车配件厂意外受伤后燃起了文学梦,疯狂地创作了大量诗歌,2001年荣获珠江三角洲“桂冠诗人奖”、同年与许强、罗德远、任明友、许岚、徐非等创办了《打工诗人报》(后改为杂志),次年获得《诗林》“天问杯”诗歌创作年奖,2007年又获得《浙江日报》首届全国民工文学大赛三等奖,先后担任了企业行政管理、学校校长、文化宣传策划员。

1998年,当我还在乡村里放羊时,张守刚的诗歌已经“来”到了凉山普格县,著名编辑家、诗人发星第一次在《独立》杂志命名了“打工诗歌”。那时的我还不知道何为“打工”,更不知道什么是“诗歌”。2001年,当他在“打工诗歌”界叱咤风云的时候,我才写下处女诗作《二十年后的我》。2004年,当他结束了十多年的打工生涯时,我才在高一的教材或课外书籍上读到了大量现代诗歌,不久,发星来我们班级讲授了两节课时的诗史,我才真正意义上接触了诗歌,发星算是我的诗歌启蒙老师。如今,我未曾面见过张守刚本人,只能在他的诗歌里了解他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了, 我也只懂得诗歌理论的一点皮毛,言无妥当之处,还请读此文论之友朋多多包涵,也请多多批评。

此诗选集系重庆三峡库区作家丛书之一,由重庆大学出版社于2010年12月出版,诗集分四辑,如《乡土,乡土》收录39首诗歌、《乡村的疼痛》一共七首组诗、《内心生活》选诗68首和《他们说》录用两篇郑小琼和丁小炜的评论。200多书页中没有任何插图,除几首组诗,一般都于短诗为主。粗读了第一辑中几十首简洁的诗歌,好像是在听张守刚如一个喜欢唠叨的阿婆一样不紧不慢的述说故乡里鸡毛蒜皮之事,一会儿说说“草垛”“土夯房”“野草”“桃花”“油菜花”等,一会儿讲讲“秋收”“羊”“乡下”“旧宅”“红梁村”等,然而他就是这么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心思缜密,眼光独特,运用这些普通而平凡得不起眼的意象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描述了一个个残缺的村庄,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个疼痛的乡村。细细品味,不仅扣人心弦,也让人痛心疾首,这不单单是他一个人的忧伤和疼痛,也是所有从乡村“移民”城市或留守乡土之人的病灶所在,如他在《乡村的疼痛》向我们“交代”一样:“微薄的收入留不住/人们打工去的背影/没有庄稼滋润的泥土/开始失血/疯长的野草吸食它/残留的营养/面黄肌瘦的土地/谁能听见/它在夜里的抽泣”。看到这些,我们又能做什么呢?“而我这双多年不问农事的手/只能在这样的夜晚/为它写下心中的/忏悔”。步入他后尘的我对这样的诗歌感触颇多,但他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处理这一切是我所不能企及的,他冷静地痛痛快快说出自己的伤悲,能鼓起勇气“忏悔”,而我始终是一个逃避现实的后辈。

打工在外的人对故乡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心事,而只能在梦里实现“常回家看看”的夙愿。故乡,在张守刚的眼里是一件件写不完的诗歌,他写了又写,已经无数写到了故乡,而每次写到故乡都是不一样的心情,因为“常常看见老人领着小孩/在村口张望”。无论是《在故乡的短暂停留》里自责“我这一趟回故乡/到底为了什么”,或者是在城市的忧伤里《总习惯在灯下写诗》时,“对着灯  在纸上/我看见自己沧桑的脸/还有那支把持不住的笔/它微微的颤栗/暴露了我内心的脆弱”。听着隔壁宿舍的《鼾声》中“想入非非/不肯出来”的深夜,他《还是想写写故乡》时“写来写去/故乡的山更瘦了”,终究有《那么多废弃的土房子》“它们垮的时候/没有人知道”,而在《矮下去的故乡》的夜雨中“我翻一身/就被泥土掩埋”,最后只剩下那个《被记忆冲淡的故乡》里“那条坑坑洼洼的机耕道/曾颠簸我的身体”。

读完这部书后,不难发现,他也对“羊”这个物象词情有独钟,在城市和乡村之间,他总想做一只简单的吃草的羊。“……山上的草都已经老了/春天就要紧紧地跟来/嫩嫩的草/就要长出来了/羊们不知道/它们跑遍这座山/看见山下绿油油的白菜/只能‘咩咩’地叫/它们的心事/放羊的知道……”(《吃草的羊》);“……它们在草丛中啃着贫瘠的日子/喂养我不懂事的童年//草儿青青/我们流着鼻涕/把羊鞭遥得山响/羊饱了  望着太阳傻笑”;“腊月到了/山变得憔悴起来……羊瘦了……它们用淡淡的迷惘/抚着空空的腹/无辜地望着远山发呆//牧羊人坐在冰冷的石头上/怀念莺飞草长的日子/他感觉自己/就是一只饥饿的羊”(《腊月的羊》);“……这些没有青草的日子/我将自己/当成一只羊/在城市里放牧……咀嚼苍白的生活/我宁愿自己就是/一只简单的羊”(《城市放羊》);“那时候/它不知道自己/已经做了父亲……它只是在想着/留一些草/给母羊”(《公羊》);“我的肚子空空的/我也想学着羊吃草”(《放羊》);“它被一条绳子牵着……我在离羊不远的地方孤独着/但是我的心事/羊也不懂”(《一只孤独的羊》);“它想吃的草/淌着血”(《母羊》)。这样朴实的具有生活体验和生命感悟的诗歌,谁不说是好诗呢?

张守刚的诗歌从语言表面上看,像是在不痛不痒地写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而实际上,所折射出来的社会生活问题是经过诗人刻意凝练而成的,诗句具有凝练之美。每首诗都很形象的展示了他的思想情感,他在叙述客观事物片段的过程插入了自己的情感,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抒情,但是也使读者震撼着。每首诗歌的叙事部分,看似无关紧要,却具有较强的现实画面感,也是经得起读者的反复推敲的,如“她擦亮了整个云江大道/却无法擦亮我脚上的鞋/每次匆匆走过她的身旁/总想躲闪她问寻的目光/我卑微的皮鞋早已裂口/爬满尘土/确实需要滋润……”(《擦皮鞋的女人》)。诗歌的末尾几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很高的艺术效果,品读之时回味无穷,如“……他们栽树/一本正经  神情庄重/也想把自己/栽种在这个城市里”(《他们在栽树》)、“他喜欢到书里去/他的书很干净/里面有许多听话的孩子”(《孩子》)、“一双皮鞋里到底/有多少条路呢”(《擦皮鞋的女人》)。

精悍的短诗读来游兴未尽,组诗部分富有想象,感情充沛,真实而艺术地表达了疼痛的乡村的物是人非和忧伤的城市的颠沛流离。他没有肮脏的词汇,没有尖锐刻薄的批判,没有无病呻吟般的做作,每首诗歌都是那么的简约,以“平民”的口吻写诗,以一个农民工的角度打量世界、自食其力。他之所以“徘徊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是因为自己怀揣着梦想,他在努力寻找生活的一个支点,即便是回到《乡下》已经觉察到自己是“外来青年”,在《云阳的秋天》他没有《秋收》,但是故乡那个《静寂的村庄》里,他能《在春天的拐弯处看见桃花》“刚好让/春天有些后悔”。

红梁村,在张守刚为生计奔波天涯海角的行囊中变成了那些分行的句子,正因为那是一个疼痛的村庄,他的诗歌也在疼痛着,“它们(荒草)疯狂的长势/像尖刀/插在我卑微的心口上”(《荒草》),不过,他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只是一个伤感的男人;他懂得生活,而生活却始终跟他开着玩笑,“那几株蒲公英/一直在微笑/这个村子的气氛/才稍微有些缓和”(《风》)。现实《生活》没有给他勇气、没有给他时间,他碰壁过、绝望过、不知所从过,他带着两张《面具》《捏住风的骨头》“缝合我曾经的/忧伤”硬闯了过来,往后的《日子》有些《微凉》,但他只《用一盏灯看书就够了》,是的,我们的“内心生活”也只需要一盏灯,若有两盏灯就不知道该开哪盏照亮心灵。

他的诗法、语法都是那么独特,炼字的技巧也是非同一般。他的诗风质朴,不追求辞藻,修饰词也较少。他不需要被炒作,也不去炒作别人,他是掂量着良心创作的诗人,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诗人。我的语言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卑微得只能纯当一点感激之情、勉励之恩。即使他许可我胡乱“批评”,我也不得不从此刻起向他顶礼膜拜,只好鞭笞自己精益求精。说实话,我不想做一只吃草的羊,我也没有资格去做他笔下的那只羊,但我以一个农民工的身份在他的诗里找寻一个归宿、一张符合身份的名片,那就是一牧《硬币》:

它落地时清脆的声音

是在告诉我们它的去向

当我们循声去找寻

它又不见了

这些年里

我常常为一牧懂事的硬币发愁

它实在太小了

承担不起

我没有归依的生活


张守刚:一只简单的羊

——读张守刚诗集《徘徊在城市和乡村之间》

(重庆)    

张守刚的这本诗集被我“掳来”(因没经守刚面授我就私自取了一本)已久,刚出版就让我捷足先登了,除了出版社的人员,我想我应该是第一个见证它诞生落地的人了。但由于打工生活的烦忧,生存环境的窘迫与挣扎,一直到现在才断断续续地浏览完,这有点有愧于我的“掳来”。

真正认识张守刚,大概是在2007年左右的第一次见面,其实到现在为止我与他也仅见过两次面。那一次他带给我的是他的第一本诗集《工卡上的日历》,让我真正见识了打工诗歌的样儿。作为打工路上走着的人,诗歌的爱好者和写作者,张守刚应该算是我的前辈,在我2002年正式接触诗歌并写作时,他已经是有影响的打工诗人了,并获得了一些影响力不错的殊荣,所以张守刚就被定格在了打工诗人的窗格上.

我觉得,一个人写什么样的东西,什么形式或者体裁类的东西,这都是与他的心境和生存环境有关的。张守刚第一本诗集面世时,他在漂泊,在居无定所的情况下,对打工生活的摒击,对打工生活细节的拷问,他不是血淋淋的呐喊,而是不温不火的再现,让人从从容的文字表象去拨弄流水线上的伤痛,或者说是漂泊的伤痛,形成了他的打工诗歌艺术风格。而这一本诗集,是他回到自己的县城,用自己努力后所获的学识育人子弟,算是稳住了漂泊的步履,深有漂泊经历的他,面对家乡一草一木,一块断砖一片残瓦的留守,发出了自己忧心的声音,怀旧的追问,责难于乡愁,似乎要得到一种回答,可又有谁能给予呢?看来诗人也只有在自己的诗歌里抚慰自己心中深藏着的伤和痛。

一、乡土是一种隐喻

乡土是一个很小的单位,但对于个人来说,它又是很大的单位,张守刚的乡土也是。为文专家都说,写东西要低处落笔,高处着眼,张守刚做到了这一点。他的乡土是“朴实”“雨季”“疼痛”而又“圆润”的。这形象的语言单位再现了他的乡土的样子,隐喻着自己后来的生活。“乡村的雨季/我赤着脚在泥里折腾/紧紧扣着脚趾/还是一滑再滑”《乡土》,这种效应也预示了诗人后来的生活,在打工、漂泊的路上,太多的努力也不能让这种生活真正站直身子。“我在泥里打滑的身影/缩着乡村的疼痛/泥撕心裂肺的叫声/穿透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乡土》。是啊,这种疼痛,缩在我们身上,痛在乡村心上,成为一种永远都难能治愈的病。“我土里土气的日子/在乡土里圆润起来”《乡土》。土里土气的日子,这种诉说对象应该是面对城市人说的,因为在外漂泊了十多年,十多年的酸甜苦辣,在乡土面前,就是一个饱满抑或光亮的自己了。这首《乡土》是张守刚的,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从这简单的诗行里,说出自己家乡的现状,从而折射出自己的生存现状。

诗人天生是怀旧的,张守的怀旧,大到乡土、乡村,小到草垛、羊。可以这样说,于他身边的一事一物都有可能进入他的诗眼。张守刚曾在电话里说,有时情致来了,一口气可以写上数首诗。这样“多情”多产而又将它们打造得清馨精致,却属难得。

躺在草垛上的下午

阳光有些薄

风有些凉

含一截稻草在嘴里嚼

我是那头偷懒的牛

母亲的呼唤远远地传来

天快要黑了

乳名带着我回家的路上

我丢失了自己

——《想念草垛》

这些场景我们都曾有过,读来多么亲切而迷人。可那种“我是那头偷懒的牛”“乳名带着我回家的路上/我丢失了自己”的场景却早已离我们远去。在我们无可奈何叹生活,为生活而挣扎的同时,也只能用这种方式疗伤。“虫声唧唧/一场大雨过后的乡村/春水丰盈/情欲贲张的野草/在山前山后田间地头/打情骂俏/它们春风得意的样子/惹得牛羊欢蹦乱跳”《春天的乡村》。

关于红梁村和富家坝,我不知道是先有红梁村后有富家坝,还是先有富家坝后有红梁村,我相信诗人自己也不一定清楚。不过这一块土地切切实实地生养了他,让他有了足够的底蕴来浅吟深唱它。“这个时候/或许它已经睡了/偶尔有狗叫声传来/隐隐的脚步唤起狗的警觉/这些摸黑赶路的乡亲/一截手电无法让他们/走得更远/那些多么熟悉的路/在夜里高一步低一步地起伏”《富家坝》。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坚守在诗人心底里东西,有些可以拭去,而有的却是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生长在地里的野草/那些无人照料的土地啊/是它们一次一次将我的灵魂击打/又一次次抚慰我/卑微的泪水”《再写红梁村》。

起风了

柏树 青杠树……

都沙沙响起

红沙飞舞

又落在旁边的庄稼地里

那些生长着的蔬菜

被打痛了脸

包着头巾的老农

揉着眼睛

他抓起一把红沙土

在手里掂了掂

微笑轻轻在脸上荡开

——《风吹过红沙梁》

这一幅画面,是老农的热爱,也是诗人的热爱,因为这红沙,红沙梁的人有了希望,诗人也有了延续的渴望。“坐在看不见土地的城市里/我突然想起了油菜花/这个季节/油菜花该开了/黄灿灿的一大片/会给山村带来/更多生机”《想起油菜花》。

二、疼痛中挣扎的灵魂

它们垮的时候

没有人知道

一天天矮下去的黄泥巴墙

在我的乡村

呈现更多的荒凉

——《那么多废弃的土房子》

这是一种现实,这是人为的?还是时代节奏使然?诗人给我们的答案是:

举家外出的人

很多年都没有回来

……

那么多的记忆

被埋下了

那么多黄泥里的早出晚归

被埋下了

埋不下的

是一年比一年高的野草

——《那么多废弃的土房子》

而面对这些,诗人却生出了幻象,企图用幻象来改变这一事实:

风吹过的时候

我隐约看见

自己从小喜欢的女孩

在拨弄她的秀发

——《那么多废弃的土房子》

他在无奈与疼痛的同时,又是多么的不甘心,昔日小村的欢欣,炊烟的缭绕,成了今日的刺滕,一揪一扯都挠动诗人灵魂的弦。“那些留守在家里的老人/面对疯长的野草/束手无策……这些自生自灭的荒草啊/多么像那些无人照料的/留守儿童”《荒草》。

故乡天生注定就是那个回不去的地方,没有尊卑,只缘心中那份舍不去的坚守。“那里有亭亭玉立的/邻家小妹/那里有玉树临风的松柏/还有一条晶莹的小河/小河里 至今/还映着我天真无邪的童年/那些光着屁股的日子”《我亭亭玉立的故乡》。其实远离故乡久了,许多事与物都今非昔比了。在城市里角逐,累了、伤了,这些亭亭的诗句,就成为了疗伤圣药,可真要长久立身故土,可能也有味同嚼蜡的感觉。尽管在城市里生存乌烟瘴气、一个大染缸,能改变我们的单纯和清凉的面貌,可我们是世俗的,而不能如陶渊明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诗人这颗干净的心是值得倡扬的:

秋风中的乡村

安详得像一个老人

那么多金色的 丰满的

挂着盈盈笑意的

都是风铺下的

空旷的乡村里

挤满了大自然毫无城腑的笑声

——《秋风颂》

这就是现实的矛盾与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你我都一样。“微薄的收入留不住/人们打工去的背影/没有庄稼滋润的泥土/开始失血……而我这双多年不问农事的手/只能在这样的夜晚/为它写下心中的/忏悔”《失血的土地》。

面对生活,面对现实,诗人是两面性的,特别是打工诗人,张守刚也不例外。这从他的诗歌里能体现出来。一面为着家乡越来越荒凉呐喊,一面努力向城市的灯火靠近。“退耕还林/耕是退了/到处都是荒芜/野草丛生/只有老人和孩子/还守着这一方土地”《9月22日》。“走近全新的云阳/此时 我不知该把/脚步放在哪里/到处都是陌生/云江大道的长/远不如一个游子的迷惘……在磐石古城/我是一个迟到的过客”《9月24日》。

三、一只简单的羊

许多诗人在写作的过程中,在宣泄内心积压着的情感时,总会找这样或者那样的事物带替自己,让自己的内心状况能得到很好的展示。特别是打工的人,生活在底层,在城市里拼得满身伤痕的人,比如唐以洪,他的喻体多为牛,写得很出色。而张守刚却想成为一只羊。

羊一会儿就饱饱的了

它们目光柔和

望着不吃草的我

我的肚子空空的

我也想学着羊吃草

然后饱了 满足地

“咩咩”地叫

——《放羊》

而事实上他不是羊,他只是想学羊一样简单地生活,有草吃就欢,吃饱就咩咩地叫。这或许是诗人有感而发,说出我们有着同样经历的人的心声。在城市里错综复杂的生存理念和环境里,让一个心境纯净的乡下人,打工而诞生出来的诗人,更多的时候是难以适从的。这一个小小的愿望似乎永远都不能实现。

远离故乡的山

看不见故乡的水

曾经放过的羊

也不见了

这些没有青草的日子

我依然将自己

当成一只羊

在城市里放牧

穿过大街小巷的喧嚣

我失去了味觉

没有一丁点口味

咀嚼苍白的生活

我宁愿自己就是

一只简单的羊

——《城市放羊》

在城市里,我们已不是放羊的人,而是被放的羊,但城市不会给我们青草,即使给也只会给我们一把腌嗒嗒的被遗弃的草。这就是我们苍白的生活——城市的牺牲品。“我宁愿自己就是/一只简单的羊”,可这个愿望好似很奢侈,能达到吗?诗人只能在畅想中自慰,在回忆中让精神得到升华。“把羊赶进山里/在悠悠白云下放牧自己/那么多厚实的山/摆得下多少白的黑的羊呢……草儿青青/我们流着鼻涕/把羊鞭摇得山响/羊饱了 望着太阳傻笑”《放羊的山》。你看多么好的场景,多么怡然自得的日子,羊饱了,我也饱了。羊笑了,太阳笑了,我笑了,大山笑了。

张守刚是够简单的,简单得“我就是没有去过舞厅”,简单得“用一盏灯看书就够了”。简单得仅能为养家糊口奔波,剩余一点点时光就用来观察羊:“它们的尾巴一直在摇/显得那么悠闲……羊不知道/它们跑遍这座山/看见山下绿油油的白菜/只能“咩咩”地叫”《吃草的羊》。其实我们的打工生活还不就是这个样,跑遍大江南北,富裕的生活却仍然是别人的,很多时候我们只能说是望而兴叹。

在《腊月的羊》里,张守刚这样写到,“草枯黄着/从它们的牙缝溜走/羊瘦了/在尖牙齿的风里/瑟缩着身体/它们用淡淡的迷惘/抚着空空的腹/无辜地望着远山发呆”。这些真实的细节,就这样潺潺地来到诗人的笔下。而另一方面却裸出了打工时面对的无奈,我们漂泊在外,没白天没黑夜地出卖劳动力,很多时候还得面对厂子效益的脱链——淡季,特别是2008那场金融风暴带来的效应,我们是深有感受的。

四、墓志铭效应

当你从我身边走过

看见的肯定不是我

你的悲伤写在我的脸上

菜青色的悲伤

苍白色的悲伤

它们都来源于

世界的疼痛

被泥土深深掩埋

——《墓志铭》

这种写法,与那“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世界的疼痛/被泥土深深掩埋”,而后呈现在你我脸上的标志性建筑就是“菜青”“苍白”,我们是同一路人啊,亲爱的蚂蚁兄弟,别人也只能看到我们的“墓志铭”,而内心里巨大的疼痛,别人是看不到的,也无法表现给别人看。

这也许就是生活

赐予我的

为了显得真实

我必须有两张脸

一张是自己的

另一张留给

需要的人

——《面具》

多精短有力的巨制啊。一个人的生存哲学就这样出来了。这是一个大坟墓给我们的,让我们不得不成为“阴阳”人。想摆脱自己的另一面,那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他想用鼾声/喊醒沉睡的自己/却让旁边的人/翻来覆去睡不着/鼾声撑起庞大的夜/那么多人在里面/想入非非/不肯出来”《鼾声》。

说真的,我更偏爱这些短小精巧的诗,借用电力方面的磁场一说,它内里的磁效应很大。你可以说它很小,但也可以说它很大。只要你真正走进它,你会感觉出它的无限性。“如果他趁机伤心/也不会有人发现/那个走在雨中的人/他的幸福来得多么容易/被真切的雨水冲洗之后/他会更快更准确/找到自己”《那个走在雨中的人》。“这个多么矛盾的人/在自己的上半身和下半身里/他发现母亲腆着大肚子/装着他/这个时候的姿势”《困》。

它落地时清脆的声音

是在告诉我们它的去向

当我们循声去找寻

它又不见了

这些年里

我常常为一枚懂事的硬币发愁

它实在太小

承担不起

我没有归依的生活

——《硬币》

张守刚的诗来自于生活,取材于生活,他是用心生活的人,也是一个有着简单生活意念的人,就像羊一样。观他的诗,没有晦涩之说,读来朗朗上心。他的诗句就像随地捡拾的一样,平常、简单、真实、在场感特强。经他一组合,你看不到太多技巧的痕迹。如果要给他的两部诗集定位的话,他的第一部诗集应该是“流水线”上的。而这一部应该是乡愁的。他的写作风格在他第一本诗集出来时就已有了,而这一本诗集有了更好更美的完善,期待着读到他更多往后的作品。

  泥文:开县人,现居渝北。农民、漂泊、打工。2002年开始创作。有各类文字散见于数十种各级期刊和选本。获2010年首届十大农民诗人奖。

(0)

相关推荐

  • 【朗诵视频】海的女儿:木公《故乡,沦陷于一盏灯光》

    故乡,沦陷于一盏灯光 木 公 像赴火的飞蛾 那些祖辈匍匐于土地上的人 从田野上岸 来不及洗净泥巴放下裤管 奋不顾身 冲向城市诱惑的灯光 头戴城市务工者桂冠 他们用大锤铁钎拓荒 立交桥下憩息疲惫 脚手架 ...

  • 诗人样本||双子星座第51辑:灵川·吴惠强

    雪,与一座城的河流 (外一首) 雪,与一座城的河流(外一首) 吴惠强 穿过无雪的城市 坐在仰天岗一片门形的峭壁上 感受山风撕裂的力量 剎那间,急切需要雪的温暖 一棵树,就生长在岩缝间 笔直挺拔,一如钉 ...

  • 胡亦然||我的故乡在村庄

    我的故乡在村庄 文/胡亦然 总有一些不安分的疲倦 在城市流浪 总有一些喧嚣 吞噬着欲望的巨脸 容不下一点点 归宿感 城市太快的变脸 任灵魂举起无处投放的诉状 每一步即将到来的经历 都会是无法理顺的悬案 ...

  • 诗神住在白云的城堡

                               邰筐 自从柏拉图把诗人逐出城邦,两千多年以来诗人在城市里的合法性一直就遭受着质疑.柏拉图对诗人的要求未免过于苛刻和偏激,他驱逐诗人的理由有三:一是 ...

  • 《安徽诗歌》●每日好诗2021.1.20

    怀春 文/张春 久居水岸,最先听到涉水而来的讯息 杨柳堆烟,已是寻常景色 心怀花开的人,一生学习 如何欣赏开成一树的妖精 自然不怕,命犯桃花.杏花.或是梨花 晨钟暮鼓,四季依旧无法堪破 驻在心里的小妖 ...

  • 乡村经验与“乡村诗”写作

     乡村经验与"乡村诗"写作 我这里对于"乡村诗"的命名范畴是相对于美国诗人卡尔·桑德堡式的"城市诗"而存在和成立的,当然,它也可指向当下汉语 ...

  • 【独立】前沿73-扎西才让诗歌评论专辑

    稿    约 "2020[独立]前沿"是[独立]新设的一个栏目,请朋友们来稿支持,尤其欢迎探索试验先锋作品,长诗.组诗.短诗.散文诗.诗剧.诗小说等皆可,行数在500行以内,附简介 ...

  • 2020【独立】前沿42- 郁郁诗歌评论专辑

    郁 郁: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致力于以现代诗为主的文学创作活动,是"文革"之后,当代诗歌进程的重要见证人.亲历者,民刊<大陆>主编.系上海"海上诗群"主 ...

  • 2020【独立】前沿40-俞强诗歌评论专辑

    稿    约 "2020[独立]前沿"是[独立]新设的一个栏目,请朋友们来稿支持,尤其欢迎探索试验先锋作品,长诗.组诗.短诗.散文诗.诗剧.诗小说等皆可,行数在500行以内,附简介 ...

  • 2020【独立】前沿39-安琪诗歌评论专辑

    稿    约 "2020[独立]前沿"是[独立]新设的一个栏目,请朋友们来稿支持,尤其欢迎探索试验先锋作品,长诗.组诗.短诗.散文诗.诗剧.诗小说等皆可,行数在500行以内,附简介 ...

  • 2020【独立】前沿38-吉克布诗歌评论专辑

    稿    约 "2020[独立]前沿"是[独立]新设的一个栏目,请朋友们来稿支持,尤其欢迎探索试验先锋作品,长诗.组诗.短诗.散文诗.诗剧.诗小说等皆可,行数在500行以内,附简介 ...

  • 2020【独立】前沿37-马永波诗歌评论专辑

    稿    约 "2020[独立]前沿"是[独立]新设的一个栏目,请朋友们来稿支持,尤其欢迎探索试验先锋作品,长诗.组诗.短诗.散文诗.诗剧.诗小说等皆可,行数在500行以内,附简介 ...

  • 2020【独立】前沿36-远人诗歌评论专辑

    稿    约 "2020[独立]前沿"是[独立]新设的一个栏目,请朋友们来稿支持,尤其欢迎探索试验先锋作品,长诗.组诗.短诗.散文诗.诗剧.诗小说等皆可,行数在500行以内,附简介 ...

  • 2020【独立】前沿34-李龙炳诗歌评论专辑

    稿    约 "2020[独立]前沿"是[独立]新设的一个栏目,请朋友们来稿支持,尤其欢迎探索试验先锋作品,长诗.组诗.短诗.散文诗.诗剧.诗小说等皆可,行数在500行以内,附简介 ...

  • 2020【独立】前沿33-杨勇诗歌评论专辑

    稿    约 "2020[独立]前沿"是[独立]新设的一个栏目,请朋友们来稿支持,尤其欢迎探索试验先锋作品,长诗.组诗.短诗.散文诗.诗剧.诗小说等皆可,行数在500行以内,附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