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诏救民——憨山大师传【连载(26)】
【明代石嵉《流民图》】
第九章:隐居崂山
八、李太后报恩
万历十二年,憨山三十九岁。七月,北京龙华寺住持,憨山的老朋友瑞庵和尚来到了崂山。
原来,皇宫里的慈圣皇太后李娘娘,自从抱上皇长孙常洛以后,心里非常感激五台山举办法会的三位高僧,决心重重地报答。
大方和尚在五台山塔院寺,很容易就找到了。妙峰隐居的芦芽山,离五台山其实也不远,一打听,也找着了。太后把两位高僧请到北京,盛情款待,重重地赏赐。对妙峰的赏赐是,在芦芽山捐造一座华严寺,供妙峰居住。
太后知道,举办法会是由德清澄印和尚首先倡议,并顶住压力坚持举办的。论功劳,德清澄印为第一。但派人找了许多名山大寺,也不知道德清澄印和尚藏到哪里去了。很明显,德清澄印和尚这是施恩不望报,不愿意接受报答。
人的心理就是这样,越找不着,便越想找,越想一见。太后打听到,龙华寺住持瑞庵和尚与德清澄印关系密切,一定知道德清的隐居之处,就下命令,让瑞庵亲自出马,把德清找出来。
瑞庵当然知道德清已经改号憨山,隐居在崂山。这个主意,说不定还是他给出的呢!于是,瑞庵来到崂山,面见憨山,宣读懿旨,说明了太后要报恩的意思。
憨山婉言拒绝了太后的盛情,答复说:“如果太后能允许我终老于山海之间,我就已经受到太后很多恩赐了,哪里还敢奢望其他的荣誉。”
说句实话,憨山的这个答复,既显得难能可贵,又显得有点虚伪。在一般人看来,太后的恩典是非常难得的,机会稍纵即逝,如果拒绝,以后可能就真的终老山海,无所作为了。憨山能不为所动,所以显得难能可贵。但是,从憨山心里来说,他一直就想重修南京大报恩寺,一直在等待大笔的捐助,现在,太后主动来找他,正是个大好的机会。他心里实际上是愿意与太后交往的。只是报恩寺所需款项太大,即使是太后,也不可能一下子拿出。所以,他耍了一个“欲擒故纵”的手腕,故意做出清高的姿态,使太后更加敬重他。这样,就显得有点虚伪了。
瑞庵回京复命以后,太后果然更加敬重憨山。她捐资在北京的西山修建了一座寺院,派太监张本来崂山,请憨山到那里当住持。
憨山再次谢绝了太后,没有去。
九、矫诏救济灾民
强者之间,常常会形成有趣的较量。
憨山两次拒绝太后的好意,一方面固然是欲擒故纵,增加太后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有较量的意思,不为荣华富贵所动。
而李太后,两次报恩不成,心里固然更加敬重憨山,但也有一种不服气的感觉,总要想办法让憨山就范,接受她的恩赐。
张本回京向太后复命,介绍了憨山在崂山的情况。太后知道憨山现在住在茅篷里,没有合适的房子。就从“内帑”中支取了三千两银子,仍派这个张本张公公,去崂山赏赐憨山,让他重新修建观音庵。
张本带着银两来崂山,要给憨山修庵。憨山又一次拒绝,他说:“我有几间草房子居住,已经很快乐了。哪里需要更多?”
张本受太后严旨,一定要给憨山建庵。憨山拒绝,他不敢回去复命。
这一年,山东一带发生饥荒,灾民很多。憨山于是出了个主意,说:“古人经常矫诏救饥民的美事,今年山东有饥荒,我们为什么不把这笔银子用来赈济呢?”
张本勉强同意了,憨山于是请人办理,把银两分发给附近州县的僧道、孤老、狱囚。憨山办事精细,分发银两时,账目清楚,手续齐全,所有领到银两的地方,都有该地官员的明细账目,签字,盖印。
最后,让张本拿着一沓账本,回京向太后复命。太后看了,感叹不已。
憨山此次赈灾时的精细,到后来打官司时,救了他一命。
注:矫诏,实际上就是擅自篡改圣旨的原意,假传圣旨。可以用来做坏事,当然也能做好事。
十、教化居民
由于朝廷使者的几番往返,也由于赈济灾民。本来想清静隐居的憨山,无形中又出了名。
当地的官员和居民,渐渐知道崂山里头住着一位引起朝廷重视的大德高僧,深生信仰,便纷纷上山来看望。憨山趁此机会,向居民们讲些浅显易懂的佛法道理,引导他们信仰佛法。
即墨这一带,是著名的民间宗教——罗教的发源地。教主名叫罗清,是山下城阳人,信徒很多。罗教的教义虽然有一部分采自佛教,但是综合杂糅了各种宗教的内容,对佛教来说,属于外道。在罗教的影响下,山东这一带的居民,根本不懂什么是真正的佛法,佛教徒很少。
但现在,崂山里出了个憨山大师,吸引了居民的注意。在憨山的方便诱导下,山下大家族黄氏的许多子弟,开始信奉佛法,拜憨山为师。其它居民,在黄家的影响下,归依佛教的,也渐渐多了起来。
到最后,罗教内部的一些重要成员,也被憨山吸引,带领信徒,成批的改信佛教。由于他们的加入,憨山在山东的弘法事业得以顺利开展,佛教的势力也渐渐居于道教、罗教等宗教之上。
有一利必有一弊,佛法兴隆,道教和罗教肯定不满意。而憨山门下有一批原罗教成员,这也成为以后受人攻击的借口。
注:罗祖教(罗教)初称“无为教”,由成化朝密云卫戍兵、山东即墨人罗梦鸿(罗清)、人称“罗祖”者创立,依附宗门临济宗。罗祖力传其道,被囚入狱,徒众记其言为《苦功悟道卷》等五部宝卷,称“五部六册”。万历年间,教势日炽,佛教徒也颇有通习“五部六册”者。历朝禁而弗绝,衍生变换出老官斋教(斋教)、一字教、大乘教、三乘教、龙华教、糍粑教、金幢教、观音教、真空教、青帮、一贯道等流派。——陈兵《论附佛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