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人、黄帝和黄帝王朝30:黄帝王朝的终结和东华(夷)西夏的分裂与统一
黄人、黄帝和黄帝王朝30:黄帝王朝的终结和东华(夷)西夏的分裂与统一
文|黄饮冰
一、大禹动摇黄帝王朝
动摇黄人统治,为和平终止黄帝王朝打下基础的人,是大禹。
大禹继位时,“青龙止于郊,祝融之神降于崇山”。祥瑞的颜色不再是黄色,青龙示天命、黄龙失去权威,说明五帝一系的黄帝王朝结束。
《竹书纪年》记载,“五年,(禹)巡猎,会诸侯于涂山。南巡猎,济江,中流有二黄龙负舟,舟人皆惧。禹笑曰‘吾受命于天,屈力以养人,生,性也,死,命也奚惧龙哉’。龙于是曳尾而逝”。黄龙是黄人之帝的代表,黄龙本想加害大禹夺回统治权,无奈大禹的威严无法撼动,只好放弃曳尾而逝。黄龙的离去暗喻黄人接受了天命之易变,也暗喻黄崇拜已经已经失去了祥瑞的力量,以黄为崇拜的黄帝王朝的终将退出历史舞台。
大禹的时代,还是“公天下”的时代,帝位传承是传贤,传给谁,由贵族联合会议决定,继承人还要接受较长时间的考验,而不是由帝本人决定。但是,祥瑞的变化,也喻示着帝位的传承制度必将改变,黄帝王朝必将崩溃。
大禹先后用皋陶和益为自己的接班人,但同时授予自己的儿子启以极大的权力,大禹还用杀防风氏的血腥手段来建立个人权威,而不是用流放的办法对付对立面,如此天下在臣服于大禹的同时,也一样会臣服于大禹的家族——这也预示着“家天下”必将登上历史舞台。
总之,大禹的统治,为夏启夺取帝位打下了政治的、组织的、思想的基础。
二、启终结“族天下”,开启“家天下”时代
大禹为了不让贵族长老们说自己的儿子启“不肖”,给了启实际的权力和人力,让启很有作为。大禹尽管为启继承权力打下了基础,但启的权力,还是来自自己的争取。因为大禹安排了一个帝位的继承人——益。如何战胜益,就是夏启自己的事情。
无论益是被杀或是回到自己的封国,但益对于“天下归启”心怀芥蒂——不服是肯定的。
启的兄弟有扈氏把不服表现出来了,启发动战争消灭了有扈氏,自己才保住了帝位。
有扈氏反对启继位是有道理的,既然帝位父子相继,有扈氏也有继承帝位的权力,所以“有扈氏不服”。
启平息了自己集团的“不服”后,其他集团也就没有话说,有一种说法是“伯益就封国”,即伯益回到了自己的封国,接受了启为帝的事实。益都服从了,其他人也更加要服从,何况不服从还有灭国的危险。
益回到了自己的封国,处于鲁西南的江国。从内心并不接受夏启的统治,也不承认夏启的统治的合法性。尽管益没有举兵反击夏启,但是分裂的种子就此种下,东部只有天子大禹,并没有天子启,夏启领导的夏政权,只不过是“西邑”而已。
启安心做着帝,不过不是黄帝,而是夏帝(青帝),黄帝王朝也就被具有浓厚的古夏人族性的西少昊昌意的后代废除了。黄帝王朝实行帝位禅让和流转制,启要搞“家天下”,用黄帝的名号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所以夏启把黄帝的名号废除了也是合理的。
三、启和益权力之争导致华夏分裂,形成东夷、西夏两个文明体系
1、东夷之来源:东少昊玄嚣体系
据《史记》记载,大禹是颛顼的玄孙,颛顼是昌意的儿子黄帝的孙子,颛顼转帝位给喾,喾是玄嚣的孙子黄帝的曾孙。帝喾应该把帝位传回昌意的后代,但帝喾把帝位传给了儿子挚,挚又禅让给尧。要根据传统,把帝位传给舜,舜是昌意的后人,舜把帝位传给禹,禹是昌意的后人。从喾开始,帝位在玄嚣的后代停留2任(挚和尧),尧之后,帝位在昌意后代停留2人(舜和禹)。挚不传位给昌意的后人而传自己的兄弟玄嚣的后人尧,舜也不传玄嚣的后人而传昌意的后人禹,是对等的。说明玄嚣和昌意的后人在帝位的传承上斗争不断。
问题是到了大禹这里,帝位已经在昌意系流转了2任,大禹也应该和尧一样,把帝位传回玄嚣系,前面说过,大禹的确是这样做的,选皋陶、益为接班人,皋陶、益,是玄嚣族系的人。作为东方人,皋陶、益都在大禹的手下积极地工作,并没有被划分为“夷”而被排出在权力之外,可见,大禹时期,没有“夷”的贬称,东方人、西方人都是黄帝王朝的子民。
皋陶被考察了很长一段时间,不幸死亡,与帝位无缘。益被“荐于天”的时间很短,大禹就去世了。益要继承帝位,就很难了,一是天下可能还不熟悉益,二是强势的启也不会给益机会。
益没有继承帝位,作为东方人的代表,也作为东少昊玄嚣后裔的代表,成为了一个悲情人物,益只能选择退回东方,益为代表的东方人,也会选择退回东方。
东少昊玄嚣的人口,主体是东部原居民古胡人和在两湖地区形成并东迁的华尼尸人,尸后来转化成夷,所以也被称为华尼夷,简称夷。这就是所谓的东夷。
而处于中部和西部的夏朝,主要人口是古夏人,属于西少昊昌意体系。
以黄帝儿子玄嚣和昌意为宗主形成的两部人口,在昌意的后代夏启为帝的时代,彻底分裂。
2、夏夷对立的实质是夏与华的对立,夷人本质是华人
《竹书纪年》说:“夏帝相二年,征风及黄夷。七年,于夷来宾。”。黄夷一出现,就是夏的敌人,也可能是劲敌。黄夷以黄为族称,说明其是黄人的直系后裔。因为黄夷源自黄人,有优越的文化和人力,足可以当夏的劲敌。风夷是凤鸟崇拜的风少昊的后裔,和黄夷并列受到夏的征伐,说明夏时期黄夷和凤夷又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这次的联系,可能是对等的联盟,所谓没有永久的敌人。
“夏帝泄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玄夷、风夷、赤夷、黄夷。”,一共是六夷,帝泄对六夷下命令,可见夏可能已经征服六夷。其中“白夷、玄夷、赤夷、黄夷”,让人联想到五色——青、黄、赤、白、黑。黄帝以黄人为中心统一了五色,以黄人崇拜的黄色为正色(中色),黄色为黄帝王朝的象征,其他四色统一服从于黄色。而“白夷、玄夷、赤夷、黄夷”中独缺“青夷”(玄就是黑),也就是说缺青色,这与大禹以“青龙”为祥瑞继承帝位是一致的。说明从大禹开始,夏人崇拜的是青色,青色是夏的正色。其他色崇拜的族群离开了夏的统治,被夏人称为“白夷、玄夷、赤夷、黄夷”等它色崇拜的夷。
夏朝人在和玄嚣少昊的后代做斗争时,称他们为“夷”。
夏人这样称玄嚣的后裔,一是因为夏人自认为自己是中原正统,排挤不服的东方人,二是颛顼利用玄嚣的力量争帝,玄嚣的中坚力量消耗很大,在吸纳了九黎之后,玄嚣族群的种族性质发生了改变,主体力量实际上也的确是夷人。
由于东部的“黄”“昊”均与“华”有关,他们跟“夏”却没有什么联系,所以黄人和两昊遗民及随后加入的九黎,均自认为“华”,也不承认“夏”人的“华”属性。
所以夷夏对立,实质是华夏对立,只是作为历史正统的夏人不承认东方人为华人,而是称东方人为夷人。由于他们自家的国号是夏后,他们自己也常常简称夏,自己也淡化了华。
四、华夏分裂与再统一——东华(诸夷)西夏(夏朝)的对立与统一之历史追溯
1、在有夏一朝,上古中国实际上有两个统治中心。
西边是夏启建立的夏后朝,东边是以伯益的江国为中心的东方人。他们之间没有统领关系,相互不服,各自以黄帝血统自居。但是夏后朝是延续下来的,所以他们更加有正统的优越感,强调东方人的尸(夷)属性,把东方人称作东夷;东方人则强调自己华的属性,极力淡化自己的夏烙印,也就是把“华”据为己有,把“夏”扔给了夏后朝,称西方人为夏人,甚至简称为“西邑”。
历经神农时代,华尼夏人(古夏人)和华尼尸人(古华人)已经形成了统一的早期华夏人。再经黄帝时代,把东部诸胡杀的杀、驱赶的驱赶、换血统的换血统,导致东部古老的原居民古胡人彻底消失;经过对炎帝和蚩尤的用兵,这两者也被重新纳入新华夏,从而形成黄帝一统的新华夏。
经过尧舜禹时期,分裂的种子已经种下,但新华夏依然维持到大禹死亡。夏启废黜了益的天子继承人地位,彻底打破了表面和睦的局面,导致了黄帝时期形成的新华夏彻底分裂。
在有夏时期,夷、夏、胡等族群称谓,没有贬义的内容,反倒体现了各自的本性。但是由于夏朝本身的优越感,时常要把自己正统性显示一下。
无奈东夷并不把夏政权当一回事情。少康失国,就是夷弈所为。夷羿和其助手寒浞执政夏朝40年,才由少康中兴恢复夏政权。
以后玄鸟生商,商族群崛起,同样不朝夏,夏在他们面前只不过是一个西边的国家而已,所以殷商自称“天邑商”,把西边的夏当做“西邑”,这个“西邑”当然是夏,只是商懒得说出这个“夏”字。成汤同样没有把夏国当作一个特别的国家,找了一个叫伊尹的一同灭了夏桀(伊尹就是黄尹,黄尹名阿衡。黄尹是夏后与殷商对立时期的黄人首领称号,黄人在黄帝时期之首领称黄帝,所以黄尹是降了格的黄帝,总之,黄尹是黄帝的继承人,统领黄人,就是统领夏所谓的黄夷、天邑商的盟友,由东北开始的玄黄再度联合变成了商黄联盟,不过此时是商为主体,黄为附庸)。
成汤灭夏桀,黄人进入潢川,建立了潢川黄国。西岐以后灭殷纣王,也有这个黄的因素帮忙(武圣黄飞虎)。但是殷商统治下的夏遗民,其光辉形象就只剩下“大头人
(页)”,这个“大头人”要么在烈日下爆嗮,要么手持工具劳动,要么手持戈为殷商征战,等等,所以在殷商文字中,“大头人
(页)”就是夏,从事什么工作的“大头人(页)”都会配上相应的工具,这些由“大头人(页)”组成的文字(如
),都是殷商统治下的夏人形象。到西周时期,夏人才在文字上恢复了他们昔日的光辉形象,这就是金文“夏”(
)和篆文“夏”(
)。
失去中原统治地位的一支夏人,北入草原,与被黄帝驱逐到草原的诸胡、诸翟(狄)混居在一起,形成了战国时期的匈奴;南去的一支,形成了江汉的盘龙城文明和四川的三星堆文明,当然也是混融南方诸族群的结果。继承和发扬夏文化的,是三星堆,所以三星堆之蜀,就是当时的夏,可称蜀夏。大禹出川成为了黄帝系统的龙,其后裔退回四川,又重新变成了大眼睛的虫(
),为什么大眼睛呢?对失去统治地位感到迷惑或者不服吧?
我们说夏灭亡、商灭亡,是政权的灭亡,不是人的灭亡。夏商周都是上古华夏族中的一个氏族统治统治者,政权的灭亡是氏族统治地位和被统治地位的转换。
作为夏后氏的一支,姬氏族首领不窋失去了其先祖弃为帝舜授予的、在夏后朝时期继续担任的后稷之官职,举族西迁到陕西,【不窋以失其官而饹戎狄之间。】,【公刘卒,子庆节立,国於豳。】,【古公亶父复脩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止於岐下。】,【於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在殷商末期建成了西伯周国(西岐)。西岐也自称“大邑周”,还自称“天帝元子”,还坚信“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因为从天鼋黄帝一脉相承的周国有这个文明自信和文化优越感。姬周在公元前1047年灭了殷商,建立宗周,立都于镐京,即西周。
到西周,上古中国走向了再一次的大统一。姬周对历史的记忆是完整的,其文化也是没有中断的,所以他们对整个上古中国的历史叙述是全面的。两周(宗周和成周,西周和东周)共传30代37王,共计约791年。
东部族群自益之后,失去领导核心,故此东夷群雄并起,同族相戈,外征不绝,致使东夷颓废。尽管前有后羿和寒浞,后有天邑商,但他们均没有成为东夷的统领,所以一旦他们取代夏朝,东夷就成为了他们的劲敌。他们与东夷的战争也就走向频繁。
到春秋战国,东夷也消失了,成为了诸夏的编户。
夏、商、周,他们本质是上古中国同一个民族内部的不同的氏族群,而不是不同的民族。
秦的功绩,是阻止了华夏的再次分裂,并废除了封建制,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行政体制,这个体制,是大中华正统。
2、从有夏一朝向上追溯,中国的城国历史,要追溯到距今9000年的两湖地区的彭头山时期。
在彭头山时期,大型的环壕的、具有城市分区功能的聚居区就在此时出现了(澧县八十档发现了该文化的城址,遗址大致呈长方形,南北残长一百一十米,宽七十米至八十米。城内分布著成排的房屋,其中有中国最早的高台建筑。城外有一圈壕沟环绕。这座城址可能是中国後来夯土城址的雏形。)。
已经具有城市雏形的遗址,是大溪文化时期的湖南汤家岗遗址。这座遗址,显著的特征就是具有“环壕+土围”结构,这就是处于雏形时期的城市。
到距今6800年~6300年,真正的城市,具有“环壕+夯筑城垣”的城头山古城出现。所以至少在距今6300年前(公元前4300年),上古中国经进入到城邦国家时期。
到距今5300年,湖北的屈家岭文化、环太湖的良渚文化、中原的仰韶文化,均进入城国时期。江汉平原上古城星罗棋布,良渚古城雄霸东南,郑州西山古城屹立于黄河南岸。
距今4500年。龙山文化古城继续兴起。并形成了天下的中心——陶寺古城。
就是在这样的国家化的进程中,上古中国走向了黄帝时代,我称之为黄帝王朝。
3、上古中国人种的源头,是华原始群和胡原始群,所以追到源头,就是华和胡。
实际上,在距今6000年前后(公元前4000年前),上古中国就已经形成了5个中心族群:西北以祁连山为中心的古姜人族,东北以西拉木伦河流域为中心的古黄人族群,东方的古胡人族群,南方的古华(尸、夷)人族群,中部和西部的古夏人族群。
所谓的古华(尸、夷)人、古夏人、古黄人,在距今9000年前是一个族群,就是远古的华原始群。
古姜人族群和古胡人族群,则在距今1.8万年到1.3万年前已经分离成了独立的族群。我说过,上古中国人种的源头,是华原始群和胡原始群,所以追到源头,就是华和胡。
4、从大约距今6000年以后,上古中国的分化趋势开始停止,兼并趋势逐步加强,最终形成黄帝时期的大统一格局。
大约距今6000年,形成豫西陕州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西部华夏文化(女娲(伏羲)神农族群)、山东大汶口文化类型的东部胡昊文化、湖南城头山类型的南部城国文化。
大约距今5600年到5300年的一个降温期,人群向南部压缩,导致在距今5300年,上古中国整体跨入城邦国家时代。
大约距今5300年,女娲(伏羲)神农城邦,北到郑州的西山古城(距今5300年到4800年),南到江汉的叶家庙古城(距今5300年到4600年)、板门湾古城;西王母城邦以城头山古城为基地,逐步发展到江汉地区北部,建立石家河城(5000年前的石家河城)处于与叶家庙、门板湾对立并存的局面,这个面的竞争很激烈,最终在石家河文化早期,神农氏族进入石家河建立新的石家河城,石家河文化兴起,城头山古城也就失去作用而消失了。
在东部,山东先是太昊,后是少昊,最终大约在距今4800年时期,少昊统一了东部多数族群,建立了北到山东、南到良渚的24鸟氏族王国。在距今5300年的时候,良渚古国在来自两湖的鸤鸠氏族的领导下,团结九扈、五稚等氏族,取得的文明成就极大,但最终被少昊归于一统。
正如太昊的权力转移到少昊一样,西中部的女娲(伏羲)神农集团内部也发生权力转换,神农氏被拥立为天子,所以神农是第一天子。但是东部也不示弱,称昊天上帝。那么神农这边也就要推出皇天上帝,形成东西两天对立。
五、黄帝谱系
距今5600年前,古黄人生活于东北黄水(西拉木伦河)。,以农业为主,种植粟黍。
大约距今5600年到5300年,古黄人从东北黄水流域南下,进入河北北部。在河北迁安建立都城(即安新庄遗址)。
大约距今4800年后,古黄人南下入山东,凤少昊不接纳,把古黄人中的黄族逼到豫东鲁西之间的边缘地带寿张县。此时黄族与中原母族女娲氏族建立婚姻关系,被纳入女娲(伏羲)神农体系。
大约距今4700年,黄族出现第一位黄帝——黄帝天鼋氏,黄帝天鼋氏率领鼋甲战士,开启了东伐两昊的战役。一路进到曲阜建立黄族第一都城。
大约距今4600年,黄帝有熊氏西进豫中,在新郑建立黄族第二都城。在有熊氏族发展到河南的时候,神农集团的蚩尤氏族也一路进入河南,占据豫东、豫北、晋南。有熊氏不敌蚩尤,败退入河北北部。
大约距今4500年,黄帝轩辕氏在河北逐鹿崛起,战炎帝、杀两昊蚩尤,代神农氏为天子。皇天上帝也好,昊天上帝也好,天神、地袛、人王也好,统统归并于黄天上帝。
实际上,大约距今4800年后,天子神农氏居石家河。距今4600年蚩尤北上,此时处于中原的神农势力是蚩尤。对距今4600年到4500年之间的氏族征战,天子神农氏基本失去了控制力,所以说“神农世衰”。但是天威还在,轩辕黄帝就是利用了这一点,取得了神农氏的授权,占到了道义的最高点。在平定北方氏族纷争之后,自然就会“代神农氏为天子”。
大约距今4400年到距今4300年,是少昊势衰、九黎乱德、共工霸九州和颛顼退回东北整军时期。
大约距今4300年到4200年,颛顼与共工争霸时期、帝喾时期。帝颛顼都濮阳,帝喾都亳
大约距今4200年到公元前2070年,尧舜时期。尧舜都冀都。或尧都陶寺,舜都圃版。
公元前2070年,大禹登帝位,居冀。
黄饮冰2018年12月23日星期日补记。