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发暨假发轶史
“予发曲局,薄言归沫。”
——诗经
我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与春秋时代,人们已经注意剪发和梳理了。《诗经》云:“予发曲局,薄言归沫。”意思是,当人的头发卷散蓬乱的时候,快去把它梳洗一下。汉代出现了专职理发师,据《颜氏家训》记载,南朝梁的贵族子弟都削发剃面,理发业已经相当发达了。
我国古时候的人追求头发发式的美也和今人一样,不断地“追崇新异”。而比较谁的发髻高就是一则例子。“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在盛行高髻的我国古代,妇女头发的长短和疏密成了衡量美的标准之一。而一些女人的头发稀稀拉拉,不能达到高髻标准,怎么使自己的发髻也能达到那种时髦的标准,他们灵机一动,可用别人的头发来增益己发,这种头发被称之为“假发”,于是乎,假发便应运而生了。
假发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3100多年前的西周时代,当时称假发为“髪”。《诗经·鄘风·君子偕老》云:“髪发如云,不屑髪也。”意思是如果头发本来就浓黑如云,则无需戴假发了。《左传·哀公十七年》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卫国国君卫庄公看到别人妻子的头发长得丰厚而秀美,于是令人剪之,以此来“拿来我用”,用以装饰头发不密茂的自己妻子。
秦汉以后,用假发的习俗沿袭不衰,《晋书·陶侃传》中说,晋代大学者陶侃的母亲,看见有客人突然来访,由于家贫如洗,没有好东西招待,于是她毅然将自己的头发剪下,“得双髪,以易酒肴”。这一方面反映了陶母为人真诚,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假发在社会上的需要。因为古在古人的心目中,身体发肤,来自父母,不容毁伤,所以都不肯轻易剪下自己的头发。这样一来,假发的来源就十分有限了。
假发的制作,古时大多借助自然的头发,从材质上讲,它倒是真发,但真发十分有限,就有用黑色丝线等物来充当假发的。上世纪70年代初在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西汉墓中就有这种实物出土。
如今,有了先进的化工合成技术,自然在古人的基础上,更上了一层楼。现代假发生产分为手钩和机织两大类,手钩假发以真发为原料,自然生动,光泽很好,但价格比较贵。它是用钩针将头发编织在一块网眼极细的丝网罗纱上制成的。而现在市场上出售的假发,大多为机织品种,它以透气性能较好的人造丝精制而成的,一般是用机器将原料编织在发罩上,具有一次成型,不褪色,不用烫染和物美价廉的特点。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美容美发越来越看重,假发市场十分走俏,以往只有与演员或有特殊需要的人才能联系在一起的饰品,如今变得和一盒化妆品、一件新服饰一样寻常了。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