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好记得住乡愁的传统村落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句充满诗意的话语,道出了无数中国人对民族传统村落呈现的田园生活的眷恋。

但随着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速发展,处于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民族传统村落在新农村建设中或城镇化浪潮中将处于消失的边缘。

这些民族传统村落和谐的人居环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风水生态观念以及所传达的文化意义都在现代农村建设中或城镇化的冲击下而面临破坏和异化;在传统农业社会、经济格局下形成的和谐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在现代经济关系的影响下而逐步丧失和瓦解;在传统民族文化主导下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而形成的完整的村落空间形态也在土地价值和极差地租、交通便利的刺激下产生混乱和无序。所有这些都将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民族传统村落在城市化演进过程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对现代人而言,乡村遗产承载了很大一部分乡愁。民族传统村落是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几千年来,村落不仅是农业文明最直接的活态存在,更是一部部鲜活的、续写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活史书”。

通过一个小小村落,中华民族培育形成了家国文化的秩序观念,构建形成中国社会最基层的伦理与道德体系,并代代传承久远悠长的民族历史。从根本上说,民族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时至今日,散布在中国大地上的民族传统村落,仍然是一个个具有活力、并传承文化和发挥功能的社会有机体,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无言的诗,无声的歌,是连亘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的一座桥梁,是历史文化最恰当的物化形式。民族传统村落是人们生产生活的聚居地形式之一,承载了该民族的数千年历史文化。

随着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速发展,在传统民族文化主导下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而形成的完整的村落空间形态也在土地价值和极差地租、交通便利的刺激下产生混乱和无序。因此加大对古村落、古民居和民族特色村寨、民居的保护传承确实已迫在眉睫。

民族传统村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保留了大量的物质遗产,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和意义。但作为承载村民生产生活的村落,也时刻在经受村民社会活动对其的干预,面临着物质实体状态变化更快的威胁。因此,对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应采用动态的保护观念,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改造、开发和利用,才能促进村落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达到民族传统村落历史文化传承和延续的根本目的。

民族传统村落不仅仅是由多个不同时期的建筑组合在一起的混和体,而是环境、建筑、人的和谐统一。它在空间上是一个整体形态,具有整体的风格和意象。因此,民族的历史文化保护并不是仅仅保护某一栋建筑或遗址,而应是村落整体风貌的保护。首先是村落格局和村落形态的保护。民族的村落格局和形态是几百年来自然环境、文化观念、经济水平共同作用的结果,充分反映了民族的历史文化特征。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今天,必须从树立文化自信的高度认识民族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从中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进一步增强文化软实力,为发展贡献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民族传统村落都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渐形成的,它的村落格局、空间形态以及所承载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都是与同一时期的社会观念、政策制度、经济结构具有统一的对应性。因此,对于民族传统村落的更新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因此民族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在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对于少数民族众多民族传统村落来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意义。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