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什么会失败?

项羽和刘邦之争,从它落下帷幕开始,就不断有个问题浮现在人们脑海里:项羽为什么会失败?

从韩信到刘邦,再到记述历史的司马迁,都对这个问题给予了回答。总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政治水平低。具体表现为:1、弑杀义帝,2、分封不公,3、残戮百姓,丧失了从上到下,从贵族到平民的人心,4、放弃关中,定都彭城,将战略要地拱手让人;

二、格局太小,不能与他人共享胜利果实;

三、不会用人,不懂得使用聪明人,意图凭借一己之力,逞匹夫之勇。

这些意见来自同时代的当事人和历史的书写者,他们也是拥有深刻的洞察力和卓越智慧的人,还有很多的事例来证明,因此它们是如此毋庸置疑,以至于决定了后来历史上的大部分评价。

但当我开始触碰一些细节时,发现原本牢不可破的说法都出现了动摇,原本理所当然的事似乎也变得可疑起来。

第一条,项羽的政治水平问题。

1、关于弑杀义帝,我们不能说这一点做得好,问题在于这一点从政治上来说能减多少分。首先,义帝只是楚国的君主,他能成为“帝”,仅仅是因为他是项羽的君主,而项羽要称王,只好将他抬一级,其他人对这个义帝不在乎,甚至希望他不存在。而参与到杀义帝的人,除了项羽,还有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吴芮和临江王共敖。如果项羽“挟天子以令诸侯”,从理论上来说,他唯一能影响的就是刘邦(因为刘邦属于楚国阵营),但刘邦可以用“清君侧”来回避。所以,总的来说,杀义帝不高明,但负面影响微乎其微。

2、关于分封。因为汉王朝后期的宣传,让人误以为项羽针对刘邦,把本该属于他的原秦诸侯国的势力范围一分为四,将他封到汉中,关中分立三王;事实上我们细细考察项羽的分封策略,就是“掺沙子“的原则,不仅仅是原来的秦国,就是原来的魏国、赵国、齐国、燕国、楚国,全都一一肢解、分化,在原来的诸侯国里,又增加出新的王国。

项羽为什么这么做?我们要注意一点,项羽从来没有实质上地统一全国。这个时候发生的事情是什么?是原来统一的秦帝国被推翻了,被统一之前的诸侯国纷纷独立,并冒出了更多新的势力,项羽只是其中势力最大的一个而已,他们之间并没有实质上的从属关系。从另一方面讲,每一个诸侯国的统治也都还没有坐稳,都还有很大的弹性和空间。所以,这个时候,项羽是默认他们每个人的势力,让他们做大,还是掺沙子,各个削弱?哪个方案更好,说实话,我不确定,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项羽的策略并不如后人以为的那样没有道理。

3、残戮百姓。坐实他这个罪名的,一是杀降王子婴,屠咸阳城,火烧秦宫,二是在阴陵迷路时被一田父错指了路,陷入大泽,被汉兵追上。第一点,从大局或者从后来人来讲,他是失策的,但站在项羽的立场上看,一者他是楚国贵族,与秦有大仇;二者他为了安全坑杀了大批秦人,既然一开始就做了恶人,不如一做到底,彻底地削弱秦的势力,是合理的。第二点,一个个体实在很难说明具体的代表性,而且楚汉相争,西到荥阳,东到彭城,兵连祸结,农夫痛恨的是哪一个人,还是“在座的各位”,这也不好说吧。相反,项羽失败后,鲁地仍然坚持抵抗基本一统天下的汉兵,直到确认项羽已死,虽然说是因为鲁守礼,也不能不说是项羽还是得人心的。

4、项羽定都问题。说完了前面一条,难道还有人认为项羽应该定都关中吗?即便他不屠咸阳,作为一个楚国贵族,他能定都咸阳吗?他在咸阳的统治能安稳吗?反过来看他定都彭城,即徐州,属于战略要地。再一览当时的格局,原来的秦国从地图上已经被削弱,韩国是小国,魏赵此时也不强,还被项羽掺了沙子,这时候真正对项羽有威胁的强国是齐国。刘邦后来之所以能顺利地打出关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齐国牵制住了项羽大部分的力量。所以,就当时的形势而言,项羽定都彭城,也是为了下一步压制齐国做准备,这个决策没有问题,或者说,他并没有更好的选择。

第二条,不能与他人分享胜利果实。

果真这样吗?其实,如果我们仔细看项羽的分封就会发现,这一点也是站不住脚的。灭秦之后,项羽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姑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原楚国将领里封王的如黥布、共敖,还有其他各国跟随他入关,征战有功的将领,也都封了王(虽然这里也有削弱旧王势力的考虑)。其他封侯的更是多不胜数。事实上,他一点都不像韩信所说的,舍不得奖赏部下,而是大封天下,王就封了十八个。只是对于不被受重用的个别人而言显得抠而已。试问天下又有谁能做到让所有人满意?相反,我们看刘邦得了天下后,异姓王还有多少?九个而已,且只有韩信一个人是刘邦的部下,而这仅有的一个王,也还是厚着脸皮要过来的。

第三条,不懂得使用比自己聪明的人。

这一点,说实话,我是不太反对的。不过我们还是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项羽一开始做得也并不这么绝对,从他尊范增为“亚父”,说明他还是懂得要听他人意见的。项羽手下除了黥布,更有季布、钟离眜这样的名将,也说明他不是不懂得用人。“败军之将,无以言勇”,项羽作为失败者,手下的谋士也大多湮没无闻,但也不能说明他不能用谋士。但我还是不反对说项羽刚愎自用。为什么呢?因为他的个人素质确实非常的高,从他领兵破强秦,到征讨天下,未尝有败,直到垓下之围。一个一直在胜利,而且还很年轻的人,能做到不骄不傲,实在是难,太难!

汉一统天下之后,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吕后求助于张良,觉得刘邦会听张良的,但张良说,“始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余人何益?”即便如刘邦,他能听别人意见,是因为自己困急而已。

陈平离间项羽和范增时,用的计策是抬高范增使者的待遇,而冷落项羽的使者。有人觉得这种计策实在是太弱智了。觉得它弱智,是因为你只站在如何让项羽怀疑范增的角度来看,其实陈平的出发点很可能并不是这个,估计项羽打死也不会相信范增会背叛他而投向刘邦的。陈平计策的着眼点仅仅是打击项羽的骄傲——而他是有骄傲的资本的,他正不断地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让项羽的骄傲愤怒起来,不是怀疑范增,而是排斥、逆反范增。造成的结果是,即便项羽也想往东,但仅仅因为范增说了要往东,他便变得要往西,至少看起来不是要往东,来表明真正拿主意的人是他自己。

总的说来,人们认为项羽之所以失败的点,并不如它们看起来那么能站住脚。唯一有解释力的,是项羽缺少其他人智慧的辅助,而这种缺失,是出于人性的弱点。而且这个失败的因素也不是绝对性的。有多次,刘邦几乎命悬一线,他得意逃脱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那导致项羽失败的还有其他什么因素吗?事实上,还真有人提出了另一条意见。这个人就是项羽自己。他临死之前对自己失败的总结——“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这个意见似乎坐实了他莽夫的形象。把责任推向外界,尤其是“天”,在我们眼中是不成熟的,而对于希望从历史中能学习到经验教训的后人来说,把失败归咎于命运,等于否定了我们的这种努力,更是不可接受的。

可当我们跟随上面的线索将历史捋了一遍,发现项羽在他的各项抉择中并没有犯什么决定性的错误时,不妨也从这个方向考察一下。

要考虑这一点时,就要认识到当时的历史大势。这个时候最大的趋势,就是从“诸侯国”向“帝国”的转变。这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巨变,这个巨变具有很多心理上、形势上的特点,完全不同于后代,以至于让后人容易忽略。如果带着这个认识,我们再重新将前面分析的项羽的政治决断过一遍,或许会有更多的感悟。

第一,要认识到,所谓的楚汉之争,并不是简单的楚汉双方的争斗,而是诸侯国的混战,项羽的敌人并不仅仅是刘邦,刘邦的敌人也不仅仅是项羽。但刘邦和项羽在这场混战中机会也并不平等。由于此时项羽最强,实际上项羽吸引了更多的火力,如前所说,他第一个进攻的方向是齐国。而刘邦并了关中之地后也写信给项羽,欺骗他,说他只是想得到本该属于他的关中之地,不会向东扩张。似乎一切都会恢复到秦帝国之前的样子。

第二,与第一相关联的,我们要认识到,秦帝国之垮台,也不同于后代的分分合合的动乱,而是一次诸侯国的复辟。出现的楚国、齐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都是原来各国的王室和贵族。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说鸿门宴上刘邦其实一点都不危险,刘邦和项羽之争是从结果来理解之前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原本不是这么玩的,很多人的欲望只停留在恢复祖先基业。项羽由于力量最强,他的理想也只是成为诸侯国的霸主,由他来主导国际关系。其中只有一个人,刘邦,进入咸阳,得到秦宫里的天下地图和户籍田赋等等资料,仿佛戴上了魔戒,拥有了秦始皇那样的雄心。另一方面,他的势力里,贵族力量是最薄弱,最容易接受秦始皇那一套帝国概念。只有一个贵族,是张良,他是如何从复辟理想转变成接受帝国的,其实值得细看。还有一个人,韩信,拥有了和团队不一样的梦想,最后成了悲剧。

在这个复辟过程中,有一个表现得很有意思的人,是魏王豹。项羽分封天下时,缩小了他的王国,西迁成“西魏王”,他很不满意,于是刘邦一来,他就投靠;结果刘邦并没有给他任何好处,于是转身就回去反了汉。

所谓的楚汉之争,打到最后,楚国、魏国、赵国、齐国王室都没了,贵族也消耗殆尽,韩国王室由于一些特殊性,汉帝国建立后保留了一段时间,也很快在刘邦手里消失了。

汉帝国建立后,还有齐国的田横,逃在海外的岛上。刘邦把田横请回来,田横最后却自杀了,临死前说:“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这段话,代表了一个时代和一种势力最后的声音,从此在历史的长河中彻底消失了。

汉五年,刘邦打败项羽,成立汉帝国;

汉六年,刘邦擒楚王韩信,贬为淮阴侯;

汉七年,韩王反叛;

汉八年,平韩王叛;

汉九年,废赵王张敖(张耳的儿子,非原赵王室);

汉十年,赵相国陈豨谋反;

汉十一年,平陈豨叛乱,杀淮阴侯韩信;夏,梁王彭越反;秋,淮南王黥布反;

汉十二年,燕王卢绾反;汉高祖刘邦崩。

可怜的刘邦在不断的征战中度过了余生。他和项羽一起消灭了战国王室;他又独自花了七年消灭了异姓王;他的儿子和孙子又用了数十年,逐步消除了同姓王的威胁,最终帝国成型。

这场战争,绝不是仅仅四年,也不是从刘邦和项羽手里开始,而是始于嬴政。帝国和分封的力量在历史中纠缠,起起伏伏,由嬴政初创,而刘邦夯实,最终获得了胜利。项羽,是这场争斗中一个较强大的复辟力量而已。

这场战争的实质,不是刘邦打败了项羽,而是刘邦和项羽一起消灭了复辟势力。

项羽的失败,固然有他个人的因素,但决定性的,其实是这个历史的大势。项羽是这个历史车轮下巨大的一块拦路石,也是一块巨大的铺路石。

项羽之败,实天亡之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