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和的千古名篇,被苏轼改成一首词,黄庭坚认为他犯了两个错误

张志和,是唐代的著名诗人。据说,他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就能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曾经担任过多种官职。后来,因为厌倦了宦海沉浮,又因为母亲和妻子先后过世,他便弃官弃家,浪迹江湖。

虽然是著名诗人,但是张志和留下的诗作并不多,《全唐诗》中只收录了九首他的诗文。而且,作为诗人,张志和的传世之作,并不是一首诗,而是一首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一首词,便足以让张志和流芳千古。这首词勾勒了一幅优美、清雅的画面,有山有水,有飞鸟有鲜花,有鲜美的鱼,有兴致盎然的渔人。画面中的色彩也极其丰富,山是青山,鸟是白色,桃花是粉红色,渔人身上的穿戴是绿色。都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张志和的这首词,也可以说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或许是因为张志和的这首词太美了,到了宋代,大文豪苏轼,将这首词改成了另外一个词牌的词。彼时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两三年了,他从最初的失落,担惊受怕,已经转变成豁达,超然和乐观。黄州是一个非常美丽且水资源非常丰富的地方,苏轼在黄州的生活很清苦,甚至要自己种地,自己捕鱼。但是这种生活,也让苏轼领略到了田园风光的美,感受到了在江河中捕鱼捉蟹的快乐。

此时的苏轼,与当年张志和的处境略有几分相似,也常常流连于江河之上,和渔夫为伴,在水波中荡漾。于是,他不可避免地就想起来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于是,一首《浣溪沙·渔父》就从苏轼的笔下化脱而出——

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从张志和的《渔歌子》中化脱而来,苏轼又给其增加了一道美景,“散花洲外片帆微”。远景中,有在山前振翅高飞的白鹭,有在水间荡漾的片片白帆;近景中,有艳丽的桃花,有清澈的流水,还有潜藏在水中的肥美的鳜鱼。处于这种美景中的苏轼,带着一顶可以遮蔽全身的青色斗笠,穿着绿色的蓑衣。即便是刮起了风,下起了雨,又有什么好怕的呢?

有很多读者认为,苏轼的这首词,虽然是檃栝张志和的词,但却比张志和的词更有韵味,也更切合苏轼当时的心情。但是,苏轼的学生黄庭坚,却认为老师的这首词,犯了两个错误。

南宋的曾慥在他的《乐府雅词》中记载了黄庭坚对苏轼这首词的评价,“山谷见之,击节称赏,且云:‘惜乎散花与桃花字重叠,又渔舟少有使帆者。’”山谷,就是黄庭坚的号“山谷道人”的简称。见了老师的这首词,黄庭坚自然要先恭维一番,然后又指出两个错误,第一个是“散花洲外片帆微”和“桃花流水鳜鱼肥”的花字重复,未免会对音律有所冲击;第二个是,既然苏轼只要描写的是渔船,渔船很少有用帆的。所以,“散花洲外片帆微”,有些不符合实际。

黄庭坚的评价究竟有没有道理呢?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这些只粗略地读过几首古诗词的人,更是不好评价。但是这个故事却让我们看到了苏轼对学生的十分宽容的学风,老师的错误,学生也可以毫不客气地指出来。

事实上,黄庭坚也根据张志和的这首词,作了一首《浣溪沙》,王若虚的《滹南遗老集》中记载这件事说,“苏黄各因玄真子(张志和)《渔父》词增长短句,而互相讥评”。虽然王若虚用了“讥评”这个词,但是也可以想象,当时的苏轼和黄庭坚其实是在非常融洽的气氛中,互相取长补短。这也可以算是这对师生之间的一段佳话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