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秦书day164:止戈为武,我们中国人内在的和平理念!

今天来讲一个“武”字,单讲这个字,主要是因为最近看了最新一期《典籍里的中国》,内心特别有感触,想写出来。再一来呢,我们中国人的和平理念源远流长,谨以此篇表达我的敬意吧。

自从人类进入国家文明阶段,战争就伴随着人们。古代某些强大的游牧部族,把掠夺和征服视为自己的“天性”,铁骑所至曾血溅亚欧大陆。近代殖民主义列强,以掠夺殖民地  为自己的“生命”,炮弹无所不及,曾把全世界瓜分殆尽,直至爆发两次世界大战,屠戮万千生灵。与这种“弱肉强食”的野蛮战争观相反,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奉行着“止戈为武”的理念。

“止戈为武”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了一则关于楚庄王“止戈为武”的故事。原文如下:

楚子曰:「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武王克商。作《颂》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尔功』。其三曰:『铺时绎思,我徂求定。』其六曰:『绥万邦,屡丰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今我使二国暴骨,暴矣;观兵以威诸侯,兵不戢矣。暴而不戢,安能保大?犹有晋在,焉得定功?所违民欲犹多,民何安焉?无德而强争诸侯,何以和众?利人之几,而安人之乱,以为己荣,何以丰财?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其为先君宫,告成事而已。武非吾功也。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于是乎有京观,以惩淫慝。今罪无所,而民皆尽忠以死君命,又可以为京观乎?」祀于河,作先君宫,告成事而还。

上面这段楚庄王的话说了这么一则故事。楚庄王打败郑国之后,在撤兵回国途中又与晋军交战。楚军袭击了晋军的中军,晋军统帅荀林父见楚军来势凶猛,就击鼓下令说:“ 快上船过河,先过河的有重赏!”结果中军、下军的士卒,争先恐后地登船。一时间混乱,晋军损失惨重。

楚军获得全胜,将领潘党向楚庄王建议说:“我听说战胜了敌人要建筑一个纪念物,将来给子孙看,使他们不忘记先人的武功。我看您也该这样做,将晋军尸首堆积起来,封土为丘,来纪念这次的胜仗!”楚庄王摇头说:“你认识'武’字吗?'武’字是由'止’和'戈’两字组成的,'止戈’才是'武'!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武功呢。武功应该具备七种德行:禁止强暴、消除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基业、安定百姓、团结民众、增多财富。现在晋、楚两国交兵,士卒的尸骨暴露在野外,百姓生活不能安宁……这七种德行我一样也没有,用什么留给子孙?我是没有武功的。古代圣明的君主征伐对天子不恭敬的国家,那是惩罚罪恶。现在我们打败晋国,可晋国的罪过是什么?他们的军卒为了执行命令而战死,能说他们有错吗?还是先在黄河边上祭祀河神,然后回国吧!”

被孟子称为“无义战”的春秋,楚庄王即有“止戈为武”的想法,而且楚庄王还道出了“武”的七种德行,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由此可以看出,在楚庄王那里,武力攻打不是目的,达成和平、禁止暴乱、安国全军才是目的。后来,我们知道,楚庄王成为一代霸主,这是有原因的。

这个“武”字,从造字的角度来看,属于会意字,由“止”与“戈”两个部件组成。早在甲骨文、金文时代,就以“止戈为武”为字形。东汉许慎在《说文》一书中说解“武”字时就引用了楚庄王的话。我们且不说,许慎或楚庄王的解释是否正确,但这至少代表了古人对“武”的理解。

春秋末期,出了一位军事理论家孙武。他用尽一生写就了《孙子兵法》一书,现在这部书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版本而畅销全球,据说美国西点军校还用这本书作为教材,可见这部兵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孙武在《孙子兵法》开篇即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开篇这两句话,完美诠释了孙武最大的一个兵学思想即为“重战”、“慎战”。他的兵书被后世谈兵者当作兵书之祖,而被奉为圭臬。

孙武在世的时候,辅佐吴王阖闾取得了攻楚胜利,但当他看到了吴王阖闾开始骄奢淫逸的时候,他就进谏阖闾要“修功”、“保德”,不然会有危险的。可惜,阖闾并没有听他的话。果不其然,后来楚国成功赶走了吴国,甚至连吴国本土还发生了一次叛乱。也因此,孙武对阖闾心灰意冷,便隐居山野,不再出来辅佐。

从这里也可以看得出来,打仗取得胜利也许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在战后“修功”与“保德”;如何更好地巩固战果,如何让占领的土地实现和平,这不仅是摆在将领面前的难题,更是对一国国君道德的极大考验。这或许就是古人所说的“知易行难”吧。不过呢,尽管是难,但我们古人一直还是坚持着“止戈为武”这一理念。

古代出兵打仗,一直也讲求着一种天道与人道的平衡,这大概也是“止戈为武”的另一种体现。何谓正义之师?解民之吊悬,讨伐之不义,是为正义。所以“武王克商”一战在古代一直被历代君主奉为王者之师讨伐暴君的典型战例。

古代中国,作为一个悠久的农业大国,这就决定了我们最需要的是社会稳定,政治清明,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最怕的是天灾人祸,战乱频仍,生灵涂炭,田园荒芜。所以在我们的文献典籍里,但凡提到“兵”字眼的,无不是高度警惕的样子。比如《左传》说:“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隐公四年》)《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第二十六章》)《孙膑兵法》说:“夫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兵非所乐也,而胜非所利也。”(《见威王》)《太白阴经》说:“先王之道,以和为贵;贵和重人,不尚战也。”(《贵和篇》)这些论述都反映了我们古人热爱和平与“知兵非好战”的理念。

秦汉之时,最强盛的时候,讨伐北方匈奴,也只是将匈奴赶到了漠北,然后在北边筑起了防御性的城墙。这一点也能看出,中原王朝所奉行的这一战争思想。

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晚年日夜给群臣讲论六经,绝口不言兵事。当臣下提议大举兴兵攻灭北匈奴时,他长篇引证《黄石公记》的“德政”予以严词拒绝。当太子刘庄向他请教攻战问题时,他说:“昔卫灵公问陈(阵),孔子不对,此非尔所及。”这事被记录在了《后汉书▪光武帝纪》里。刘秀一心想用“柔远能迩”的“德政”怀柔天下,企图给后世留下一个永无战争的太平盛世。

但现实是残酷的,这更加激发了“止戈为武”的声音。故而“以战止战,虽战可也。”(《司马法·仁本》)“以杀去杀 ,虽杀可也。”(《商君书·画策》)“兵以销兵,然后兴兵;战以止战,然后合战。”(《投笔肤谈·本谋》)“兵以戢乱,非为乱也。”(《明太祖宝训·谕将士》)这也就是说,“止戈为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完全在于“止战”、“去杀”、“销兵”、“戢乱”的和平目的。

这大概就是“止戈为武”镶嵌在我们中华民族内心的和平基因。它既反映了我们文明礼义之邦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也主导了我们中国古典兵学的灵魂。

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在春秋战国以前,不仅在政治上大讲仁义道德,而且在两军阵前也讲礼让之风。如所谓“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以及“义兵不用诈谋奇计”(《史记·淮阴侯列传》等等,都是这种礼让遗风的余绪。进入春秋战国以后,天下大战连绵,这种贵族之风逐渐消失殆尽。有人就悲观地认为,“兵者诡道”、“兵以诈立”、“奇正之变不可胜穷”,正是《孙子兵法》带来的。

其实呢,仁义道德、礼乐文明,是中华民族的理想所在。“止戈为武”、天下和平,是仁义道德、礼乐文明不可缺少的前提环境;诡诈用兵、“权谋”制胜,是“止戈为武”、天下和平的方法、手段和保证。这是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环环相扣,不可分割。尤其当天下动乱之时,“权谋”制胜便成为关键,有了胜利才有和平,有了和平才有仁义,否则一切都将落空,这是最明白不过的事情。因此,那种把“权谋”“诡道”与仁义道德分割开来的观点,认为孙子大讲“权谋”“诡道”就是否定仁义道德的观点是片面的,根本不能成立。

虽然以《孙子兵法》为最高代表的中国古典兵学,虽然揭示了许多战争规律,阐述大量“权谋”“诡道”的用兵之法,诸如“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出奇制胜”、“避实击虚”,“并敌一向,千里杀将”,“藏于九地”、“动于九天”,“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转圆石于千仞之山”,“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等等,都是无比凶险的战法,不胜枚举。但是,所有这些既不是孙武的本意和初衷,也不是孙武的核心。孙武的本意、初衷与核心只有一个,即“不战而屈人之兵”。

他在《谋攻篇》中说:“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段论述表明,孙子把“不战而屈人之兵”视为最高原则,不论战略、战役或战斗,大自对敌全国全军,小至对敌一卒一伍,都要贯彻这个原则。不仅孙武如此,还有其他一些兵家、兵论,如《六韬·发启》所谓“全胜不斗,大兵无创”;《六韬·军势》所谓“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然,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尉缭子·战威》所谓“道胜”;《淮南子·兵略训》所谓“义兵之至也,至于不战而止”;《汉书·刑法志》所谓“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战”等等,简直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翻版。

但我们也知道,“不战而屈人之兵”要做到难度也甚大,因为有着太多因素左右着战场。不过,我们仍可以试想,古人这么坚持,必也有他们的考虑。大概,古人是把“不战而屈人之兵”当做“止戈为武”的最高境界。与“不战而屈人之兵”相对的是,“不得已而战”。古人虽然不愿意杀戮,但却不惧怕战争,这或许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止戈为武”的和平理念的最终选择乃至关键选择。

《司马法》有一句说得特别好,“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站在如今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下,面对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和民族分离主义对和平的威胁,我们仍然需要用“不得已”而战的勇气来维护世界和平。

(0)

相关推荐

  • ​军运铸造和平——随感录116

    军运铸造和平--随感录116 江山一 20191029 我幸运,我是武汉人!这么多天,迎接世界军运会,盼望军运会的举行,观赏军运会的开幕式,为祖国军运健儿加油,依依不舍地看到军运会闭幕.至今还沉浸在军 ...

  • 今日秦书day147:#觉醒年代#,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温良』

    今天觉醒年代又一次登上热搜,这一次登上热搜的是辜鸿铭那关于中国人精神的论述.相信看过剧的朋友还记得,他说,我们民族身上虽然也有很多缺点和不足,但我们中国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无法比的难以言喻的东西,那 ...

  • 今日秦书day12:说“蛰”

    今天是惊蛰,第三个节气,来说一下这个"蛰"字吧. 我们看这个"蟄",上面是"執",下面是"虫",按<说文解字> ...

  • 今日秦书day14:温暖

    今天周日,在学校待了一天,迎来了我的那帮可爱的零零后们--不过,因为他们的到来,烦累的日子又要来了,但是呢心里还是挺开心的.说今天另一个事,我的一位上一届学生过来找我领取证书.她来找我的时候,让我感动 ...

  • 今日秦书day15:不经意间

    在每天的生活中,"不经意间"会遇到一些人,也会遇到一些事,说机缘巧合也是可以的.机缘,似乎就是机会与缘分的混合体.一般来说,它的出现具有不可预料性,也正因此,它的出现往往颇有惊喜之 ...

  • 今日秦书day17:我与冒菜的故事

    在我还没认识冒菜的时候,大概零几年的时候,我印象里只有麻辣烫.当我接触到冒菜的时候,我才知道,麻辣烫根本不可与冒菜同日而语.在重庆,在四川,在攀枝花,我一次又一次地与不同的冒菜馆相遇,那些店名至今未忘 ...

  • 今日秦书day19:说一说植树节吧

    3月12日,每年的植树节.植树节的设立,说来也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了,这个节日的由来也是与四十年前人们对环境遭受破坏情况反思的结果.当年邓小平同志为荒山绿化这事与万里同志的谈话中提到:"是否可以 ...

  • 今日秦书day20:漫谈一番

    转眼来到了农历二月,二月的春风,最容易让人想起那句有名的诗句--二月春风似剪刀.即便是似"剪刀"的风吹着,也不比冬日的寒风了.二月的春风,她更轻抚,抚摸着万物,催生着万物复苏.道路 ...

  • 今日秦书day21:春日踏青

    3月14日,周日,这天有什么特殊的呢?这天让我想起了数学上的圆周率π,说起这个π,它的应用真的很广,可谓是宝藏π.犹记得小时候背圆周率的样子,3.1415926/3.1415927--一转眼,很多年没 ...

  • 今日秦书day22:“北京沙尘暴”居然又上热搜了

    今天微博,北京的沙尘暴"光荣"上榜了.这次北京沙尘暴的来源,据说是我们北边的蒙古国,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大批航班因此延误,北京街头黄沙漫天的照片一下火遍社交网站,成为了今天的一大奇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