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帝初年的政治态势简析,窦宪是怎么一步登天的?
原创 敖让 资治通鉴读史悟道 2020-05-28【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章皇帝 章和二年 公元88年
壬辰,帝崩于章德前殿,年三十一。太子即位,年十岁,尊皇后曰皇太后。
庚戌,皇太后诏:“以故太尉邓彪为太傅,赐爵关内侯,录尚书事,百官总己以听。
”窦宪以彪有义让,先帝所敬,而仁厚委随,故尊崇之。其所施为,辄外令彪奏,内白太后,事无不从。彪在位,修身而已,不能有所匡正。
宪性果急,睚眦之怨,莫不报复。永平时,谒者韩纡考劾宪父勋狱,宪遂令客斩纡子,以首祭勋冢。
【译文】正月十七,章帝在章德前殿驾崩,享年三十一。太子即位,年仅十岁,尊窦皇后为皇太后。
三月十八,皇太后下诏:“将前任太尉邓彪任命为太傅,赐爵关内侯,主管尚书机要,文武百官各统己职,听命于太傅。
窦宪因邓彪仁义礼让,受到先帝敬重,其为人又忠厚随和,所以把他捧上高位。窦宪要有所举动的时候,就在宫外教邓彪奏报,自己到宫里向太后提前说明,没有不被批准的事。邓彪在位,修身养性而已,不能匡正朝廷纲纪。
窦宪性情暴烈,连瞪他一眼的小怨恨,都要打击报复。明帝永平时期,谒者韩纡曾审查过窦宪父亲窦勋的案件,窦宪便指使门客刺杀了韩纡的儿子,以人头祭祀窦勋之墓。
【解析】汉章帝死了,年仅三十一,汉和帝继位,年仅十岁。这篇材料讲的就是汉和帝继位初期的事。
此时汉朝的的政局,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是暴风雨的前奏,汉和帝不仅不是皇太后亲生的,更和窦家有血海深仇,汉和帝的本家是梁家,生母是梁贵人,母亲死在窦太后手上,母家也是死的死、贬的贬,可以说是骨肉凋零了。梁家和窦家的矛盾之前讲过。
这个时候,皇帝十岁,还不很懂事,不知道真相,也没有能力和窦家抗衡。但纸包不住火,再过几年,皇帝稍微大一些,总会隐约听到些流言,最后得知真相的。
那时就是矛盾激烈冲突的时候,这是三年以后的事了,窦家的失败,就是麻痹大意,没想到汉和帝觉醒的这么早,败在了一个孩子手上。
说回材料,材料讲的是窦宪通过邓彪控制朝局的事。为啥窦宪要通过邓彪控制朝局,而不是自己上?其实质原因还是由于实力不够,窦家的强势主要在于霸占了太后位置,皇帝年幼,太后摄政,掌管着全国虎符。
但为何太后实力不够呢?主要是两点。
第一是窦家在朝堂经营的时间不长,窦家虽然发迹早,是开国功勋,但真正影响到内廷决策,还是窦太后成为皇后之后。这只有十年。
而这十年当中,又被明帝的皇后马皇后压制了几年,所以说窦皇后这个时候,也是仅仅站稳脚跟,没有吕后、王后那样长期在位的经营,基本盘还不够大。
第二是没有兵权,虽然虎符都掌握在太后手上,但下面的军头不一定认你这个太后,你要维护国家利益我们愿意支持,你要是想让江山变色,那对不起,恕不奉陪。窦后手上掌握的是国家军队,并不忠于她个人。
窦家呼风唤雨,那是太尉宋由倒向窦宪之后,窦宪北击匈奴勒石燕然之后的事情。获得了太尉的支持,军界的忠诚度大大提高,在宋由的支持下,通过外战整合了军队,获得了巨大威望,这才开始明目张胆的专权。
而现在,窦家还远没到可以吹鼻子瞪眼的时候,所谓的眦睚必报,也不过是拿个小角色立威,这正是心虚的表现,窦勋的案件,是汉明帝打击豪强之下的矫枉过正,是汉明帝定调,廷尉府审理的。
如果窦宪此时真的牛逼坏了,就不会干刺杀这种事,而是明正典刑,将所有涉案人员彻查一遍,该杀的杀该抓的抓,彻底否定掉明帝的政策,直接在明面上为父亲方案,而不是只敢拿一个小角色出气。
窦宪推举邓彪为太傅,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做出的决策。窦宪看中的有三点,第一点是邓彪的前太尉身份,具有相当的军事人脉,可以在军中拉拢势力;第二点则是邓彪这个人胆小怕事,没什么野心,只要不是被逼得活不下去了,绝对不会干掉脑袋的事,这样一来,只要提前掌握邓彪的把柄,这个人就被控制了。
从材料看,窦宪很可能是掌握了邓彪的某种把柄,足以让他身败名裂,否则邓彪这个胆小怕事的人,如何敢跟着窦宪一起弄权?应该是受到了威胁。
从和帝打倒窦家以后的情形看,邓彪告老还乡而宋由身首异处。邓彪是最先和窦宪狼狈为奸的,宋由一开始是抗拒,但最终却和窦宪走到了一起。和帝没杀邓彪却杀了宋由,也很能说明问题,邓彪并非自愿,只是受人所迫,和帝原谅他了。
总的来说,窦家此时羽翼未丰满,之所以后续能专权,和这一前一后两个太尉的政治意向关系很大,他们的意向,对军队的影响很大。
等到窦宪在他们的默许下勒石燕然,这么大的丰功伟绩,那么多人在窦宪的带领下建不世之功,封侯受赏,他们能不拥护窦宪吗?再加上窦太后虎符在手,名和器都有了,窦宪自然一步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