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不会几句《诗经》你都没法在外交圈里混

《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在古人的政教生活和外交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论语》中,孔子曾就《诗经》的政治和外交作用专门发表过看法: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可见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学习了《诗》三百篇,不但应该通达政事,而且出使四方也要能够应对裕如,才算合格。

记载春秋历史的《左传》记录了很多这方面的场景,具体反映了春秋时期的士大夫,在外交场合是怎么运用《诗经》的。

鲁昭公元年(西元前541),春秋的两大霸主晋国和楚国,联合召集鲁国、郑国、曹国、齐国、宋国、陈国、蔡国、卫国、许国等国家举行会盟。

当时,晋国和楚国是两大超级大国,互相争夺霸权。

晋国是老牌霸主,自晋文公以来,已经称霸近百年。楚国是新兴霸权,自从楚庄王一鸣惊人,迅速崛起为新的超级大国。

为了争夺霸权,晋国和楚国之间发生过好几次大规模战争,先是在城濮之战中,晋国打败楚国,一举成就霸业。后来在邲之战中,楚国打败晋国,一雪前耻。再后来,晋国在鄢陵之战中再次打败楚国,重新夺回霸主地位,不过在那以后,楚国一直虎视眈眈,准备伺机向晋国再次发难。

晋国和楚国之间每次发生战争,其他诸侯国都必须在晋楚之间选边站,否则就会受到两国的清算。

连绵的大规模战争,不但令那些小诸侯国饱受煎熬,晋国和楚国也打得精疲力尽。

在这种背景下,各诸侯国之间开始兴起一股和平运动,最后在宋国的号召和推动下,于鲁襄公二十七年(西元前546)举行了一次“弭兵大会”,可以看做古代的一次“世界和平大会”。会上推举晋国和楚国为共同盟主,平分霸权,其他各诸侯国向晋楚两国同时纳贡。

鲁昭公元年的会盟,就是为了重申第一次“弭兵大会”的盟约。

在这次会盟上,楚国处于攻势,咄咄逼人,一上来就拿晋国最亲密的盟友鲁国开刀,借口鲁国不受盟约,要杀掉鲁国的与会代表叔孙豹,多亏晋国代为求情,叔孙豹才幸免于难。

会盟结束,晋国、鲁国、曹国的与会代表途径郑国,郑国国君设宴款待他们。

在这次宴会上,各国代表分别引用诗经来传达自己的心声。

首先是“叔孙豹赋《鹊巢》,赵孟曰:'武不堪也’。”

叔孙豹是鲁国代表,赵孟名叫赵武,是晋国的执政卿,也是这次盟会上晋国一方的主盟人,帮叔孙豹向楚国说情的,就是他。

《鹊巢》是《诗经·召南》的第一篇,是一首描述女子出嫁的乐歌,正文是“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成语“鸠占鹊巢”就是从这里来的。

叔孙豹引用这首诗,把晋国比作鹊巢,把赵武比作鸠,恭维赵武才是真正执掌晋国政权的人,所以赵武听了立即逊谢说:“我赵武不敢当。”

接下来,叔孙豹“又赋《采蘩》,曰:'小国为繁,大国省穑而用之,其何实非命。’”

《采蘩》是《诗经·召南》的第二篇,正文是“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叔孙豹引用这首诗的意思,他自己作了解释,就是说:小国力量弱小,对大国的贡献很微薄,如果大国能够爱惜小国的国力,小国怎敢不听命于大国呢?

紧接着,“子皮赋《野有死麕》之卒章”。

子皮名叫罕虎,是郑国的执政卿。

《野有死麕》是《诗经·召南》的第十二篇,这首诗的正文一共三节,子皮引用的“卒章”,就是正文的最后一节:“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描述的是男女约会时,女子对男子的叮嘱:“你走来的脚步要轻缓,不要碰我的衣巾,不要惊动了狗的叫声”。

子皮引用这首诗的用意比较微妙,他在这里是把楚国比作狗,意思是说,我们几个国家在私下里加强盟约关系,不要引起楚国的注意。

然后,“赵孟赋《常棣》,且曰:'吾兄弟比以安,尨也可使无吠。’”

《常棣》是《诗经·小雅》的第四篇,正文是“常棣之花,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晋国、鲁国、郑国、曹国这四个国家是“兄弟之国”,国君都姓姬,也都是周天子的同宗亲戚。晋国的开国之祖,是周武王的儿子唐叔虞,鲁国的开国之祖是周公旦的儿子伯禽,郑国的开国之祖是周厉王的儿子郑伯友,曹国的开国之祖是周武王的弟弟曹叔振铎。

因为有这层关系,所以赵武说:“只要我们几个兄弟之国和睦相处,楚国这种国家就不会像狗那样乱叫了。”

听了赵武的话,“穆叔、子皮及曹大夫兴拜,举兕爵曰:'小国赖子,知免于戾矣’。饮酒乐。”

鲁国的叔孙豹、郑国的罕虎和曹国的大夫都站起来,举起犀牛角酒杯说:“我们这些小国依靠着您,知道可以免于不幸了。”于是,酒宴欢乐而散。

窥一斑而见全豹,从上面的记载可以知道,春秋时期的士大夫在朝聘宴饮这种外交场合,经常引用《诗经》中的诗句来传达意思,不但显得风雅有趣,还可以把一些不便直说的话,借诗句传达给对方。

责编 / 西子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