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病之理——以偏纠偏我们要学习张仲景...
中药治病之理——以偏纠偏
我们要学习张仲景所用的经方,就必须以张仲景的思维来看待药物的功效。现在对张仲景用药的争议很多,我认为争议的重点偏了。有人认为张仲景用当归活肝血,有人认为当归活心血;有人认为柴胡升,有人认为柴胡降;有人认为桂枝通心阳,有人认为桂枝通卫阳。这些人各说各的理,争得面红耳赤。我认为不应该关心某一味药的功效,也不应该关心某一味药治疗某病会带来如何神奇的效果,更不应该关心某一味药的归经,我所关心的是每一味药的气与味的偏性。
中药不同于西药。西药是先有了某种病,而后针对该病研制开发一种专门治疗的药物,于是我们就说某药是治疗某病的。而中药的发明机理与西药完全不同。世界上的所有中药都是先于人类疾病而存在的,即任何一种中药都不是为了治疗某病而产生的,在人类之前本来就有各种植物、动物、矿物质,古人认为这些都是天地赐予人类最伟大的财富。它们因吸收天地能量的不同,产生各自的气味,这些不同的气味被中国古人觉察,并用来调整人体,于是这些动植物、矿物便成了老祖宗神奇的药。
因此我们对中药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某药治疗某病的思路上。如果说某药治疗某病那是对药物的理解不够全面,况且某药对某病的治疗未必能都有效。中药的治病机理非为杀病毒、抗细菌,亦不是止头疼、安神、补气等,而是通过药物气味之偏来调整人体的气机。古人的思维认为中药治病的机理为“以偏纠偏”,因此在整本《黄帝内经》中很少出现某药治某病的记载,却大量记载了不同气味的药物对人体气机的调动,“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素问·脏气法时论》)对各种药物气味记载最全面也最准确的就是中医经典《神农本草经》。后世本草书将药物的重点都放在了药物的功效,而对药物气味的认识是通过药物的功效反推得到的,有的甚至为了迎合功效而强加药物气味,导致一“味”药出现多个味,由于不同医家运用药物治病得到的经验不同,因此对药物气味的理解也产生了很多分歧。而《本经》对药物的记载首先是明确的单一气味,然后是一些模棱的药物功效,尤为重要的是,《本经》对药物气味的记载都是源自药物本身散发出来的气与味,而非推演,所以《本经》记载的是最真实的中药,我们需细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