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犯人行刑,为何不让穿上衣?真相太丑陋
古代封建社会,很多刑罚非常残忍,斩首就是其中一种;不过,不晓得大家知不知道,古代的女犯人在斩首时,必须脱了上身衣服;很多网友不禁会问,明明都要斩首了,为什么还要脱去上衣呢?
▲古代女犯人刑前要被脱去上衣,是很不人道的。(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清宫剧是国人最爱看的类型之一,我们常会看到有嫔妃或大臣们犯错之后,皇帝一怒之下就下令斩首。至于斩首的镜头多是一带而过,直接就把犯人押到刑场,一刀解决;据历史记载,古代的女犯人斩首前是要脱去上衣的。
▲古代封建社会女子地位低下,对于女犯人常是用侮辱的方式。(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为何要脱去上衣?主要原因就是要验明正身;在古代,犯人需要脱去上衣这个规定并不是只针对女性;很多被斩首的犯人,无论男女,都必须脱去他们的上衣。
会这样做,是为了防止狸猫换太子,防止有人瞒天过海,把犯人给换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便于执行人员斩首方便。
不过,对于古代女子来说,清誉的重要性是最被看重的,这这样的规定,无疑是比杀掉她们还残忍。其实,这种行刑的风俗在某些程度上讲,是十分不合理的,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没有尊严的丑陋习俗。这么看来,脱掉上衣斩首实际上是对女性犯人的一种精神惩罚,是传统文化中一种陋习所在。
▲古代很多用在女子的刑罚,可说是一种陋习所在。(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另外这也是体现了当时的社会上女子地位低下,男子犯罪脱去上衣仅仅是验明正身,而对于女子来说,这种极具侮辱性的行为,却一直延续了很长的时间,充分的说明了女子在封建社会中的卑微身份。
在中国男尊女卑的男权社会,对女子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女子更好地为丈夫、子女、家庭服务。因此,女子教育的内容也以「三从四德」为基本准则,而分为伦理教育、文化教育、艺能教育三个部分。
伦理教育是女子教育中最为基础的内容,以德育为主体,要求女子懂得男尊女卑之道,遵守「三从四德」。出于伦理教育的需求,除了学习《诗经》、《论语》等儒教经典之外,还有一些专供女子学习的德育教材。
如西汉刘向著的《列女传》、班昭所著《女诫》、蔡邕的《女训》、唐朝长孙皇后的《女则》、明成祖徐皇后的《内训》等典型教材。
文化教育方面,一般中上层家庭都赞成女子读书识字,学习一些儒家经典、女教读本。
就整体历史而言,中国古代女子智育教育基本上是处在日常文化书算的蒙养教育水平。而社会上对古代女子是否有必要接受读书识字教育,是否需要发展聪明才智,也存在较大争议。
由于在古代女子所处的特殊地位,艺能教育似乎比文化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待字闺中的女子艺能的高低不仅关系自己的命运,甚至关系到能否为男权家族带来声望和地位。
艺能教育一般分为一般艺能教育和特殊艺能教育。一般艺能教育,即「妇红」,要求女子掌握女红和整治酒食的本领。除了基本艺能,还有特殊艺能,其内容偏庞杂丰富,包括琴、棋、书、画、舞蹈、音乐、御射、武艺等。
参考资料:《不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古代女子都有家教?》
关注【无风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